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对节欲的建议如下。

白在书中写了这样一段话:“你的人生总会有这样一个时刻,你的内心已经天翻地覆,但在别人眼里,你只是比平时沉默一点,没有人会觉得奇怪。这种战争注定是孤独的。”

“单枪匹马”这个词看似豪迈,其实也帮不上什么忙。

我们对外界的征服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爬上一座高峰,通过一场考试;因为这个结果一目了然,我们很容易被看到,被鼓励,有动力继续下去。

而我自己对自己的战争是一个安静孤独的旅程,比如戒烟、戒酒、网瘾、手机等。每一刻,我们可能都在为之努力;但是,没有人看到这个艰苦的过程,只看到结果没有达到。

所以,失望和希望每天轮流交替,直到失败。我们不得不承认,真的不可能!

事实上,我们并不孤单。虽然大家都是一个岛,互不认识,但是岛是一个群体。

沈家鸿,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家庭治疗师,从事心理治疗与咨询工作30余年,有丰富的心理禁欲经验。

而他把这些经历都整理出来,写了这本书《根本停不下来?用心理学戒瘾,做一个自律的人。其目标是让人们清楚地了解成瘾背后真实的心理需求,走出认知误区,找到适合自己的戒瘾方式。

《戒不掉理学戒瘾,做个自律的人》分为三个部分,戒的误区,戒的准备,戒的七个步骤。

对禁欲的误解

如果你不在正确的道路上,就不可能到达目的地。

误区一:我们总以为戒瘾就像清除污垢。我们必须干净到底,不留一丝污垢,才能成功。

往往我们忽略了前进的每一小步,比如我们已经坚持半天不抽烟,两天不跟朋友喝酒,三天不打游戏。

这个努力虽然很小,但却是长久的努力。

“如果我们能减少成瘾带来的危害,带着成瘾过正常的生活,那么这也是戒瘾的成功。”

误区二:我认为上瘾是一种堕落,违背人性和道德。

提到瘾君子,比如网瘾患者,给人的第一印象一定是学业失败,工作失败,堕落了。

事实上,“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成瘾是一种精神障碍,根本不是道德问题。”

每一次上瘾的背后,都可能是亲密关系的缺失。

比如孩子玩手机上瘾。当初是不是因为家长没时间陪他,孩子太吵了,才给他手机?

然后,这种亲密关系就被手机取代了。

在责怪孩子手机成瘾的时候,你有没有扪心自问,父母有没有做过?

误区三:在禁欲方面,大家都认为只有严刑峻法才能根除。

事实并非如此。

比如你越严密的阻止孩子玩手机,他就越想找机会,然后我们把这叫做叛逆。

而再严厉的惩罚只会加剧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无法沟通。

有没有想过可能是我们的方法不对,或者是我们没有认清问题的本质?他们可能只是缺乏关爱,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只是为了得到父母的关心和重视。

第二,为禁欲做准备

禁欲的准备不是誓师大会。在一定时间内达到一个目标,是一场漫长而秘密的战斗。

戒酒者需要了解自己的现状,从目前的状态到戒酒成功,一路上会遇到几个关卡,每个关卡的挑战是什么。

比如禁欲初期要抵制诱惑,中期要肯定自己,调节压力和情绪;到了后期,就是制定预防复发的方案。

对自己要走的每一步都有清晰的认识。虽然没有人鼓掌,但每前进一步都是胜利。

如果无法解决目前的成瘾状态,想要摆脱目前的状况,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也是必要的。

有一个帕斯卡打赌理论:

如果我做了,最好的结果是什么?

如果我做了,最坏的结果会是什么?

如果我不做,最好的结果会是什么?

如果我不做,最坏的结果会是什么?

在准备禁欲的初期,可以尝试用这个理论,内心交流。

戒瘾三步曲

在书的后半部分,作者介绍了戒瘾的七个步骤,也是出自哈佛医学院的成瘾手册:戒瘾的七个步骤。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成瘾计划。

第一步,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是否上瘾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因为这个上瘾最终会影响你的一生。

第二步,一旦上瘾,人就会把自己归为异类。其实只是对一种生活或者一种痛苦的逃避。不要轻易给自己贴标签。

第三步,书里介绍了一个词“触发按钮”,就是当你面对一个情境或者一个情况的时候,它会立刻触发你,然后从事上瘾的行为,比如抽烟喝酒;我得找到这个“触发按钮”,理性对待。

第四步,了解自己的保护机制。比如有人感情受挫,就会频繁看言情小说,在这方面,沉迷于网络小说。

而她保护自己的方式是回避问题,她需要找到问题的本质,从而管理自己。

第五步,找到自己上瘾的导火索,面对它。

第六和第七步是要有一个短期计划和一个长期的禁欲计划。

陷入泥潭可能只是想从泥潭中走出来,这需要耐心和毅力才能最终获得新生。

每一个瘾君子都在戒瘾的道路上慢慢摸索,而“以理学戒瘾,永不止步,做一个自律的人”可以让人重新认识“瘾”,重新认识自己,通过合理的计划,让自己恢复健康的生活状态。

我们都在自己的世界里爬行。有些人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阻碍,而有些人可能会遇到更少的阻碍。

然而,没有谁比谁更幸运,因为他面前的每一个障碍,都是针对他最不堪,最无助的一面。

人是无法逃避的,只有积极,生活才能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