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万宁梅》解读与赏析
一个是元朗仙帕,另一个是无暇玉。如果没有奇怪的缘分,这辈子我还会遇见他;如果你说有一种奇怪的命运,你的头脑如何最终变得空虚?
一个是徒劳,一个是杞人忧天。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我在想,我的眼里有多少泪水,我如何熬过秋天到冬天,熬过春天到夏天?
一个
一个是凌河岸边的仙花,一个是无瑕疵的好玉。如果前世没有缘分,为什么今生会遇到他?如果有神秘的因缘,为什么理想总是融化掉?
她徒然为他悲伤,他徒然关心她。他对她来说只是水中之月,她对他来说只是镜中之花。想象一下你能有多少眼泪。你怎么能忍受从秋天到冬天,从春天到夏天?
二
“虚荣心眉”和“哀怨有什么用”,也就是歌中所说的“虚荣心自叹”。曹雪芹自己的歌名。芷颜斋在评论中说“不愧是作者自己创作的北宋”,这首歌就是其中之一。
“眉毛”,眉毛皱起的样子,悲伤的样子。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石,因为心口疼痛,常常愁眉不展。书中,贾宝玉给林黛玉起了一个外号叫“转情”。
“元朗”,传说中的神仙居住的地方。五代李煜:“元朗千里雪,桃李无话。”宋苏轼:“元朗有万千花映玉,此乃天下独新花。”在书中,“元朗”有多重含义:一是指太虚、贾宝玉梦游的幻境。二是指大观园,类似陶渊明的桃花源。这就是曹雪芹花大力气创造的神仙空间。第三个是指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
仙帕,仙女花,比喻林黛玉。林黛玉原是西灵河畔三生石旁的绛珠仙草。
“美玉无瑕”,美玉无瑕。书中,贾宝玉生来就有一块玉。指贾宝玉的赤子之心,不沾染名利。古人想象天堂的身体是由玉制成的。天若短,则需要“五色石”,即玉石来弥补。玉是史前的礼器,是人们与天或祖先沟通的工具。从《淮南子》到《红楼梦》,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家喻户晓。
《水中月》《镜中花》见于《景德邓川录》卷三十:“镜中形不难见,水中月难捉。”宝黛的爱情理想虽然美好,却无法像镜子一样成为现实。
《泪珠》第一次讲述了宝黛故事的由来,说的是西灵河畔的三生石旁有一片绛珠草,赤霞宫的申英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绛珠草的魔形,为了含泪还债,变成了林黛玉。脂砚斋评价说:“我知道眼泪还债,我自己也知道。”宝玉和黛玉初遇,一个因另一个没有通灵玉而扔了一块玉,另一个因之流泪,说:“你把那块玉打碎了,不是我的错。”胖批说:“这是第一次算,不知道还剩多少!”“百遍之后,说不出黛玉的泪。”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本意是“还泪”。脂砚斋评曰:“除夕夜,书未毕,秦含泪而死。”
三
林黛玉初入郭蓉府时,大约七岁,那是她年轻的时候。贾宝玉第一次见林黛玉时说:“这个妹妹我见过。”人生能遇到知己,怎么能不喜欢呢?
贾母安排宝玉、黛玉二人同住一室,一个在青纱阁,一个在外。清府茶伊名《题红楼梦》:“锦衣之子萌兰花,粉娘子不破瓜。年轻的话,不妨同房而眠,多梦多帘。”说明宝玉和黛玉没有猜忌。
“卓”是指草刚长出来的样子。“兰芽”是指兰花的嫩芽。苏轼:“山下青芽短于溪,松间沙路净无泥”。多干净啊!这句话是形容年轻的宝玉像兰草新芽一样清新娇嫩。
《破瓜》,清代翟浩所著《通俗妇女》:“瓜字破二八个字,说是二八六岁。”《粉娘子未破瓜》应该是指林黛玉未满十六岁。宝玉和黛玉是一个精神。有童年的基础。
美中不足,好事多磨。随着宝玉和黛玉年龄的增长,薛宝钗来了,并深受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的喜爱。林黛玉因此与贾宝玉不和。
宝玉对黛玉道:“你先来,我们同桌吃饭,同床睡觉。我们已经长这么大了。他刚来这里。有没有人能替他饶过你?”
丫鬟黄为通灵宝玉巧扎梅花时,宝钗主张用金线,其他颜色都不好。似乎有深意在里面,“金”配玉很好;当她在拍打蝴蝶时,她看到一对“玉”蝴蝶,大如团扇,在风中上下飞舞。这是“双屿”曾经的联盟。
听到史湘云讲经济,我不想就这么来了。宝玉又道:“林妹妹说话不像这种混子。如果她这样说,我就和她分开了。”林黛玉听了,又惊又喜,又悲又叹。我喜欢的人真的很有眼光,我知他为知己,所以他是知己。“他妈的话”,宝钗和湘云都不能真正理解宝玉。
贾宝玉“痴心于才情。”他说女人是水做的:“女儿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看到女儿,我精神一振;当我看到一个男人时,我感到愤怒。“对着燕子呢喃,对着玫瑰花发呆,是‘忘恩负义’。
他的痴情不仅表现在他对黛玉的爱上,还表现在他对所有姑娘的美丽和聪明的欣赏以及对她们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上。
灵官独自在大观园的白玉堂架下哽咽,一边用簪子在地上画“羌”。贾宝玉亲眼目睹。“从那以后,我深深体会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各有各的道理。只是我经常会偷偷受伤。不知道以后谁来埋没我的眼泪?”
贾宝玉心中达到了新的意境,对女儿们体贴入微。没有要求鸳鸯知道和看到他的感情,这是一种不求任何回报的无可救药的单方面迷恋。
红楼梦的女主角住在潇湘馆,那是一个幽静的地方,有几千根竹竿,密密麻麻的凤尾,细细的龙。黛玉可以说是《红楼梦》中最有才华、最有诗意的人物。
黛玉回潇湘馆,路过梨香院。当她听到十二个女孩在练习歌剧时,她忍不住停下来听。“对你来说像花一样美丽,像流年一样...林黛玉听了这两句话,不觉感动。当我听到‘幽闺君自怜’这四个字时,我陶醉得受不了,于是蹲在一块山石上,细细咀嚼‘花好月圆,似水流年’这四个字的滋味。”
突然想起前天看到一首古诗的时候眼里含着泪。
由此可见,早慧的黛玉,已经能够以诗人的直觉去理解自然、生命和无情时间的关系。
宝玉和黛玉上辈子的相遇是前缘,年少时的相处是基础,感情联系是关键和知己。王夫人对人说:“晴雯的眉毛有点像你林妹妹。”晴雯其实是林黛玉的副手。从晴雯可以知道,黛玉的行为和性格正是黛玉不写的。“如果是品质,那就不珍贵;如果是性,是冰天雪地,是干净的;如果是神,那就是星和太阳,那就是精;若论相貌,是花与月,是色。”
只比天高,命比纸薄。就像《红楼梦》里的晴雯一样,李商隐这辈子也没公开过。黛玉是曹雪芹的影子。“窦云作者傻,谁能懂其中滋味?”其实是林黛玉和曹雪芹的写照。
自然之爱,桃夭,焚其华;杨柳柳叶,雨雪都是生命。天气万千,花开花落,每天生活在朱越,来来往往。
人和自然都有生命意识。黛玉葬花是最敏感的诗人的心。也是多愁善感,所以和宝玉联系在一起。
对生命的* * *感滋生了对一切存在(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的感情。
林黛玉的感情是关心人的。黛玉只报答对她有感情的人,皇帝不要他给的:“我不要一个臭男人拿的东西。”
人和万物都有* * *共性,人也有* * *共性,所以理解成为可能。所以我很兴奋。
"哦,这最后破碎的吸气,在绿色的冷漠的树木中!"。蝉已经叫不出来了,一棵树的叶子还是那么绿。诗人责怪树的冷漠。这正是贾宝玉的“情怀”。
把不亲热的事当成感情,也就是所谓的“感情不亲热”,恰恰是贾宝玉特有的性格。很难找到两个来贾家的傅妈妈的话来形容:常常没人在身边,又笑又哭;当你看到一只燕子时,和它说话。当你在河里看到鱼时,你和它们说话。当我看到星星和月亮时,我要么叹息,要么喃喃自语。"
香菱、平儿、灵官、莲藕官等。可能不懂得宝玉的关心。相比之下,黛玉的“情”,就是只爱真情实感的宝玉。什么臭男人拿了,连皇帝都骂。另一方面,黛玉的“痴情”和宝玉差不多,对那个忘恩负义的东西也是有情的。换句话说,黛玉最习惯于把花草花鸟这种无情的东西当成有情众生。
“原来五颜六色的,像这样的都被付到破井废墟里了。美景是哪一天,谁高兴?”林黛玉也很欣赏。《红楼梦》里描写的越美好,越悲伤,越触动人心。
《红楼梦》的精髓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求知己。
这种不合理表现了作者的真实感受。每一首真正的诗都包含着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红楼梦》的主旨是谈爱,就是体贴,就是原谅,就是推己及人。
大观园不在北方,也不在南方,因为它不仅在南方,不仅在北方,而且在曹雪芹的广场上。桃花源在理想中。
有一个因素让大观园无法继续存在,这个因素就是“时间”。
到第七十八回,贾府衰败,大观园香消玉殒。宝玉怔了半天,看着院中的香藤,还是青翠碧绿的,忽然比昨日更显得凄凉。我默默的出来,看到门外一个绿色的亭子上半天没有一个人来来往往,不像那天来客房的人络绎不绝。又弯下腰去看底下的水,还在融化,还在流过去。我心想:“天地间竟有这种无情的东西!”
然而,流水不会像无情的时间一样一刻不停。
四
曹雪芹(约1715—1763),本名詹,本名,是曹雪芹。满族正白旗涂料。他通常被认为是中国著名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是江宁的织女,曾祖母是康熙时期的保姆。祖父曹寅是康熙的班督和侍卫。后来,他被任命为江宁织造。他还担任两淮盐检台,监督地方官员,可以在秘密折叠中扮演皇帝。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被曹寅接回,住在曹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主持全部唐诗和《裴赋》的刊刻。朱彝尊的《露书亭》也印刻了曹寅的捐赠。曹寅病了,康熙星夜派驿马送药。曹寅死后,康熙继承了曹寅的儿子曹勇和继子曹福。他们的三代人和四个孙子已经担任这个职位六十年了。
康熙末年,诸侯分朋党,争权夺利。第四王子胤禛赢得了王位。这是雍正帝。雍正登基后,残酷迫害争夺皇位的兄弟和异己。雍正六年(1728),曹雪芹十四岁时,曹福被指控卷入与皇室派系的斗争。曹福可能是畸形的,曹雪芹可能是曹勇的遗腹子。
曹雪芹是个官员,而周统。“万物皆明而有识,人情修养是篇文章。”曹雪芹大概是“官态”,是曹卿的儿子。从官场到隐居西山是一种选择,类似于陶渊明的选择。只有曹勇的儿子不会被牵连到雍正王朝,他甚至可以担任“官方国家”。曹雪芹培养了一种独立的人格,他不是“向富人磕头”,而是“在黄叶村写了一本书”。不能立功,就要立功。这是主观选择。
收集的唐代诗人的诗词版本肯定不少,曹雪芹小时候在江宁织造院应该能接触到这些书。
余睿的《枣窗闲笔》说:“我看过书稿的卷本,这本书有其叔智延斋的评语,在当年是很准的。”“他体胖,头宽而黑,善说话,玩雅游戏,触境而生春。听到它奇怪的声音真令人惊讶。"
曹雪芹从小生活富足,好友敦诚说他“忆秦淮之繁华”。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很快,我就远离了官场,过上了清贫的艰苦生活。到了晚年,曹雪芹搬到了北京西郊,“全家经常赊粥赊酒。”
张一泉称曹雪芹“善画善画”,脂砚斋也说“秦雪书里也有诗”。曹雪芹也是画家。敦敏《秦园画石》曰:“傲奇如君,犬牙交错更是支离破碎。当我喝醉了,像一支笔一样被卷走的时候,我在胸口写了一块。”《红楼梦》是他“读书十年,增删五次”的产物,但在他生前,整本书只完成了近八十回,传世的前八十回大部分都是他写的。
康熙十四子云禅的孙子永忠,从敦诚的叔叔墨香那里看到《红楼梦》,曹雪芹已经死了五年了。带着遗憾,他写下了曹雪芹的绝句:“不是恋人不流泪。恨不相识同时,我为曹侯哭了好几次!”
敦诚《捧曹雪芹》二首(据《鹪鹩庙杂注》手稿):四十岁太瘦(四松堂集刊本《四十岁》),小枫昨日刷题词(刊本《一片哀》)。肠子归去,孤儿哭(注:子怡几个月前因多愁善感去世)(印本为《孤儿要被赶出沙漠》,同注),泪流成旷野寡妇声(印本为《新娘的眼睛在掉》)。牛鬼蛇神遗悲李贺,鹿车葬刘玲。一个故人要有一生(刊物为《故人只有青山泪》),但何处唤回魂魄,赠楚衡(刊物为《老酒横生》)。开场依旧冰天雪地,故人散如云。三年来他第一次可怜我,病了没有医生。有才华的人应该憎恨,而杨珊的笛声却不能闻。他瘦瘦的时候,草冷烟落(这第一期没有)。
敦敏《饮鸩止渴墙上挂雪琴》(干河指的是敦敏家族墓地所在的芦河,李的墓地也在这里。有人说曹家通州有经典之地,墓地好像在东郊。)有诗说:“花明两岸柳暗花明,春来景回。水没了,诗人的空间也没了,上楼就想起了酒鬼。河堤上飘着千树,千村千里。无故望之,鸦飞寒林萧寺。”
张贻全《伤一佛家》(自注:他性自由,善饮酒,善诗画,五十岁前死)诗说:“谢香,人不见泪。北风凛冽难返,白雪歌的梦想在成长。破袋裹竖琴声萧瑟,剑破隔箱。有情则问待修之地,青山夜照凉。”
五
曹雪芹根据自己的时代和生活感受写女娲的故事,编造出补天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只剩下一块石头。这个通灵宝玉,阅尽世事,历经沧桑,终于回到了一块顽石。
原来女娲炼石补天时,在大荒山的荒崖上练了十二高经,过了二十四丈的硬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只有36500元是瓦帝用的,只剩下一块没用,就废弃在这座山的青脊峰脚下。谁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练过之后,精神上开悟了?看到所有的石头都能补天,我自怨自艾,日夜惭愧。
“补天”指的是安邦治国,济世济民的大业。曹雪芹没有资格做大事。
“见诸石可以补天”,通往考场的路被堵死了。“无料补天,虚有其表。”“八字是作者一生的遗憾”。“无才补天”,羞语呜咽。几个美丽自然的姐妹,随着家人的去世,“落得一片白茫茫的土地,真干净”,觉得对不起斯里兰卡人民,所以做了这个石头记录来补石。
镜子的作用不就是“大体记住事实,不敢稍有突破”(这是有官方经验的方式)吗?但是,镜子的两面都需要从反面去理解书的初衷。所谓“绛树上两首歌,一首在喉,一首在口”。
从康熙二年(1663)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率先在江宁织造,一直到雍正六年(1728)曹家回京,曹家祖接任江宁织造,四代人。当时江宁织造部设在南京,曹氏家族在江南生活了六十多年,这是从兴盛到衰落的全过程。如果我们分析《红楼梦》的其他书名,也会发现《红楼梦》更有可能是在南京而不是北京:《金陵十二钗》直接指出它描写的是金陵十二钗,而《红楼梦》自然是在南京;《石头的故事》记录了发生在石头镇的故事,石头镇是南京的别称。《岳峰宝鉴》是曹雪芹的旧稿,他在南京度过了青年时代。旧稿应该也描述了抄家前江南时期的繁华生活。曹雪芹的好友敦诚、敦敏写诗说,他“忆秦淮繁华”,“弃馆梦故里”,“早感秦淮旧梦”。《红楼梦》一书也有记载,甄氏家一直在江南,作者为“当日诸女”作一辑。那么,这些女子当日所住的红楼,难道不应该位于作者旧梦所属的浪漫繁华的江南吗?
孤独是通往灵魂的路,是人到达本性的路。
曹雪芹写《红楼梦》就是典型的穷怒写书。正如司马迁所说:“此人有一种停滞感,不能理解,所以讲述往事,思考新人。例如,如果左丘没有眼睛,而他的孙子摔断了脚,他将永远无法使用它。他会退到书里去解气,去想那些空洞的话来看自己。”“得道”就是实现理想。
真正的心灵跨越时间和空间。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是同时代的人,相隔万里,却彼此相通。《红楼梦》是曹雪芹晚年很穷的时候写的。不寂寞吗?我们必须从过去的活泼到冷漠,从过去的热烈到冷静,才能写出生动热情的作品。诗人是孤独的,哲学家也是孤独的;诗人热爱真理,哲学家推理真理。两者都是出于孤独,结果都是真的。
挂在林中的玉带象征着官员的高贵品味和贵公子的生活,所以挂在林中的玉带寓意着放弃仕途,隐居出家。放下悬崖只有真正见过繁华的人,才一定会放弃繁华。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对封建末世和女性悲剧命运的探究。
《红楼梦》“一个美丽的地方,一个无助的日子”的对联说,“趁这无助的日子,一个悲伤的日子,一个孤独的日子,试着送去你的愚意。”是曹雪芹心境的写照。
曹雪芹晚年穷困潦倒时,读了十年,增删五次,写了八十篇未完成的手稿。”纸上写满了荒唐的话,令人辛酸的眼泪。窦云作者傻,谁知道味道?”曹雪芹不孤独吗
"你的金灯熄灭的地方很安静很安静,一朵石榴花能低吟多远?",你曾多少次独自与渐逝的残灯度过孤独的不眠之夜,如今又是石榴花开的季节。巧妙地、自然地、不露痕迹地运用象征暗示的手法,的确是艺术完美的标志。
时间是最生动的解释。你的金灯熄灭的地方是宁静的,是春蚕蚀桑的时间流逝。渐行渐远,越来越多,越来越少,没消息,越来越多,石榴红。金色灰烬也是时间的具体表现。原本泛红的金色余烬,一点点褪去,渐渐淡去,却没有失踪者的消息。思念在不断的增长,没有消息,也在增长。
这就是曹雪芹孤独的心。
六
中国传统学术经历了先秦儒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晚清理学。中国现代学术研究始于蔡元培、胡适、周的《红楼梦》研究。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文学的起源,《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杰作。
《红楼梦》是一位大师:它被赋予了散文、诗、词、歌、传说,充满了作者的个性。《红楼梦》的出版总结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标志着小说创作的高峰。
《红楼梦》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包括土地制度、商业制度、法律制度、官员制度、宗教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卑微制度等。包括诗歌、音乐、散文,应有尽有。诗词歌赋、谜语、行令、品茶、绘画、下棋、弹琴、讲故事、看戏、打草、捧花、游园、宴饮,都是上流社会的文化活动。就生活的丰富性而言,《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就其所包含的文化因素而言,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总汇。《红楼梦》的风格也和《诗经》一样,温柔敦厚。
《红楼梦》实际上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诗化小说。作品中充满了诗意。名著《红楼梦》是第一部诗化小说,也启迪了后人的无限实践。
《红楼梦》是一首充满感伤情怀的封建社会挽歌。中国农业文明的终结是“末世论”、“挽歌”和夕阳的光辉,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始。
研究《红楼梦》就像研究高等动物的解剖一样,可以为理解整个中国古典文学提供一把钥匙。屈原,李商隐,曹雪芹,感伤主义从感伤个人境遇发展到整个人生,最后发展到整个社会(末世)的感伤总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