攀比是偷幸福的贼。

回想很多年前,我还是一个忍不住和别人攀比的人。偶尔会难以自拔。

这种不由自主的“比较”表现在:

虽然我知道这样不好,会给我带来痛苦,也无济于事。

但是,只要看到身边的人在某方面比我优秀,我的心情就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像她一样,另一方面又忍不住失落。

直到有一年,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女生来到我们团队。

她看起来很普通,但一聊天,我发现她家有十几间房子。

在上海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拥有十几套房子就意味着你可能拥有上亿的资产。

在此之前,我一直有一个信念:只要我不断努力,我就能拥有我想要的,我也能比很多人更优秀。

然而,那一刻,我意识到了自己想法的幼稚:有些人即使刚刚步入职场,也已经拥有了我可能要奋斗一辈子才能得到的东西。

一瞬间,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走在一条虚无缥缈的“比较”路上。

这条路并没有给我带来满足感、幸福感和活力。反而时不时给我带来痛苦,虚弱,无力感。

之后根植于内心的“攀比”执念一点点分崩离析,我也走上了一条“无心攀比”的人生道路。

从此,在这条路上,引导我的不再是别人的能力和境遇,而是来自内心的呼唤。......

— 1?—

人们天生喜欢比较。

心理学指出,人天生爱攀比,我们天生如此。

因为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确定自己的位置,才能知道自己是谁。

其实从我们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小时候,父母和老师都喜欢拿我们和别的孩子比。

“你看某某的学习成绩多好。再看看你。”

“我同事的女儿这次数学考试得了满分。为什么只考了85分?”?

“人家孩子不仅学习好,体育成绩也很优秀。怎么可能学得好,体育这么差,连800米都跑不动?”

于是,我们在日复一日的攀比中成长,最终养成了“事事拿自己和别人比”的习惯——不仅拿自己和同学比,还拿自己和同事、邻居或亲戚比,比较的范围从童年的考试成绩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后工作、工资、职位、房子、车子、老婆、孩子……都成了攀比的对象。?

“就算我努力一辈子,也比不上他30岁的成就。”?

“你看看我同学的老公,多有前途啊,我同学现在天天住别墅,开着玛莎拉蒂。再看看你,你是混什么的?”

你一辈子都把自己困在一个“和别人比”的游戏里。

然而,这个游戏没有真正的赢家。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比你更年轻,更漂亮,更有才华,更有钱的人。

同时,也正是因为永远赢不了,所以内心总会时不时充满失败和不满,痛苦、失落、烦恼和纠结如影随形。

这样,你就在不断地遭受着反复的“不由自主”的比较。

1)攀比和自恋

人是自恋的。

但大多数人都是“虚拟自恋”。

虚拟自恋说的是你的自我价值感与外在条件密切相关,比如外貌、身材、金钱、社会地位、名气等等。

所以,当你外在条件好的时候,你的自恋就会爆发,当你外在条件变差的时候,你的自恋就会受到极大的打击。

实体自恋是:你的自我价值感,你觉得“我很好”的那种感觉是一种很真实的东西,就像一个实体,不会因为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受到很大的损害。

如果你的自恋主要是虚拟的自恋,那么你就会特别容易和别人比较,因为只有你比别人优秀,你才会感觉良好。

当“我比别人强”的事实被打破,你的虚拟自恋就会被摧毁,进而产生“我做不到”、“我很穷”、“我擅长失败”的羞耻感。

所以,如果你的自信和自我肯定是建立在“虚拟自恋”的基础上,那么必然是脆弱不堪的,一遇到大的挫折就会立刻崩溃。

相反,如果你的自信和自我肯定是建立在内心的强大之上,也就是“实体自恋”,那么它们一定是坚定的,坚不可摧的,它们能源源不断地给你注入能量。

2)对照组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跟我说,想把刚开了两年的车换成特斯拉,但是又担心换车后生活质量会受到影响。他非常犹豫。

我问他:“你换火车为什么这么重要?”

他说:“我身边的同事都开着奔驰、宝马、奥迪、特斯拉,我不想继续开我的车了。”

我又问他:“如果你的同事都开和你差不多的车,你还想换吗?”

他想了想说:“我不想换。”

我朋友是典型的“攀比司机”。

这种物质可以带给他一种身份价值的判断,通过这种判断,他可以感受到一定程度的心理满足。

人类是群居动物,我们的价值真的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不断的比较。

不仅如此,我们的比较往往是通过和自己相似的人来进行的,我们有自己的“比较组”。

就像你不会和世界首富比财富,也不会和拾荒者比幸福。你只会和和自己相似的人比较,尤其是你的同学,同事,朋友,邻居。

只有当你觉得你的房子比他们的大,你开的车比他们的好,你的名牌比他们的多,你的孩子学习比他们的好,生活似乎比他们的好,你才会感到幸福和满足。

否则,你会感到痛苦。

只不过当你通过努力跃上另一个层次的时候,你就不再与之前的“比较群”相比,因为你有了新的一群“比较群”,所以你会再次陷入新一轮生活水平更高的“比较”中。

这个世界上总会有更高层次的“比较群”。即使你做到了马立克云和马花藤,你也会发现,在他们之上还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对比组”。

一座山仍然和另一座山一样高。就这样,你一直在努力赚钱,却永远不会满足。

3)无法关注自己生活的“对齐”。

子曰:“一个读书人,如果对道感兴趣,对那些吃不消的人感到羞耻,光是说说是不够的。”

孔子说:有志之士,既然有心追求道,但同时又耻于自己的衣食不如别人,就没有必要和他谈道。

为什么?

“有志于道”就是要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自己的志向和生活目标是什么。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一旦知道了自己的人生“正心”,就会认认真真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可能和别人比。

相反,如果这个人还在比较,说明他说的是假的,没必要再和他说话。

这看起来很残酷,但仔细想想却是真的:当你过分关注别人的时候,你就失去了生活中的“正心”。

当你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拥有和别人一样的物质财富上的时候,你就很难找到时间去做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比如发挥你的创造力,比如深入思考,比如实现你的人生愿景和目标。

如果你眼里看到的都是别人的生活,你常常羡慕别人的衣食住行都比你好,那么你就会失去生活中的“正心”,最后一事无成。

所以,我们都要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正心”。

其实我们的人生愿景和目标就是我们人生的“正心”,所以你要做的就是:瞄准自己的“正心”,努力,成长,生活,工作。

(插画:泡饭)

— 2 ?—

?我们做什么呢

错误的比较不仅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痛苦和烦恼,还会成为我们成长发展的严重障碍。那么,面对自己的比较,我们该怎么办呢?

1,寻找真正的偶像

如果“攀比”是根植于我们身体的基因,如果非要攀比,那我们就可以和真正的偶像攀比。

什么是真正的偶像?

在这里,我说的不是歌手和电影明星,而是一种生活模式。

有没有一个人的生活正是你想要的?他的人生意义正是你所向往的?

如果有,那么他就是你的人生楷模,也是我所说的“真正的偶像”。

这时候你可以把他当做偶像,以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为目标。从此以后,你就天天和他比。

如果你的偶像是孔子,那么你要比较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欲人之道,不可不为也。”的培养。

如果你的偶像是庄子,你要比的是“离形而知,同大同”之道,超越世界的心灵和境界。

当你这样比较的时候,你的成长会很快,你的痛苦会很快减少。

所以,我们可以比较,但不要和身边的“比较群体”比较,也就是同学、同事、朋友。

因为长期和“比较组”比较,会把我们限制在一个很狭小的空间里,尤其是你的“比较组”水平本身一般的情况下。

相反,如果我们能与真正的偶像和人生的楷模相比较,那么我们就能不断地实现自我的成长和超越。

2.与自己比较

当我们有了一个不相上下的偶像,我们就可以每天朝着那个方向前进一点点。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拿自己和自己比较。

自己和自己的比较是怎样的?

这里比较的对象不是“我今天是不是比昨天多赚了一点钱”,而是“我今天是不是比昨天多长了一点”。

当然,我们不需要每天对比自己。我们可以把自我比较的频率延长到一周。

而这些潜移默化的成长,可能是多学了一门知识,可能是多掌握了一项技能,也可能是底层能力的一点点进步。

甚至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先感受到痛苦和障碍,然后才会意识到这种潜在的进步。

这时候这种痛苦和阻碍其实是一种进步,只是为以后的一个突破或者顿悟提供积累。

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自我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朝着自己想去的方向前进。

3.从有限游戏到无限游戏

人生有两种游戏。

一个是有限博弈,一个是无限博弈。

什么是限定游戏?

上面写着你一直活在社会主流价值观中,以“赢或者比身边的人更优秀”为人生目标。

年轻的时候,有的是时间。你有梦想,对未来有期待,相信生活的无限可能。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被各种主流价值观绑架了,不自觉地把人生目标变成了“比身边的人过得更好”,于是你一头扎进了一个又一个有限的游戏中,把所有的梦想和无限的可能都抛在了脑后。

这个时候,你的选择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艰难,你往往会开始有一种一步不慎就满盘皆输的危机感。

年轻的时候,很容易做出谈恋爱、跳槽、留学的决定。现在,你做的每一个决定背后的机会成本都在与日俱增,你决定一定不能继续任性。

有限游戏的本质是,你在用自己的选择和可能性来换取与周围人相比的“胜利”,你在通过放弃“你真正的自由”来获得“别人眼中的胜利”。

所以,当你还远没有走到人生终点的时候,你就已经决定了人生的终点。

那什么是“无限游戏”?

《无限游戏》不以赢或比身边的人优秀为目的,而是积极参与生活的梦想和追求,并以延续为目的,因为你相信生活的无限可能。

(插画:泡饭)

“有限游戏”会让你在学历、工作、职位、房子、车子、孩子等方面和别人比较。

《无限游戏》会从这个角度把你拉回来,启发你和自己玩一个有趣的游戏,比如追求智慧的游戏,或者创造美和艺术的游戏。

所以,当你选择参与“无限游戏”,过high的生活,你就可以停止和身边的人攀比,停止以赢为人生目标。

临终遗言

对于很多人来说,攀比心态需要时刻保持警惕。

因为我们很容易只注意到别人在我们前面或者后面的什么地方,从而迷失方向。同时也容易把我们局限在比较狭窄的范围内,从而失去生活的更大可能性。

如果你能把自己的攀比之心从“与攀比群体攀比”转变为“与偶像攀比”,从“与他人攀比”转变为“与自己攀比”,从“有限”转变为“无限”,那么你的人生将是非常大的一步。

* * *随你。

-结束-

作者艾菲介绍鹏博学院创始人“只做影响你人生的课程”&;CEO,思想深邃的畅销书《直击本质》作者,多家企业创始人&;CEO个人成长教练,盖洛普全球认证优势教练,国际教练协会(ICF)认证专业教练,美国世界500强企业前大中华区市场部负责人,20万读者《艾菲的理想》微信官方账号创始人兼主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