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家族游戏
“生活”渴望的是孩子。
虽然他们和你在一起,但他们不属于你。
他们是通过你来的,但不是来自你,
你可以给他们爱,但不要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纪伯伦关于儿童的先知
纪伯伦的这首诗受到了许多人的质疑。为什么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我有权利、有义务、有责任对他进行管理和教育。然后,现实中大多数父母打着“爱”的旗号干涉孩子,说“为你好”,而不考虑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们把孩子据为己有,把未了的心愿寄托在他们身上。那真的是爱吗?
在生活中,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
你怎么能这么蠢?你辛辛苦苦教了你这么多年,成绩一点没提高。看看隔壁的* * *吧,成绩那么好,大家都爱他。
你必须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大学。这就是我妈妈对我的期望。你一定比她强。
我妈小时候条件差,成绩差,是受家庭条件制约的。你看看你,条件这么好,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下次考试能争取过* * *吗?
何谓爱情?是陪伴吗?是控制吗?是付出吗?需要吗?是理解?是攀比吗?
爱是对人或事物有深刻而真诚的感情。我们这样做是因为对孩子有感情吗?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词“出身世家”。
说到出身世家,我们必然会提到这样一本书,《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是一本令人心痛的书。看完就疼。书中列举的《原生家庭》的伤口太多了。那些场景很熟悉,也很真实,或多或少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讨论。
什么是出身家庭?
出身家庭带来了哪些枷锁,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育?
面对出身家庭的枷锁,我们该怎么办,隔代轮回还是成长涅槃?
什么是出身家庭?什么是新生儿家庭?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出身家庭?
原生家庭是指父母的家庭,儿女没有组成新的家庭。新生儿家庭是指夫妻双方自己组成的家庭,不包括夫妻双方的父母。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是一组相对的概念。
出身家庭父母的一言一行,随时随地影响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父母本身也可能深受上一代父母的言行影响。
有一期《读者》邀请了作家麦家。麦家当场给儿子分享了一封信。一个中年人,一个中年作家,一个中年父亲,满怀深情地给儿子写了一封信。
麦嘉的儿子麦安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已经三年没有离开过家。他只是吃饭上厕所,开门,不与人交流。他每天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麦嘉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的孩子,但无济于事,这让麦嘉想起了他的家庭出身。
麦家从小生活在农村,父亲对他很严厉,经常责骂、殴打他。慢慢地,他和父亲疏远了。他发誓再也不给父亲打电话,17年都没和他说过话。他给母亲写信,并带礼物回家。他没有父亲的那一份,都买给了母亲。他拒绝和父亲交流...
曾几何时,麦的父亲有多痛苦。麦家对他们的父亲有很深的仇恨。
不只是麦家。甚至当董卿说起她的出身家庭和他们的父母时,他们也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一样的无奈、愤懑和愧疚。
董卿的父亲从小几乎没有鼓励和表扬过董卿。无论董卿怎么努力,都得不到父亲的认可。相反,他对她所做的一切都吹毛求疵。这种苛刻忽略了她内心的感受和对爱的需求,导致她感受幸福的能力很差。
我们的父母,爱孩子的父母,很爱孩子,但是因为孩子的性格或者生活,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往往让我们感到压力,甚至伤害。
出身家庭的影响可以持续一生。父母的教育和表达方式、沟通方式,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孩子的性格。种在孩子心里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可能会生根发芽。
出身家庭带来了哪些枷锁,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育?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发自内心的故事,都控诉着家庭的起源。
(1)父母有自己的原生家庭,孩子在不断组成新的家庭,新家庭的父母成为孩子的原生家庭。
父母曾经是孩子。他们曾经生活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无论好坏,都深受影响。
在《同宗同源》的故事里,明玉是莫莉的妈妈。
明玉的姐姐对茉莉说:“你妈妈从小学习就很好。她高中的时候想考一个华北的女生,可惜考砸了,分数让你爷爷失望了。你妈想重考,你爷爷拒绝了,说女孩子没资格选,也没人花钱培养女儿读书。你爷爷给了你两个选择。看看你妈是该认命去别的学校,还是趁年轻结婚。
莫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她前半生就像一个木偶。她妈妈让她走左边,但她不敢走右边。当莫莉取得优异成绩时,家里举行了庆祝晚会。哥哥白薇虽然考试成绩不如莫莉,却成了父母炫耀的对象。
莫莉看着眼前所有的人事收入,暗暗希望爸爸过一会儿过来对她说:好女儿,你也辛苦了。只要她爸爸说一句话,她就可以忘记她拒绝玩的邀请,忘记明玉没收的课外书,忘记她被关在家里的寒暑假——当然也包括她这七八年遭受的棍棒。只要她父亲说一句话,她的伤口就会愈合。
莫莉的父亲从来没有说过这句话。明玉家重男轻女。明玉的弟弟上了大学,成绩优异的明玉却早早结婚了。这一幕在《茉莉的起源之家》中再次上演。茉莉要去拿博士学位了,但是明玉说,不管年龄大小,女孩子都要趁早结婚。莫莉听从了她母亲的建议。
莫莉牺牲了生活中的许多可能性,尽力满足母亲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茉莉不断受到明玉的影响。莫莉有了自己的女儿萧也,直到萧也出轨,她才意识到萧也在模仿她的方式,而萧也也在试图取悦莫莉自己。不知不觉中,萧也的四肢被绳子捆住了。
2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给孩子。别人的孩子轻装上阵,我们的孩子却扛着一座大山。
在“人类之子和猫的孩子”的故事中
眼镜是个受惊吓的孩子,经常被家教打,没有自信心。
眼镜妈妈上前扫了眼镜两巴掌。清脆的巴掌声在客厅回荡,还伴随着高音的谩骂:“你怎么这么无能?”你父亲的同事在问你准备得怎么样了。我怎么敢说我儿子在台北可能找不到好学校。"
眼镜的母亲对他寄予厚望,因为在他父亲的同事中,经理的女儿考上了北大第一女生,董事长的儿子考上了清华...这些比较词总是被眼镜的耳朵记住。
眼镜家长是操控型家长。他们争强好胜,在意别人的评价,唯恐落在别人后面。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完美,只要自己多努力,就不会比别人差。
网上有个故事。一位母亲对她的女儿非常严格。她的女儿已经被美国名校录取了好几次博士,还是有很多指责。一次吵架后,女儿问妈妈:“妈妈,我永远满足不了你吗?”妈妈说:“你觉得你做得好吗?”
当孩子越来越优秀的时候,父母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父母会找到新的参照对象与孩子进行比较。这真的是为了激励孩子吗?为了孩子们,好吗?
我们的孩子很善良,她也没有拿我们和其他家长比较。如果孩子对你说,我们班* *的父母都是博士,为什么你只有学士学位?* * * *家很有钱。为什么我们家没赚那么多钱?* * * *的妈妈年轻漂亮身材好。你怎么这么胖还长满斑点?
设身处地,这种比较我们受得了吗?
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3)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环境造成了女性地位的低下,让我不禁想起了1982年出生的金智英。
眼镜的妈妈是家庭主妇,不爱出门,也不爱社交。她能谈的对象只有两三个。她的存在价值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她的丈夫。但是,丈夫给的期望太重,她一个人承受不了。眼镜的爸爸下班回家,妈妈会像火箭一样冲出客厅,站在门廊上微笑,为丈夫脱下外套,接过他手里的公文包,轻声问:“你吃饱了吗?”"要我给你洗澡水吗?"
夫妻俩前后进了主卧,争吵声就来了。“你到底是怎么教孩子的,一个月从我这里拿那么多钱,却连一个儿子都搞不定?我郑重警告你,我不会让他去那些我没听过名字的学校。他考试没考好,就直接送他去美国了。
在故事《妖怪都在一起》中,蔡的母亲也遭受了同样的待遇。她将被韩伟的父亲审问。为什么孩子们在学校起不来?
韩伟的母亲认为,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他应尽的义务。男人的职责就是在职场上努力工作,为家庭带来稳定而丰厚的收入。女人的职责就是建立一个所有成员都深信不疑的家。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像一颗拧紧的螺丝钉,社会的机器就会运转良好。
正是因为这种社会环境,像眼镜妈妈、韩伟妈妈、生活在底层的金智英这样的人,把丈夫放在第一位,把培养孩子作为最终目的,发誓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不仅伤害了孩子,也伤害了自己,让整个家庭伤痕累累。
面对出身家庭的枷锁,我们该怎么办,隔代轮回还是成长涅槃?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
幸运的人一辈子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辈子被童年治愈。
我们希望孩子是幸运的,在童年就能被治愈,而不是活成不幸的人,需要用一生去治愈。
我们将从以下三点进行详细讨论:
首先,人生之初,我们想要的只是孩子的健康和幸福。最终我们的期望无限膨胀,所以伤害是必然的,我们失去了盯着孩子的初衷。在某个时刻,我们仅仅是触摸到一个孩子柔软的手掌就满足了。慢慢的,我们忘记了原来的样子。
带着出身家庭的印记,带着父母给予的期望和伤痕,我们继续前行。在继续前进的过程中,我们变成了曾经最讨厌的样子,孩子生活在他的新家庭里,孩子变成了下一代孩子的原生家庭。
和明玉不同,茉莉不想走同样的路。她决心为萧也斩断一切枷锁。
我们是不完美的孩子,因为我们不能满足每个人的期望。
他们是不完美的父母,因为他们达不到我们的期望。
其次,我们太过于将伤害归咎于出身家庭。难道不知道我们这样做,也是在推卸责任吗?我们拒绝长大,我们讨厌有这样的出身家庭,我们羡慕别人的出身家庭,我们自卑,没有安全感,自我价值感低...难道不知道这种状态已经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了伤害吗?
受出身家庭的影响,我们在家庭中不断扮演着受害者、加害者、拯救者的角色,自由切换,玩着这种自欺欺人的游戏,乐此不疲。
出身家庭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只要你愿意,是不是代际轮回?还是成长为涅槃?一切都取决于你。
这一生很短暂,所以让我们相爱吧,学会对人生有益的东西,摆脱对人生成长不利的东西。
最后,父母是我们的本家,我们也成了孩子的本家。我们需要不断地给孩子高度的自我价值感,安全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这是我们目前的重中之重。
真正的无条件的爱,意味着我们不会忽视父母最重要的工作,并愿意去学习和改变它;无条件的爱不是溺爱,而是愿意在任何时候理解、倾听和帮助一个孩子成长,不管他是一岁、三岁、十四岁还是二十岁。
孩子真正看重的是和我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他们需要被重视,需要和父母独处不受打扰,需要和父母建立终身的亲密关系!
最后,总结一下:
爱不仅仅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行为方式。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学会如何给予孩子正确的、无条件的爱。作为孩子,我们需要忘记出身家庭给我们带来的伤害,因为我们的背上会永远背上一座大山,抱怨,怨恨,甚至伤害自己。
我们可以尽力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变得越来越好,但不能强迫孩子跟着我们的期望和目标走。孩子更希望看到父母过好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掌控孩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