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和山南地区群发地质灾害
1 基本情况
2011 年 9 月 18 日,印度锡金邦发生 6. 8 级地震,震源深度 20km,距离中国边境 (西藏亚东县)40km。地震引发了群发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尤其是西藏亚东县最为严重,进入亚东县的省道 204 路段大小不等的塌方多达百余处。
图 1 灾害造成房屋倒塌
2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与地质灾害特征
亚东县跨越了两个构造板片: 高喜马拉雅基底集成板片和北喜马拉雅盖层滑脱板片。两壳片之间以北喜马拉雅断裂为界线。
喜马拉雅山脉一带新构造活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垂直上升运功。在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受印度板块的向北俯冲,喜马拉雅山脉一带上升为陆地。此后,该带在板块碰撞作用下地壳迅速抬升,平均高度达到 6000m 以上,其新构造作用十分强烈,形成了山地高耸、河谷深切的地貌景观。
“9·18”地震引发了群发性地质灾害,初步统计,亚东县境内新出现了 42 个比较大的地质灾害点,其中崩塌点 13 个,不稳定斜坡 9 个,滑坡 3 个,泥石流 17 个。
3 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及趋势判断
亚东县地形高差大,切割深,总体谷底狭窄,局部谷底开阔,泥石流堆积扇,坡积裙,阶地等堆积地貌发育,加上降雨较充沛 (年均降雨量 2000mm 左右),沟谷泥石流地质灾害物源丰富。在地震的影响下,山体松动,边坡失稳,山谷两侧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物源大大增加,在地震的影响下,加之地震后出现降雨,因此,引发了群发性地质灾害。
地震灾区和涉及区域,在近一段时间内,地质灾害发生概率将大大提高,危害性和危险性将大大增大。亚东县城周边的仁青岗沟、沃雄沟、加热沟、塘嘎布沟、吉林沟、吉林上沟、吉林东沟、春丕沟、切玛沟 9 处沟道,地震后沟内物源大幅增加,灾害爆发概率与规模急剧增大。上亚东小学崩塌滑坡、亚东政府后山崩塌和巴江村崩塌滑坡 3 个隐患点地震时岩体被震松,稳定性降低,也呈发生灾害趋势。
4 地质灾害应急防治
险情发生后,西藏自治区政府、国土资源厅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调派专业技术力量,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工作,组织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处置工作。
地震发生后,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立即组织 14 名专家,分两批前往亚东县地震灾开展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排查工作,为抗震救灾、灾民临时安置和避险等工作提供帮助和指导,避免了震后由于次生灾害而对灾民造成二次伤亡,使灾区安全渡过了余震危险期。
(本节基础资料由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提供 责任编辑 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