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教研活动记录表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讲的是国内一位婆婆如何看待外国妻子教育孩子采取的一些方法。看完之后,我深有感触。
摘要:
每天早上,托比醒来后,苏珊把早餐放在桌子上,然后自己去上班。托比会自己爬上凳子,喝牛奶,吃面包。吃完后,他回到自己的房间,在衣柜里找衣服和鞋子,然后自己穿上。毕竟托比才三岁,还分不清鞋子的正反面,分不清鞋子的左右脚。有一次,托比又把裤子穿反了。我急忙去帮他换衣服,但苏珊阻止了我。她说如果他觉得不舒服,他会脱下来再穿上。如果他不觉得不舒服,就随他去吧。那一整天,托比穿着裤子跑来跑去,苏珊没看见。
托比又一次出去和邻居的孩子们玩了。不久之后,他气喘吁吁地跑回家,对苏珊说:“妈妈,露西说我的裤子穿反了,真的吗?”露西是邻居家的小女孩,今年5岁。苏珊笑着说:“是啊,要不要换回来?”托比点点头,脱下裤子,仔细看了看,又穿上了。从那以后,托比再也没有把裤子穿反过。
第一,培养孩子最初的自理能力
在中国人眼里,国外的教育方式总是让我们觉得自己很强大。以文章中的小“托比”为例。一个3岁的宝宝不用大人提醒也能完成这么多事情,而且是有规律的做。对于我们中国的孩子来说,3岁的宝宝还是不能让他们做任何事情,因为家长不相信宝宝的能力,怕宝宝受伤。
进入幼儿园是宝宝学习最初自理能力的第一个阶段。在过去,他们不得不努力学习生活中的小技能,学会照顾自己。当然,作为教师,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和观看。这时候老师就是向导,通过模仿形象让宝宝学习生活技能。比如,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会加入一些生活技能的儿歌,让宝宝轻松学习和模仿,“打开水龙头,把小手洗湿,擦肥皂,抖抖小手,水珠就没了。通过这些有趣的儿歌,宝宝很容易接受这些生活技能。老师不能像家长一样什么都做,而是为孩子的发展水平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机会。
第二,教孩子照顾自己的方法
当然,我们什么都要学,才会做。刚开始,婴儿总是做得不好。老师和家长鼓励的话语会大大提高宝宝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会做得更好。以我们班的孩子为例。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变化都非常敏感。有一天午睡前,老师把孩子们叫到身边,轻声问他们,你们会叠裤子吗?有小朋友大声喊“我会,我会”,于是我邀请小男孩,对他说“你教小朋友怎么叠裤子好吗?小男孩睁大眼睛回答:“好”就靠他在地上折裤子的力气,但是总是折的不规则。他焦急地对我说:“老师,这个我折不了。”我笑着接过裤子,对他说“别急,让老师帮你”,于是我赶紧用手把裤子叠好。他兴奋地喊道:“太神奇了,太神奇了。”其他的婴儿拍着手,一起喊道。这一天,在午睡之前,我们一起学习了如何叠裤子。孩子们很兴奋,都说要回家给父母折。孩子在获得自理技能后,会不断提高做事的速度和质量。那天之后,中午午睡之前,我们会玩一个叠裤子的游戏,就是看他们能不能以最快的速度把裤子叠整齐。
最后,宝宝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当他们取得一点点进步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不要忘记那些鼓励的话,鼓励孩子有意识地掌握更多的自理方法。
第三,巩固孩子的自理能力
在学会基本的自理能力后,老师和家长要帮助他们巩固,经常督促宝宝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不断强化,逐渐形成自觉的行为。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来说,自理能力有不同的具体含义。对于2-3对婴幼儿来说,他们的自理能力主要包括吃饭、睡觉、洗漱、上厕所、穿衣服鞋子、管理自己的东西等等(摘自潘燕等2010),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自理能力非常重要,这是孩子独立的前提。掌握了这些技能,宝宝开始独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用勺子吃饭,用杯子喝水,自己洗手,自己穿简单的衣服。当他们听到老师或家长的鼓励时,他们建立了自信心,让他们知道如何做自己的事情,同时让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形成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第四,自理能力的培养和父母的工作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和幼儿园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培养宝宝的自理能力方面,家长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老师和家长要达到一个统一的目标,家长也要了解孩子在家里的发展情况,这不仅能让孩子养成做自己事情的好习惯,也是孩子巩固学业,提高自信心的好方法。比如早上起床后,宝宝晚上睡觉前要自己脱衣服,尽量让宝宝自己吃完饭。教师也要不断向家长介绍培养孩子自理能力中的配合事项和相关常识。家长把意思说清楚,不仅在家督促孩子,还教孩子一些掌握技能的窍门,经常和老师讨论教育的方法。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关键,所以做好家长的工作也是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共同努力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