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游戏启蒙活动的内容阐释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启发性,可分为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分为其他不同领域。而且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了儿童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发展。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过各种活动促进幼儿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保护儿童游戏的权利,为儿童游戏提供条件,尊重儿童游戏的意见,让儿童在游戏中得到自己的满足和发展。“我们的老师要通过游戏和各种活动,引导孩子在与环境的接触中主动感知、操作、探索、发现,与人交流,让孩子获得各种体验和能力。”

幼儿园的游戏是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是出于自己内心的兴趣或愿望,而不是受他人支配。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这就是游戏活动,他们的学习生活就蕴含在游戏活动中。游戏不仅是儿童在认知、个性、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发展的方式和手段,也是儿童发展的真实写照。在游戏中,孩子不仅可以操作各种材料,还可以与同伴交流,动作、言语、思维、想象、情感等身心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幼儿园贯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原则的同时,游戏的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在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善于把握生活和游戏中的教育机会,深入挖掘其教育价值,同时综合运用各种活动,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感知、操作、探究、发展。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真正得到快乐和发展呢?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不成熟的经验,愿与各位老师共勉。

一、在游戏中给孩子营造轻松和谐的游戏氛围。

游戏之所以受到幼儿的喜爱,取决于它的享受功能和教育功能。孩子们可以在游戏中放松身心。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游戏氛围,再加上老师的正确评价和适当的表扬鼓励,是最容易激发孩子在游戏中展现自己主导地位的方法。在游戏活动中,老师要多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让孩子和同伴交流。之后,老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每个孩子,接受孩子犯下的错误。没关系还是没关系,我们再玩一次游戏好吗?要以协商鼓励的语气和亲切关怀的态度纠正孩子的错误,不能用强硬、挖苦、讽刺的语言来劝阻孩子的活动。)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孩子的自主性才能得到发展,主体性才能在角色游戏中得到充分体现。孩子主动适应环境,探索环境,自觉参与游戏。同时,教师要在游戏中给予隐性指导。这时,老师不再是老师,而是孩子游戏中的伙伴。他们应该在孩子们快乐的游戏世界里。教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假如我是孩子”的心态来反映孩子可能的兴趣和需求,与孩子一起享受快乐。教师的童心和游戏性会让孩子感到亲切、自然、和谐,从而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游戏氛围,有助于教师更深入、更细致地观察和理解孩子,从而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

游戏是孩子自主的活动,是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大人强加的压迫性活动。在游戏中,孩子不是大人意愿的执行者。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意愿玩游戏。教师要全方位地看待孩子的游戏自主性,让孩子自己决定想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去哪里玩等等。让孩子主动掌控活动的进程,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这样孩子对活动的兴趣会更强,活动的效果也会更好。

第二,教师在指导孩子游戏时,要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给予不同的指导。

不同年龄特征的幼儿园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引导游戏。比如小班的孩子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喜欢模仿周围的人和事。所以老师在玩游戏的时候要时刻关注孩子。当他们对新玩具不感兴趣,不会玩,不喜欢玩或者只是喜欢玩某一种玩具的时候,老师就在旁边,用和孩子相同或不同的材料做游戏,会引导孩子模仿,对孩子起到暗示作用。对于中大班的孩子,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提问者、倾听者、解决问题的帮助者来指导孩子的游戏。即当幼儿需要教师参与游戏或教师认为有必要干预和引导时,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角色或教师自己在幼儿游戏中扮演角色,通过师生互动和角色之间的互动来起到引导游戏的作用。在游戏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给孩子提供一定的时间,告诉他们游戏中的过程体验、存在的问题、创意思路和做法,通过孩子之间的讨论,与孩子产生一种体验。

其次,针对不同的游戏主题,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引导游戏。儿童玩的游戏因材料不同、游戏规则不同、儿童在游戏中活动的大小而有不同的特点和形式。不同游戏主题中的问题可能会有所不同。那么对于同一个主题,不同的剧情发展阶段,就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孩子的游戏剧情、表演、每个阶段的需求都不一样,所以对每一段的引导也要不一样。如果老师不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来引导游戏,可能会让孩子的游戏一直停留在原来的水平。因此,随着游戏中情节的发展,教师要尽可能地估计儿童已有的经验,及时发现儿童游戏中新的玩法和思路,为儿童提供各种质地、种类和功能的素材。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满足孩子多方面的需求。

第三,开发小型的、多样的、开放的、孩子可以自主选择的游戏,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满意,都成功。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是幼儿园对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但是大部分老师怕乱,怕麻烦,怕意外,剥夺了孩子玩耍的权利。甚至玩游戏时,集体游戏多,自由活动少;智力游戏多,其他游戏少;多练练眼睛,少动手操作;老师做的多,孩子独立做的少。孩子规规矩矩,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简单的集体游戏,抹杀了孩子活泼的天性,禁锢了孩子的创造力,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针对以上弊端,在我们为期一天的活动中,我园逐步发展出小型、多样、开放、自由的方式供孩子们选择,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满意、成功。

(一)、保证自由时间,实行开放式玩具。

根据全日制幼儿园的特点,充分利用入园早、课前课后户外活动多、下午时间多的特点,组织幼儿自由活动,让幼儿自由选择玩具,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意愿进行游戏(如爬墙、拳击袋、快乐跳棋、荡秋千、桌面玩具活动,幼儿可自由选择)。因此,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在这种游戏活动中,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每一次活动,孩子们都积极参与,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2)充分利用身边自然资源的独特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开发儿童智力。

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可以开展扣扣子、系鞋带、系蝴蝶结、梳辫子等活动。孩子一定会精神饱满,非常认真地参加活动,这样孩子的动手能力就会得到培养;或者准备旧纸板、废布,做拼布、做钱包、钉扣子、缝衣服裤子等游戏;可以提供娃娃给孩子穿衣服,绣被子,织围巾等。通过这些游戏,不断提高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

孩子有很强的好奇心,也可以进行一些科学游戏。(比如准备小电机,灯泡,电线。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会自己接电线,做电动玩具;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了培养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可以教孩子用火柴盒做火车和船;用玉米杆、高粱杆做各种交通工具;用蛋壳做各种动物头饰和灯笼;用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种子和叶子粘贴各种小动物或各种形状的花帽和书签;还可以带领孩子到河边捡不同形状的石头,让他们玩石头拼贴的游戏,或者选择在石头上画画,这样就更有趣了。这样既培养了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又让孩子从活动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

第四,让每一个孩子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在设计游戏之前,教师要关注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捕捉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信息,根据孩子的喜好设计要进行的游戏。在具体的设计中,要根据幼儿的需求来规划自己的设计目标和步骤。

结合孩子的能力,老师首先要教会孩子游戏活动中的规则和方法,保证孩子的游戏能够顺利进行。掌握一定的游戏规则是游戏顺利发展的前提。教师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动作示范,让孩子明白游戏的名称、玩法和规则。他们可以先教个别孩子玩游戏,然后通过互相学习让他们学会玩游戏。你也可以使用直观教具来演示和解释游戏的玩法和规则。(比如中班体育游戏“拉尾巴”之前,老师要提前告诉孩子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拉尾巴”,并说明怎么玩:把洗脸用的纸带、布带或毛巾的三分之一放入裤腰里,其余的放在外面当“尾巴”。两个孩子面对面站在1.5米的距离,数“一、二、三”。同时,他们开始左右移动,拉着对方的“尾巴”先拉着对方的尾巴就赢了。规则:拉对方尾巴的时候不要互相推拉。违规者将重新比赛以决定结果。最后给孩子做个示范。可以两个老师一起示范,也可以选择两个理解能力强的孩子来示范)

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注意个体差异,能力强的孩子在玩游戏时要选择层次较高的环境,让他们有机会尝试向更高的要求挑战自己,获得更高层次的满足感。比如,我们在设计独木桥这个锻炼孩子平衡能力的游戏时,通常会设计几个“独木桥”供不同能力的孩子选择:有的在地上交叉做独木桥,有的用纸板铺好给孩子做独木桥,或者用板凳搭建木桥,等等。我们还可以建造低、宽、窄的独木桥和几座高、宽、窄的独木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要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和发展水平,设计各种不同难度水平的环境,把单一的、标准化的环境设计成有能力的、可自我选择的,让能力弱的孩子通过选择能力水平较低的环境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会让孩子比一开始就用同样的设计参与游戏的孩子更喜欢和感兴趣,孩子会更积极地参与游戏。我们还可以适当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游戏设计过程,让孩子和老师一起设计自己感兴趣的游戏内容,让孩子体验自主设计,让孩子不仅得到同步发展还能享受游戏的快乐!(比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捕捉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信息。我们发现孩子们对水非常感兴趣。水池里荡漾的水波,水管上滴落的水,墙上深浅不一的水渍,都是孩子们关注的对象。他们洗手洗杯子的时候,总喜欢在水池边玩水,经常自发地讨论一些水的奇怪现象。比如水泡、漩涡、奇形怪状的水渍...对于幼儿的表现,我们充分肯定了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我们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围绕“水”收集信息并与孩子讨论,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水的探索性游戏。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进行小实验,讨论水流、漩涡、水的三态变化等现象...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们都很感兴趣,也很投入,即使是平时不活跃的孩子也能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成了小实验者和探索者,在自己的实验和探索之后,兴奋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我们老师。这时,孩子才真正成为了游戏活动的主人,他们的主体性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可见,兴趣是主体作用的源泉,是主体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在兴趣的驱动下,孩子保持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活动效果最佳。只有形成这样的学习过程,孩子才会愿意尝试,敢于思考,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通过动手操作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孩子才会在活动结束后真正体验到活动的乐趣。)

第五,比赛要及时总结和反思。

在游戏的最后,教师要引导孩子自发交流,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互相体验,* * *享受快乐,* * *解决问题,进一步为孩子提供表演和交流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为观察记录设计一些简单的观察表格,便于分析总结,及时调整教育或游戏的目标方案。例如,在每场游戏结束时,老师可以让每个参与游戏的孩子谈论:你今天玩得开心吗?哪个部分最好玩?你在玩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你是怎么想出解决办法的?明天我们玩什么游戏?诸如此类,让老师通过自己的评价帮助孩子整理游戏中零散的经验,纠正错误的经验并找出存在的问题,找出孩子的兴趣点,也为接下来的游戏准备素材和经验。

同时,当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倾向时,教师要及时调整孩子的行为,避免或预防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后果。当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比如孩子为了游戏、角色、玩具打架,有的孩子专门干扰别人的游戏,破坏别人的玩具,老师必须介入制止和协调。当孩子们在游戏中寻求帮助时,老师应该帮助他们。如果两个孩子同时玩同一个游戏角色或者玩具,应该被裁定。保证孩子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发展,享受快乐!

总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以儿童为主体,积极引导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主动学习知识、提高技能、丰富经验,从而促进儿童主体性的发展。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在游戏中,孩子的动机是“我想玩”和“我想学”,而不是“我想玩”和“我想学”。因此,“教师应该是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应该把儿童作为活动的主体,把游戏活动作为载体,让游戏活动成为儿童主动学习的过程。让孩子的潜能在自然状态下得到开发,达到“看似无教,实则有教”的境界,让孩子真正在游戏活动中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