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的起源
由于年代久远,陀螺的起源没有详细的记载,但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已经出土了陀螺,如江苏常州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木制陀螺和山西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制陀螺。目前的文史记载,大多是从宋代出现的一种类似陀螺的玩具开始,叫做“千千”(或称千千车);那是一个圆盘状的物体,中心轴(铁做的)长约一英寸(直径约四英寸),用手在圆盘内扭动,比拼谁转的时间长。这是当时在皇宫后院的嫔妃和宫女用来打发寂寞时光的游戏之一。
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苏汉臣的《婴戏图》(凯丰人,北宋时曾在惠宗宣和画院当侍者,师从擅长讲解道教人物画尤其是婴戏图的柳宗谷),图前有两个小孩在玩一个陀螺,也证实了当时确实有一个倒钟形的陀螺。从图片上看,当时的陀螺应该是木头做的,像个圆锥体,用的。当它慢下来的时候,用绳子不断拍打它的侧面,这样它就可以一直转。时至今日,大陆北方的孩子们在冬天和早春仍然很受欢迎,尤其是在厚厚的冰面上投掷和玩耍,更是其乐无穷。在苏汉臣的另一幅作品《秋庭戏婴》中,有一个推枣磨的道具。这是一个旋转和平衡的游戏。谁能保持枣磨平衡,转的时间长,谁就赢了。这幅画也可以证明当时有多种类型的陀螺玩具。
据明代《帝都风光略》记载,陀螺似小空钟,木质,实心,无柄。它身上缠着一条没有竹尺的鞭子绳,在地下突出,它的鞭子急拉。当你按下按钮时,陀螺转动,没有声音。慢慢来一鞭,就没有回头路了。转着病,就像卓立的地面,顶光旋转,影子不动。对其小空钟形、中间无柄、鞭上绕绳的描述,证明明末的陀螺与今天的鞭陀螺无异。刘冬《杨柳火》诗中写道:杨柳火,鞭首陀罗,“陀螺”一词正式出现在这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