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亲子游戏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首先,创建互动链接,激发家长的互动兴趣。在亲子活动的固定流程中,我们每次安排15分钟的自选游戏活动,小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玩具材料。每个自选环节,孩子可以玩2 ~ 3种左右的游戏素材。老师们的要求是:每次只选择一个玩具耐心玩一会儿,玩完后再换其他玩具。在可选游戏中,家长有机会自主发起亲子互动,可以针对具体游戏在互动中给予指导,这样孩子对游戏的兴趣和发展收获也会相应增加。比如豆豆在玩“戴项链”的游戏,妈妈坐在豆豆后面。豆豆低下头,一言不发地迅速戴上“项链”,然后全部放回篮子里,然后想把材料送回玩具柜。老师让豆豆等一下,问妈妈:“你可以问问豆豆喜欢哪颗珠子,看看豆豆答对了没有!”让豆豆戴上你喜欢的项链送给你!”母亲马上明白过来,说,“黄色的方珠。道格拿出正确的珠子戴上后,他妈妈说:“红色的爱心珠子。".....豆豆戴上项链,妈妈就把项链拿来,让豆豆给其他宝宝看。在每一场亲子游戏中,我们还会设置亲子互动环节,比如家长面对面读儿歌、做动作,家长和孩子一起玩童谣、集体舞、体育游戏等。老师用游戏性来整合家长的互动意识和技巧。在游戏的外在设计上,老师力求给家长和孩子充分的机会和时间进行互动。比如“老鼠游戏”,除了固定的流程,还有手指游戏“灯台上的老鼠”(家长用手指示意“老鼠”,在孩子身上做手指游戏),制作“羊毛老鼠”(家长用便利贴引导孩子粘羊毛),以及“踩尾巴”(家长拖动“老鼠”,孩子看着尾巴。二、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引导家长积极互动,引导家长了解孩子的游戏意图,寻找合适的互动机会。观察是一种学习方法,是感知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从某种目的和任务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一个对象的过程。我们引导家长有目的地观察老师的演示,听老师介绍游戏的价值,通过观察逐渐发现和明确游戏对促进婴幼儿发展的意义。只有父母有了自己的理解,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怎么做,才有意义的亲子互动。比如在“奶粉舀球”活动中,舀球动作就是典型的手腕动作。老师让家长观看这个动作后,积极思考,发现和用汤勺舀海洋球的相似之处,都是在练习手腕旋转。在老师的动作和语言提示下,家长在活动中找到了互动的机会,用语言提醒孩子:“勺子盖住球,小手一转,球就进来了,舀到另一个小碗里。“也有家长帮孩子把碗倾斜,让孩子更容易拿到弹珠;或者鼓励孩子在换手之前把所有的球都舀起来。引导家长观察孩子的游戏反应,探索有创意的互动方式。每一项亲子活动都有不同的难度,其难度直接影响着亲子互动的兴趣和效果。比如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的游戏,孩子不感兴趣,亲子互动容易流于形式;太难的游戏,孩子缺乏成功经验,容易放弃。所以家长要观察孩子在活动中的反应,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坐着不动,不想玩或寻求帮助可能是困难的迹象。这时候家长可以向老师请教,或者模仿老师的语言、动作、行为与孩子互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老师可以鼓励家长尝试孩子已经熟悉的游戏,探索有创意的互动方式。比如在“围巾游戏”中,老师不示范,让家长自己尝试创造“围巾藏在哪里”的方法。有的家长想藏在手心和胳膊里,有的家长想藏在腋窝、裤腿、袜子、腿等不同的位置。这些地点合适吗?能找到孩子吗?家长一一尝试后,根据孩子的反应,做出自己的结论。最后,老师及时总结: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放在孩子看得见、够得着的地方最合适,这样孩子才有兴趣反复寻找、做游戏,与家长的互动才能积极。引导家长探索游戏方式,创造互动机会。为了引导家长建构有效的互动策略和方法,教师会提出开放性问题,因为家长的建构不是教师单方面“教”就能实现的。如果老师直接说出答案,会阻碍家长的思考,家长只会按照老师的想法去做。所以老师提问只是为了引起家长的思考,引导家长尝试探索合适的亲子互动方式。比如在“芸豆玩”活动中,老师给每个孩子提供了一个由一盆芸豆、一个茶叶盒和一个饮料瓶组成的“漏斗”。在游戏过程中,家长鼓励孩子重复装豆子的活动,尽量不让豆子散落到外面,提高手部动作的准确性。老师介绍完游戏的价值后,问了一个问题:“这些素材怎么玩?”父母和孩子一起思考和玩互动游戏。活动中,家长根据孩子的能力和喜好,设计了不同的玩法。有的家长陪孩子玩,把芸豆分别舀进有盖有漏斗的茶叶罐和饮料瓶里;有些家长和孩子一起抓芸豆。看谁抓的多,先填。有的家长帮孩子拿奶瓶,让孩子拿得准;有的只是说说,不做。他们可以通过数几次来装满瓶子...游戏动作和方法的多样性让老师们大吃一惊。第三,增加交流机会,提高父母的信心。活动前沟通,提高家长分享学习的能力。老师经常在活动前提问:“如何让孩子在活动中和你一起玩?”引起家长的思考,亲子互动的目的是和孩子一起玩。通过活动前的倾听和比较,家长在活动中尝试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逐渐有意识地提高互动的有效性。比如家长和孩子面对面打球,有的家长建议面对面面对孩子,因为可以看到孩子的比赛情况,容易找到和孩子一起打球的机会;有的家长建议先玩,边玩边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然后进一步引导孩子参与游戏。活动中,我们看到一些家长一边和孩子玩耍,一边交流球的特点——圆、滑、硬,丰富了孩子的相关语言经验;有的家长观察孩子对球的兴趣,和孩子一起滚球;有些父母让他们的孩子把球滚走后再把它捡回来....................................................................................................................................................................在亲子活动中,老师往往会根据具体情况,把交流放在活动的过程中,给予家长启发和建议,与孩子进行进一步的互动游戏。比如玩“勺球大赛”时,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很强。动作不难的,玩一会就不玩了。此时,老师组织大家停下来交流孩子的游戏反应,并在交流过程中给予指导。这样,父母就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一步到位地找到了不同的玩法和价值观。有的家长和孩子轮流培养孩子的等待意识;有的家长让孩子去舀同一个球,培养孩子听指令、完成任务的能力;有些家长让孩子舀起一个球,倒进家长的勺子里,练习手腕动作的准确性。活动结束后介绍经验,树立榜样,在不干扰现有互动行为的前提下,给家长进一步思考和调整的空间。例如,在“戴项链”活动中,老师发现岳跃的妈妈擅长和岳跃玩,而岳跃玩得很积极,她总是和妈妈一起玩。老师在点评活动时总结了她的做法:首先,观察孩子如何佩戴珠子,能否把珠子放进去,用哪只手戴,用哪只手拉;然后根据孩子的完成情况,进行语言和动作的互动;最后,注意帮助岳越抓住绳子的另一端,防止磨损的珠子滑落,这样岳越就可以保持她的工作,并有一个成功的体验。这些具体的做法立刻引起了其他家长的* * *反应。其他家长整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逐渐理清自己的思路,强化自己新体验的目的。活动结束后进行沟通,满足家长的不同需求。个人交流和小范围的论坛交流都是个性化的交流形式,同龄人经历的碰撞更容易引起家长的进一步思考。教师要观察那些不主动参与交流的家长,分析原因,帮助他们梳理谈心内容,为他们创造发表意见的机会。对于有想法的家长,老师围绕活动话题搭建讨论桥梁,倾听不同家长的发现,从交流中提炼有争议的话题,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辅以“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孩子的困难在哪里”、“你是怎么做到的”、“这样有效吗”等问题,将家长推向更激烈、更开放的思考和探索。家长只有真正体验到沟通话题对自己和他人的意义,才能积极参与沟通,找到自己和孩子有效互动的方式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教师在指导家长之前,首先要观察孩子,分析家长的行为与孩子表现的关系,给家长提出适合孩子情况的建议,引导亲子互动有效。第二,注意互动形式的个体差异。有些家长会因为自身的经验和能力,在亲子活动中遇到一些困难,导致互动无法进行。老师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提供必要的帮助,否则家长可能会放弃游戏,失去互动的信心。第三,互动不是父母的一切。要让家长明白孩子是游戏的主人,家长要让孩子在游戏中扮演主角,充分发挥孩子的能力。第四,倡导亲子游戏向家庭延伸,鼓励家长将亲子互动游戏引入家庭,形成民主、平等、有趣的家庭生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