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承认错误之前我必须哭吗?
在你承认错误之前我必须哭吗?现在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都很直接,就是以打骂的形式,这也是中国传统家长常见的教育方式。孩子犯了错会觉得我要哭你才承认?
在你承认错误之前我必须哭吗?1打骂孩子的原因
传统教育观念。不可否认,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因为在传统观念里,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上下的,没有尊重孩子,平等相处的观念。
自我情绪管理差。如果父母心智不够成熟,对孩子来说是沉重的压力和负担。当遇到生活中的困难或挫折时,有些父母容易把怨气发泄在孩子身上。
找一个快捷方便的方法。有些家长懒得去想其他管教孩子的方法,认为打骂教育最方便有效。所以,每当孩子犯了错,首先想到的就是惩罚孩子。
打骂孩子的危害
打骂教育是中国传统专制家庭制度的残余,会对青少年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
不管孩子的需求和特点,一味的打骂孩子,从自身出发,不允许孩子有任何的错误和异议,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和孩子的爱,让孩子处于焦虑和不安中,身心发展受到不利影响。
由于缺乏应有的爱和支持,孩子往往会形成冷漠、孤独、仇恨、攻击性、自信心差等心理问题。
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尊重孩子的“诡辩”——反馈效应。每当父母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孩子总会找很多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时,家长一般会愤怒地称孩子的行为为“狡辩”。其实这不是诡辩,而是孩子对父母教育的一种反馈。
分析并尊重孩子的反馈。当孩子对我们的教育提出反馈时,我们首先要分析这个反馈。当然,这种分析不仅仅是针对儿童的语言,还包括儿童的动作和表情。
针对孩子反馈的问题,要有目的的教育。家长在分析孩子反馈的问题时,可以针对孩子的反馈进行有目的的教育。比如孩子反馈的时候不知道礼貌的重要性,家长就再也不会这样了,可以用例子。
讲真话讲礼貌的重要性,引导孩子做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如果孩子的反馈是,他不想知道最近的错误言行所造成的责任,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做一个知道自己错误并改正的人。
教育孩子的禁忌
1,避免一对一回答。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应避免问与答,即父母提问,孩子回答。这样的交流会让孩子觉得很烦。这种公事公办的态度会让孩子不想回答,而且这种方式会疏远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也会疏远,不利于没有距离的交流。
2、避免沉默。很多家长并不经常和孩子交流,而是默默的倾听。这种敷衍的行为不是沟通,反而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在烦父母。反而会减少说话的次数,变得沉默。
因此,家长需要为孩子建立一个规范的语言环境,让孩子能够与自己交流,了解孩子的需求;多和孩子说话,平等交流,会促进孩子和自己的关系,也能让孩子敞开心扉,及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困惑。
3、避免吓到孩子。有些父母喜欢吓唬他们的孩子。因为孩子的言语理解能力有限,无法知道是不是笑话。他们会认为爸爸妈妈说的是真的,所以会有心理负担。所以爸爸妈妈需要注意沟通方式,不要吓到孩子。
在你承认错误之前我必须哭吗?你知道孩子被打被骂后的想法吗?如果有这四种表现,家长就要注意了
第一种:固执地站在原地,就是不承认错误。
这是因为孩子觉得不公平,想和你争话语权。孩子所谓的“话语权”,就是孩子有一定的选择权,希望家长能听听他们的想法,给他们一个说话的机会。
因为孩子长到一定年纪,就会有自己的意识,自己的主见,自己的选择。他们希望家长能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世界里去理解问题。
当父母和孩子有“话语权”的分歧时,父母应该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身后,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争端。另一方面,如果你假装是长辈,只会让你的孩子看起来更叛逆。
记得大哥上三年级的时候,跟着村里的几个男孩子模仿大人抽烟。当他母亲发现时,他挨了一顿暴打。结果不管他妈怎么打他,他站在那里一声不吭,也不跑。
妈妈看到大哥哥这样更生气了,直到把大拇指粗的小树枝全部拔掉才罢休。从此大哥烟瘾上来,成绩一落千丈。要知道,大哥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后来大哥当了爸爸,也理解了妈妈当初的良苦用心。他说如果他妈妈给了他说话的权利,也许他就不会来反对她了,因为一开始他只是对抽烟好奇。
第二种:会破坏物品或者躲着你。
这是报复。你让我难过,我也让你难过。报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不仅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威胁报复的对象,还会损害孩子自身的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如果人类正在遭受巨大的压力和挫折,那么当他们攻击他人或物体时,他们也会爆发所有这些压力。
孩子找不到合适的替代品,只能把所有的情绪发泄在其他地方,比如破坏东西,躲着你,甚至虐待小动物。
大多数报复心强的孩子都是由可能使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的父母带大的。比如孩子犯错后被打被骂,没有耐心解释惩罚的原因,导致报复心理积压在心里。
第三种:被打被骂后求拥抱。
这是一种恐惧,害怕父母不要自己,害怕被冷落和抛弃。被父母打骂后,孩子内心很不安。他们寻求父母的拥抱,只是为了从父母那里得到鼓励。
但如果此时被家长拒绝,孩子内心的恐惧会加重。长此以往,总是被父母教育的孩子,内心世界会因为得不到安慰而极度缺乏安全感。
原来年幼的孩子大多缺乏安全感,大多数人的安全感来自父母。所以,当孩子被父母打骂的时候,还是会想起父母的怀抱。
因为在孩子的内心世界里,无论发生什么,父母都是给自己一个拥抱的最佳选择。所以,尽管被父母打骂,孩子还是想从父母那里获得安全感。
当然,父母打骂孩子的初衷一定是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希望孩子“记性长久”,不再犯错,但往往习惯于选择最直接的方式,忽略了孩子的情绪。
每个小孩都是脆弱的。他们害怕被冷落,被抛弃,缺乏安全感。所以,当你情绪失控,打骂孩子的时候,记得在寻求拥抱的时候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当然,最好能克制自己的情绪。
第四种:被打被骂后哭着睡着。
这是一种逃避心理,睡着了就不用想伤心的事了。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哭着睡着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很大。
首先,在强烈的刺激下,孩子睡不好觉,容易惊醒,做噩梦,心里会蒙上阴影。孩子睡觉前会记得挨打的情景,睡着后情景会一直留在脑海里,或者变成一个梦,继续吓着孩子。
其次,孩子的委屈和恐惧来不及处理,郁积在心里对孩子的伤害是无形的。长此以往,会伤害他的自尊心,使他对周围的人和事感到不安,甚至产生恐惧和焦虑的情绪。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被打被骂后哭闹产生的疲劳感,让孩子困倦入睡。毕竟哭也是一件比较耗费体力的事情,尤其是小孩子,这是一种“吮吸力”。
总之,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控制孩子的情绪,实在忍不住就打骂孩子。他们应该立即真诚地向孩子道歉,并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孩子平等交流,敞开心扉。
感觉结束了
研究表明,儿童的神经系统非常脆弱,粗暴的态度和欺凌行为会使儿童精神高度紧张,甚至出现心理障碍。
所以,不要一味的用暴力教育孩子,要用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因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打骂的次数再多,再怎么跟孩子道歉都是无济于事的。
长此以往,可能会给孩子留下一个不完美不幸福的童年。最难治的病不是身体上的病,而是心理上的病,所以父母一定要用正确的管教方式。
在你承认错误之前我必须哭吗?3孩子会犯错吗?
教育把“教”字放在了“育”字之前,但是很多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过于注重教育,忽略了教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童年,不管我们是名人还是那些名人,我们都变成了普通人。名人能成为名人,也和父母的教育密切相关。孩子犯错是难免的,即使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也不能保证自己这辈子没有犯错。从这个角度来看,
孩子犯错是家长头疼的事,但也是对家长教育能力的考验。有些家长希望通过打骂让孩子记住自己的错误,这样以后就不会犯错了。其实这样会让自己的孩子产生挫败感,害怕新的尝试,害怕自己的错误,不敢创新。也许你的孩子表面上会很优秀,但这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因为他以后会变得平庸无能。如果他认同你的教育方式,他很可能会采用错误的教育方式。
孩子犯错怎么教育
犯错也是在尝试。
人是害怕犯错的,会从内心感受到恐惧、失落和挫败感。很多人为了避免失败和错误,甚至不愿意做出选择。这也是现在很多人喜欢待在家里的主要原因。网络给了很多人庇护,你不知道是谁犯的错,所以大家看起来都很安全。
孩子的错误是敢于犯错的阶段,也是一种尝试。虽然错误不等同于创新,但如果不犯错,大多数孩子会失去创新能力,这也是现代教育的弊病之一,不允许犯错。
正确的引导是最好的。
也许每个孩子都是有天赋的,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逐渐失去了创造能力和想法。犯了错误的孩子可能正在尝试一种新的想法。在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为什么之前,请不要草率决定,做出打骂的行为。正确的做法是和孩子沟通,了解他们在想什么,然后和他一起把所谓的错误变成正确的。
用平常心看待孩子的问题
有时候孩子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害怕被惩罚,这是以前的经历总结出来的。父母的愤怒、责备、唠叨、抱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孩子通过各种渠道掩盖自己的错误。所以家长要以平常心,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教育、沟通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交流。
通过用心听孩子说话,家长可以充分理解故事,了解孩子是怎么想的,进而判断孩子是否做错了。如果孩子错了,家长要和孩子好好谈一谈,和孩子一起思考如何补救的事情。
保护孩子的自尊
有些孩子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因为他们害怕更多的人知道,害怕人们嘲笑自己。作为父母,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慎重处理,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表扬孩子主动承认错误。
对于幼儿,弄脏玩具,将杯子里的水洒在地上等。都会引起孩子的紧张。当孩子主动告诉父母这些行为时,父母可以说:“谢谢你告诉我这些。可见你是不小心把玩具弄脏了。妈妈希望你下次能小心一点,好吗?”这样的对话不仅可以减轻孩子的罪恶感,还可以提醒孩子下次可以做得更好。
通过故事和榜样的力量影响孩子。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如果大人做了错事却不愿意承认,孩子自然会这么做。所以,家长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另外,可以通过相关题材的童话故事,通过和孩子讨论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引导孩子思考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批评要把握时机。
当孩子第一次犯错的时候,你只需要告诉他为什么是错的,怎么做才是对的。在引导的时候,对孩子保持尊重的态度,可以让他尊重你的意见,耐心细致的解释让他明白错误的前因后果,让他不被失败的阴影所束缚。
如果孩子又犯了类似的错误,可能是孩子不熟悉正确的方法,或者教训不够深刻,不能让他忽视。首先要分析他的原因。如果是前者,就要说清楚,把事情说清楚,然后给他机会去做。如果是后者,他应该受到适当的批评。
应该批评什么?
孩子在开始或接触新事物的时候,由于缺乏了解和准备,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合理的。这时候需要的是帮助,不是批评!
第一次错了可以理解,第二次错了可以理解,再错就不能容忍了。
这个时候批评是有道理的!我喜欢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经常犯错更多是因为态度问题。所以,批评是针对态度,而不是针对事情本身;批评是针对屡教不改的,要给孩子第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但是我们的父母往往在孩子第一次犯罪的时候就批评,会让孩子觉得委屈!
当错误和问题再次出现时,比如成绩报告单不理想,家长不是和孩子一起冷静分析原因,而是自己抱怨结果,把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这种盲目的批评,非常不利于孩子接受和改正。
初犯应该讲道理。
孩子虽然学习成绩还可以,但是自制力差,没有预见到后果,所以有可能就想出去玩游戏。出现这种情况,家长要耐心解释这样做的后果,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和期待。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这种做法有什么不对!而且不要动不动就大发雷霆打骂!这就是约翰·洛克所说的“讲道理是对待孩子的真正方法”的意思
惯犯必须同意。
可是,孩子又遇到了出去打游戏的机会,却禁不住诱惑,偷偷跑出去打游戏。父母要严厉地告诉他,这是不可以的。鉴于他又犯了这样的错误,应该和孩子做个约定,让孩子做个保证,说如果再犯会接受什么样的惩罚。当然是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同样,不要动不动就大发雷霆,谩骂!
这里我想说明的是,孩子比大人更“忠诚”。有了这样的信任和尊重,孩子就很难再犯罪了。就算他们想玩,也会提前和父母打招呼。
再次惩罚。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他又犯了一个错误。
但是父母有两个选择。一种是保持沉默,让他知道你已经知道发生了什么,告诉他你保留采取惩罚的权利,但是你还不打算实施。或者按照约定,让孩子遵守诺言,接受惩罚,让他再说一遍如果再犯该怎么办!同样,不要动不动就大发雷霆,谩骂!
通过以上做法,孩子没有勇气再犯错了!当然,我和这个男生聊了很多,了解到他的父母根本不让他玩,所以我也和他的父母做了协商,就是每周固定时间让他玩游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反复出现这种情况,但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不再逃学,甚至在规定时间内少玩游戏。后来这个同学告诉我,他以前打游戏不仅仅是因为开心,还因为想惹家里人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