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两种心理需求

BB两种心理需求

BB二心理需求,很多人觉得宝宝小,什么都不懂。所以很多家长会忽略宝宝的心理需求。其实宝宝也是有心理需求的。下面介绍一下BB的两种心理需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BB两个心理需求1你是不是觉得宝宝的世界很简单很纯粹,好像没有什么想要的?不要以为宝宝吃饱喝足就够了。其实宝宝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了作为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他们也需要满满的温暖和满满的安全感。但有些粗心的父母往往只关注宝宝的生理满足,而忽略了宝宝的心理需求。

1,我想看到爸爸妈妈慈祥的笑容。

虽然刚出生的宝宝对外界还一无所知,但父母慈祥的笑容是宝宝温暖和快乐的最初源泉。微笑似乎是我们天性中的一种人性,婴儿在感到快乐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微笑。爸爸妈妈亲切的微笑能让宝宝感到亲切和开朗,虽然他不知道什么是微笑。如果父母对宝宝多是面部表情,宝宝就感受不到灵魂的爱抚,宝宝长大后性格可能会变得冷漠消极。

所以,父母不妨在宝宝醒着的时候,把笑脸展示给宝宝看,让宝宝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每天抱抱宝宝或者给他最温柔的抚摸,一个微笑,一个亲吻,宝宝就能感受到父母深深的爱,宝宝的性格也会变得积极、温柔。

2.我渴望和父母交流。

0-3岁的宝宝对世界的认知很少,由于自身活动的限制,会特别依赖父母。好奇宝宝求知欲很强,总是不厌其烦地问“这是什么?”“这个怎么用?”他们非常渴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答案。然而,有些父母总是很忙,他们要工作和做家务,有些要学习和娱乐。当他们下班回家,他们会花时间休息。疲惫不堪的父母甚至不想多说话,更不用说与他们的婴儿交流和玩耍。

我想和父母亲近,结果却是这样的冷遇,不受欢迎。宝宝肯定会觉得委屈,抑郁,难过,难免发脾气,哭闹。如果家长和宝宝的交流少了,对宝宝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例如,婴儿正处于语言学习的高峰期。如果他得不到足够的交流,他学不到词汇,也很难听懂别人的话,就会影响宝宝的语言学习。另外,缺乏交流的宝宝会变得更加孤僻、孤独、内向,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

3.满足宝宝心理需求的小贴士

满足宝宝的心理需求,让宝宝生活在快乐健康的情绪中,可以更好地培养宝宝的语言能力、社交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宝宝健全人格和良好心态的发展,促进宝宝健康快乐的成长!

亲切耐心地对待婴儿。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给予的安全感很重要,孩子的依赖感是建立在和父母的亲密关系上的。这种感情建立的关键是父母能经常和孩子交流思想,一起享受快乐的家庭时光。

爸爸妈妈永远不要在宝宝面前表露自己的不良情绪,更不用说把工作和生活中的怨气发泄在他们身上。年幼的宝宝很容易犯错,所以家长不妨理解,多给宝宝一些耐心和支持。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给他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

工作时接吻,下班后拥抱

如果妈妈能在上班前和孩子有一点亲密接触,对孩子和你的心情都非常好。离家前,父母可以拥抱或亲吻宝宝,抚摸宝宝的皮肤,说几句鼓励的话,微笑着和宝宝告别。早上这段时间,爸爸妈妈的笑脸和关心会给宝宝的一天带来新的气息和好的心情。

你一下班回来就向宝宝问好。你可以抱抱他,亲亲他,问问他今天好不好。。这是一个三口之家聚在一起吃饭的好时机。家长可以趁这个机会,让宝宝说说今天幼儿园的趣事。老师表扬了宝宝什么,今天多花点时间听他讲有趣的事情。父母也可以尽情聊天。虽然有时候宝宝很难理解你在说什么,但是让宝宝参与其中,会让宝宝觉得自己作为“小大人”受到了尊重。

讲故事,玩游戏。

晚饭后,家长可以带宝宝散步,增加一些轻松的户外活动,有助于消化,也让宝宝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人。或者父母和宝宝玩一些轻松的游戏,或者讲故事、唱儿歌,增进亲子感情。这些活动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却能极大满足宝宝的心理。

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家长可以买一些开发智力的玩具或者玩一些益智游戏,让孩子的早期认知和各方面都能有一个基本的发展;等孩子大一点,家长可以教他们下棋、围棋等游戏。培养孩子在这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对未来的心智发展将起到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BB孩子的两大心理需求是什么?

1,情感依赖的需求

孩子的情感依赖在婴儿期尤为明显。两三岁的孩子特别“粘人”,妈妈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这也是一种情感依赖的表现。孩子们通常不想离开他们的母亲。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的情感依赖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有妈妈说:“教育孩子,就得用大棒政策。和他讲道理是没有用的。骂一顿,打一顿代替听话。”持这种观点的妈妈其实并不了解孩子。他们用从老一代人那里继承的方法教育他们的孩子。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从小就怕妈妈,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其实孩子表现出“缠人”的特征,是因为情感依赖得不到满足。妈妈只需要多陪陪孩子,满足孩子的情感依赖,这种情况就会逐渐消失。

2、归属感的需要

归属感的需求不仅体现在孩子身上,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儿童比成人更明显。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属于某个群体,被这个群体中的其他人接受和肯定,也希望自己能在群体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在这个群体中获得个人安全感。

孩子也是如此。作为家庭的一员,他们也希望在家庭中有自己的位置。但是他们的归属感往往因为母亲的一些行为而得不到满足。

孩子:“妈妈,我来帮你扫地吧!”"

妈妈:“不行,你不能做这些事。”

迷路的孩子想:“妈妈讨厌我,妈妈不喜欢我,我再也不做家务了。”

第二天,一个客人马上就要来了,妈妈着急地对孩子说:“宝贝,你快点跟妈妈收拾客厅,一会儿就有客人来了。”

孩子一动不动地坐着,心想:“我不管,反正我不做你也做得好。”

可见,孩子并不是天生懒惰,而是当他们想融入家庭群体时,却被母亲拒绝了。这个时候,他们的归属感得不到满足。当孩子的归属感得不到满足时,不仅不会配合妈妈,还会变得特别不负责任。

所以,在平时,妈妈要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证明自己对家庭有贡献的机会。比如饭后请他帮忙收拾碗筷,然后真诚地对他说“谢谢”。这个时候孩子会觉得我有用,妈妈需要我,这样她会更积极的为家庭做一些事情。这是孩子归属感满足的表现。

3.关注需求

现在的妈妈也要像男人一样在外打拼谋生,所以难免会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当孩子得不到母亲的情感和认同时,就会用一些破坏性的行为来吸引母亲的注意力,即使这样的行为极其危险。

忙碌了一天后,妈妈回到家,开始为孩子们准备晚餐。

在客厅里做作业的孩子们很高兴在妈妈回来时见到她,小声嘟囔着要妈妈抱抱。

母亲推开孩子,径直走向厨房。孩子站在客厅里。妈妈正忙着自己在厨房准备晚餐。

突然,客厅传来一声巨响。妈妈跑出去,看到餐桌上的小鱼缸掉在了地上。

母亲生气地对孩子吼道:“你怎么了?”孩子想:“你不爱我了也没关系。至少我可以破坏东西来吸引你的注意。”

孩子是很有观察力的小“观察者”。他们很清楚“什么样的举动会引起母亲什么样的反应”,但却常常对母亲的反应做出错误的解释。就像上面的例子,当母亲冷落了孩子,孩子会认为母亲给了他更少的爱。所以,他们会用不好的行为来引起妈妈的注意,哪怕再被妈妈打骂,也不在乎。因为他们会想:虽然我得不到妈妈的感动和接纳,但至少我能得到他们的关注。长此以往,孩子很容易发展成叛逆少年或不良少年。

所以在生活中,妈妈再忙也不能忘记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妈妈要分析孩子的心理,在满足孩子正当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尽快结束孩子的“我吸引你的注意力”游戏。

4.需要被信任和肯定

虽然孩子们很小,但他们也非常希望他们的母亲能够信任他们。但大多数妈妈总认为自己是孩子,不靠谱不值得信任,对育儿知识缺乏了解。所以,他们往往忘记了孩子也需要信任这种育儿经验。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被信任的心理需求。

小宇是个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孩子,唱歌也是五音不全。他一开口就会引来全班同学的嘲笑。

又接近期末考试了。小雨整天提心吊胆,担心音乐考试。小宇的反常表现引起了妈妈的注意。通过了解,她妈妈知道了真相。

期末考试那天,妈妈出现在小雨身边。老师一叫小宇的名字,有的同学就偷偷笑,有的同学干脆对老师说:“老师,他不行,别让他唱了。”

这时,他的母亲用欣赏的目光和信任的目光鼓励他。在她的鼓励和老师的同意下,小雨怯生生地来到讲台上,按照考试的要求表演。表演的结果只有妈妈的声音,小宇只是动了动嘴唇。还没唱完,他就迫不及待地跑回座位,把头深深埋在课桌下。这一幕引来一阵笑声。

这时候我妈对小宇说,你今天大胆站在舞台上,这是很大的进步。我妈妈为你的进步感到骄傲。

小雨感受到了妈妈的鼓励。过了一会儿,她举手要求再考一次。这一次,小雨赢得了全班的掌声。

从那以后,小宇变得像变了一个人一样非常自信。

要给孩子力量,就要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就像上面的例子一样,小雨在妈妈的鼓励和肯定下变得自信自强。

从这个孩子身上,妈妈们应该意识到信任和肯定孩子是多么重要。其次,妈妈要学会崇拜孩子。因为我们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所以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无与伦比的。作为母亲,我们应该坚信自己的孩子可以成为最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