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巧板最早被称作什么

七巧板起源于宋代,最早称作"燕几图",创始人是黄伯思。后经演化又称为"七星","易方"等。由一个正方形分割的七块几何形状可以拼排成为千变万化的几何图形,形拟各种自然事物,"纵横离合变态无穷"。它的特点是巧、变、复、朴、尖、合,渗透了中华文化的易理。七巧板不但经年流传于中国南北,近年来在西方国家更是倍受瞩目,因为各种拼图能够启发儿童智力,在西方国家被选为儿童智力开发的必选玩具。七巧板因此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一个代表,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在英文中,七巧板被称为“唐图(Tangram)”,意即"中国的图形"。围绕七巧板展开的科学研究也证明七巧板的设计和人工智能、拓扑学之间有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