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通过渗透到环境中来进行游戏开发的隐性指导方法?

隐性指导是指教师利用非言语语言、肢体动作或图片实例,通过暗示、创设环境等方式,将教育目的和意图有机地渗透到环境中,从而达到有效引导的目的。这种引导对孩子的教育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不自觉地接受老师的教育暗示,形成相对的知识结构,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与教师的显性指导相比,隐性指导具有更持久、更深远、更深入的教育影响。

教师的隐性指导在儿童日常游戏环境的创设中尤为突出和重要。提高游戏环境中教师隐性指导的有效性,

(一)充分发挥符号的暗示作用——符号制约法

标志是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中,通过各种符号、标签、示意图、照片、说明书的展示,对儿童游戏进行刺激、引导和规范。一般有物理标志、图形标志、角色标志灯。在游戏中起到规范行为、提示规则、指示步骤、丰富剧情的作用。这样孩子们就可以根据游戏中的标志来行动。

(二)多种材料的诱导——材料供应法

材料在儿童游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儿童知识、经验和能力发展水平的影响,他们在游戏中往往受到自身功能的制约。如果老师提供的材料单一,孩子的游戏情节就会受到材料的限制。因此,在游戏中给孩子提供多种材料,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替换和想象,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促进孩子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不同的素材在玩游戏。

中的角色是不同的。

(三)不同场地布局的相互作用——场地规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