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世界各地报纸头条引用的照片是如何传递的?
通过编码传输图片的例子在二战前就有了。
在19世纪20年代(1920),有一种图像传输系统叫做巴特莱恩有线图像传输系统。这个系统将画面编码成五个灰度级[图1](1929发展成15灰度级[图2]),通过海底电缆传输。在发送端,图像被编码并用穿孔带记录下来。通过系统传输后,在接收端使用特殊的打印机将其恢复为图像。用穿孔带编码记录的关键方法如下:(大致,细节可以忽略)首先,用照片的底片做模型,制作五张底片。这些板是锌做的,不同的板曝光时间不同(比如1 2秒,2 4秒)。在曝光过程中,每块板都会产生一些绝缘区域(我对胶片了解不多,可能是锌消失后)。这样我们得到了五块绝缘面积不同的板,因为图片亮度不同的区域曝光显影时间不同,最亮的地方会出现在1号,最暗的地方可能出现在4号,把做好的板放在旋转的圆里,接上电磁铁,圆柱体匀速旋转。磁铁碰到绝缘区域不会打孔,非绝缘区域会打孔。这样,1版打孔1,2版打孔2,最后得到一个有五个孔代表一个区域的纸带,也就是代码[图3]。编码信息应该能够通过模拟信号传输。有线和无线在物理层可能不一样,但是在信息层应该是透明的。或者退一步说,既然无线电可以发射莫尔斯电码,那么用打孔纸带控制电磁铁来控制发射机应该也是可以的。接收端的打印技术也很容易实现(打字机是1808年发明的,简单使用1/5墨水,第一张图片是1921年从伦敦传到纽约的。最后,虽然数字图像处理是在计算机出现后才开始发展的,但“数字图像”比这更早。有了模拟信号传输,人们肯定会想尽办法从中传输所有的信息,简单的机械装置的威力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图1 bartlane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