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活动教案

5初中数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下面是我给你安排的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希望你喜欢!

初中数学活动教案1教材分析

中产阶级的孩子对对数的形成和计数经验浅薄。该活动通过“纸娃找家”的游戏场景,引导幼儿在游戏和运算中学习和理解7的数字和构成,理解两数一少的关系,促进幼儿数字概念的形成,激发幼儿在生活中对数字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学习7的形成,知道多1和少1的6和7的关系,了解7的实际意义。

2、能用多种方法比较6、7的个数。

3.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要准备的活动

1,图片“快乐纸宝宝”,7个不同材质的纸宝宝,几个大的数字卡1和1-10;操作学习工具每人一套(小房子7个,纸宝宝7个);音乐《找个朋友抱抱》

活动过程

先放图“快乐纸宝宝”,复习6的要点。

问题:看,谁在这里?这里有多少纸娃娃?(引导孩子手口数量相同)

二、展示各种颜色的“纸宝宝”,引导孩子读数字7,学习7的构成。

1,学习7的构成,了解7的实际意义。

问题:又来了一个纸宝宝。现在有多少纸宝宝?数字7看起来像什么?7还能代表什么?

总结:7就像一把镰刀,7可以代表任意7项。

2.观察不同颜色的“纸宝宝”,我们知道7中有7个1。

问题:请仔细观察。这七个纸宝宝有什么区别?

总结:每种颜色有1个纸宝宝,7种颜色有7个纸宝宝,7种颜色有7个1。

三、展示“纸宝宝找家”的图片,引导幼儿练习,理解数字6和7的关系。

游戏一:小朋友操作“找一个和自己颜色一样的家”,问:纸宝宝找到家了吗?如何帮助一个没有找到家的纸宝宝?(了解6和7的关系:多1,少1)。

总结:6比7小1,7比6大1。

游戏二:小朋友操作“纸宝宝吃水果”,进一步巩固数字6和7之间的关系。

老师敲小鼓,请给纸娃比敲的次数多拿1颗葡萄;第二场,请拿去给纸宝宝。

1少敲的草莓。

四、引导幼儿玩“拥抱”游戏,结束活动。

老师放音乐的时候音乐停了,老师说数字,或者是比数字多1少1,几个人抱在一起。

初中数学活动教案2活动背景

在开展了以身边的科学为主题的“圆和方”、“多变图形”、“拼读图形”等活动后,孩子们对观察物体的形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天,我带着孩子去公园外的一个小公园散步。看门的老爷爷自动打开了伸缩门。一个细心的孩子发现门上有许多平行四边形,随着门的开关而变大变小,于是兴奋地大叫起来。他喊了一声后,很多孩子围了上来,对探索这扇门产生了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记录活动,让孩子觉得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形状,而四边形等形状会变形。

2.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操作结果,培养细心操作的习惯。

3.利用形状的稳定或不稳定原理,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一些物体。

要准备的活动

每组做若干个三角形和四边形,筷子,橡皮筋,记录单,投影仪,自行车,大吊车,铁塔,相机三脚架的图片。

活动过程

1.以自动伸缩门为例引出话题。

“幼儿园的大门可以自动加长缩短。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有电。”

"这扇门是有弹性的。"

“我看见门的另一边有一个平行四边形。本来就大,一开门就变小了。”

"所以,今天我们将做一个实验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孩子们还不能理解原理,只有一个女孩见过门上的那些平行四边形。然而,他们对伸缩门的好奇心使他们急于知道原因,这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2.老师展示用橡皮筋绑起来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让孩子说说它们是什么形状,然后拉一拉,挤一挤,看看会发现什么。请个别儿童谈论他们的发现。

"我一拉这个正方形,它就变平了."

“我拉不动三角,它很牢固。”

(在这个环节中,儿童初步感知到有些形状会变形,有些在被拉扯挤压后不会变形,这为后面的记录活动奠定了基础。)

3.出示记录单,说明记录要求:手术结束后,在稳定形状后面打个勾,在不稳定形状后面打个叉。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橡皮筋和筷子做出不同的形状,看看这些形状是否稳定,记录在表格里。然后让孩子操作,老师重点指导和帮助有录音和绕线困难的孩子。

(孩子基本能分辨出什么形状是稳定的,什么形状是不稳定的。孩子一般对做出各种形状很感兴趣,但是操作起来很难。只有很少一部分孩子能用橡皮筋把筷子独立连接成五边形和六边形,而且他们发现这些形状也不稳定。)

4.展示单个孩子的作品,请他们谈谈自己做了什么形状,是否稳定。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操作结果。

(在讲述的过程中,小朋友们都认为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其余的图形都是拉挤后变形的。)

5.引导幼儿讨论操作:如何使四边形、五边形等形状稳定。

在探索中得出正确结论的孩子不多,但通过操作,孩子们增强了感性体验,这远比老师说一句结论印象深刻。后来在老师的暗示下,孩子们基本都知道了,只要加几根筷子,把多边形变成几个三角形,就可以稳了。)

6.让孩子联系生活,说说是什么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上次我们看到自动伸缩门的时候,上面还有平行四边形。开门时平行四边形变窄,关门时变宽,非常方便。生活中有没有知道利用三角形稳定和四边形不稳定原理的?”

7.看投影了解一下(自行车、大吊车、铁塔、相机三脚架等图片。).

(看完图片,小朋友很好奇的了解到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东西利用了形状的稳定和不稳定,为课后的拓展活动打下了基础。)

扩展活动

1.平时请多注意孩子。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构造的?

2.在探索区提供筷子和橡皮筋,让孩子继续探索形状的奥秘。

中学数学活动教案3的设计意图:

新《纲要》提出“数学教育必须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所以在今天的活动中,我给孩子设置了一定的场景,让孩子参与到活动中,让抽象的数字逻辑概念在具体的事物中得到理解,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在探索中找到数字的相邻数,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知道5的相邻数,了解1多和1少的数组之间的关系。

2.试着总结相邻数的规律,并进行转移。

活动准备:

1,1-6数字卡,1-6动物卡和不同数字的记号笔。

2.儿童读物,第三册,第32页。

活动流程:

首先,进口部分

1.分别出示动物卡片,让孩子们说出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亲密朋友。

“小动物们最近搬了新家。他们听说你是最聪明的,想请你帮他们见见邻居。可以吗?那我们一起帮帮他们吧!”

(1)展示五种不同种类的小动物卡片,用1-6数字卡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名称和数量。

(2)找出他们的密友,说他们有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1和1)。

2.学习5的邻数,进一步理解邻数的含义。

(1)展示六种动物的图片,引导小朋友按顺序排好。

②”小花猫说,我至今不知道我的邻居是谁。我要你再帮他一次,好吗?”

展示图片,引导孩子们谈论谁是他们的亲密朋友。找出五只小猫左边的邻居是谁,有几只,五只小猫右边的邻居是谁,有几只。对比小狗比小猫少多少,小羊比小猫多多少。并说出5大于4和1小于6和1的关系。

3.引导孩子寻找相邻数的规律。

(1)引导孩子发现每个数字都有两个密友,一个比他多,一个是他的密友,一个是他的密友。三个数中间的数大于前一个,小于后一个。

(2)引导孩子根据邻数定律进行推理。了解一下6的密友有哪些?7的密友有哪些?

(3)组织幼儿完成操作练习:找朋友。通过运算练习巩固邻数5。

(4)评价幼儿的操作实践。

(5)教师用幼儿用书第3册第32页,引导幼儿根据相邻数的关系完成数学活动。

活动扩展:

和孩子一起玩数字娃娃的游戏,巩固对5以内相邻数字的理解。

中学数学活动第四课的教学意图: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自然界的植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各种种子成熟的时候,孩子们被这些变化唤醒。于是发起了“有趣的豆子”活动。不能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

1.感知数字,体验和学习不同的计数方法。

2.培养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记录表白扁豆,大豆和绿豆。

教学过程:

第一,师生对话,引导活动。

请把班上的小朋友介绍给客座老师他们是谁,是男生还是女生。

老师:孩子们,你们好。你认识我吗?让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张。你可以叫我张老师。也请向客座老师介绍你自己。

第二,露出豆子,做初步尝试。

1.今天老师还带了一些豆子。看,这是什么?(蚕豆)

叫一个孩子上来抓一把,老师也会抓一把。猜猜谁抓的豆子多?(儿童猜测)

2.展示三种豆子。(黑豆、白扁豆和大豆)

老师:这里有一些豆子,你知道它们吗?(叫一个孩子上来抓一把豆子)

你怎么知道每种豆子有多少颗?(分开数)我们来数一数,做个记录。

展示记录单

老师:老师这里有记录单。让我们看一看。床单上有什么?黑豆的数量记录在哪里?为什么?

(记录表和记录介绍)

三、动手操作,记录结果

1.老师:你想自己试试吗?请记住,抓到豆子后,要先数豆子,然后记录。录音结束后,把录音卡挂在脖子上。

幼儿操作,老师指导。

2.集体交流

老师:下面哪个孩子看着记录卡,告诉我们每种豆子有多少颗?

孩子:我抓了_ _白扁豆_ _黑豆_ _黄豆。(显示拍摄的照片)

引导孩子说出他们数豆子的不同方法。

(分类点数一个一个)

再次操作

老师:刚才,孩子们用了这么多方法来数豆子。现在老师给你一个新任务。抓一把豆子数一数。在记录卡的背面记录你抓到的豆子的数量,并标记最多的。

再次沟通

老师拍下了手术的照片并记录了下来。请告诉孩子们他们抓到最多的是哪种豆子。

第四,结尾:

老师:我发现每个孩子抓的豆子最多。原因是什么?我们下次再讨论。我们今天到此为止。再见,孩子们。

教学反思:

活动贴近孩子的生活,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也有助于拓展孩子的经验和视野要求,将数学与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步骤、节奏和特点。个体差异在数学教育中尤为突出。儿童学习数学的个体差异不仅表现在思维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和学习风格的差异上,还表现在能力和经验上。因此,在数学教育中,不仅要“求同”,更要“存异”。设计不同水平和难度的活动,为孩子自由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能力的活动提供条件。同时,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差异,给予适当的补充、指导和启发。关注个体差异是“以人为本”在幼儿教育中的直接体现。

初中数学活动教案5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宽度,在比较中辨别宽度,运用感官比较两个以上物体的宽度。

2.培养孩子的观察和比较能力,认识物体特征的相对性和变形性。

要准备的活动

1,各种不同宽度的纸板。

2.活动室里摆放着不同宽度的物品。

活动过程

一、小嘉宾“皮皮”导入

1.展示各种纸板,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纸板的不同之处。

2.介绍活动资料,提出操作要求。

二、游戏:帮助小客人

1,用不同的方式激励孩子更加宽容。

2.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分组比较自己的纸板,并交流比较结果。

孩子们会用正确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宽度。

三、游戏:一个小修路工

孩子们用不同宽度的纸板做成各种各样的路,有宽有窄。

四、游戏:超变(课件)

1.指导孩子们展示他们自己的不同宽度和宽度的纸板。

2.孩子按要求展示后,会越来越宽,越来越窄。

理解宽度的相对性和可变性。

儿童知道物体特征的相对性和多变性。

五、游戏:找到它。

在教室里寻找不同宽度的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