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有效评价表演游戏?

(一)开门见山

也就是赛后直接在评论里提问。当老师在游戏中发现有价值的内容时,首先要与游戏中的孩子进行互动,以玩家的身份丰富孩子在游戏中的体验,这样孩子在介绍时就不会紧张,会愿意分享介绍。然后评论的时候直接指向题目,从“渲染”开始:“今天XX和往常不一样。你看,XX里多的是什么?”从而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渴望异地聆听。

适用于:一些新游戏环境的丰富和创造;或者给孩子介绍新的玩法或者游戏规则的修正和建立。

(二)情绪宣泄型

即让孩子在游戏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引发经验的交流。当大家都热衷于自己的游戏剧情时,老师经常会用:“今天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帮助孩子记住游戏,不管是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在倾听孩子的介绍中,老师能及时抓住“亮点”,通过与孩子的互动,让孩子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讨论,自主得出结果。

(3)体验回放型

也就是让孩子回忆平时的生活经历,在游戏中解决问题。在讨论某个游戏情节时,帮助孩子回顾已有的经验,引起孩子的认知冲突,让孩子认识到如何正确地玩某个游戏。比如针对小吃店服务员服务差,点评的时候老师会抛出一个问题:“你去餐厅吃饭就站着吗?”鉴于小吃店不点菜单,评论会是“平时去餐厅吃饭,你爸妈怎么点?”让孩子愿意说,渴望说,在讲述中自主创造。

适用于:儿童在游戏中行为偏离。

(四)及时干预型

即在玩的过程中,儿童的游戏是直接由语言引导的。在孩子的游戏中发现问题时,老师直接用语言进行针对性的引导。比如看到超市里的商品摆放不整齐,老师会说:“今天超市怎么这么乱?”帮助孩子回忆逛超市的情景,将已有的经验运用到游戏中。再比如:警察在随意奔跑的时候,老师会问:“警察叔叔,你在忙什么?”提出问题,帮助孩子审视自己的行为,回归游戏的思维。

适用于: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或将已有的经验运用到游戏剧情中。

(5)情境表征法

也就是重现孩子的游戏情境,* * *和总结经验是一样的。让孩子再次表演游戏的情节,通过录像,让孩子在对具体图像的视觉感知中欣赏同龄人的模仿过程,做出自己的判断,通过相互交流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游戏中积累经验,从而增强孩子对游戏的兴趣。

适用于:儿童角色意识的清晰性和角色行为的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