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泼水节的信息

泼水节是傣族最盛大的节日,也是云南各民族中影响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4月中旬,一般持续3到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类似于农历的除夕。第二天,傣语叫“怒日”(空日);初三是新年,叫“霸王马”,意思是一年的开始。人们认为这一天是最美好和吉祥的一天。

傣族泼水节

又称“浴佛节”,傣语称为“毕麦”(意为新年),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傣族人也称这个节日为“上汉”、“上见”。这两个名字都来源于梵文,意为周转、变化和转移,意思是太阳在黄道十二宫运行了一周,开始过渡到新年。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佤族等民族都庆祝这个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庆祝了泼水节。泼水节起源于印度,是古代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来被佛教吸收。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作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了数百年。在泼水节的流传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其与本民族的神话传说相结合,赋予了泼水节更加神奇的意义和民族色彩。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恶毒的魔王。他有魔法,不能浮在水里,不能在火里烧,不能用刀砍,不能用矛刺,不能用弓箭射。他整天目中无人,目中无人,恃强凌弱,作恶多端。欺压掠夺百姓,作恶多端。当时天上有十六层,他成了其中一层的霸主。他抢了七个漂亮的妻子。有一年六月,正是人间大年初一,妖王在宫中饮酒作乐。喝了三轮,我已经醉了。我最小的妻子宗布也说,香农趁机赞美魔鬼:“我尊贵的国王,你权力无边,德行高尚。以你的威望,完全可以成为征服天堂地狱大地的主宰。你应该是三界之主。”妖王骄傲地听着,想了一会儿,转向他心爱的妻子说:“我真的可以征服三界,没有人知道我的弱点。”万宗布接着问:“陛下有如此神力,怎会有弱点?”魔鬼低声回答:“我怕有人拔我的头发,勒我的脖子,把我的头劈开。你一定要经常看。”万宗布故作惊讶地问:“一个能征服三界的君王怎么会怕毛?”妖王又低声道:“我头发虽小,头发断了脖子,也活不成了。”听了宗布的话后,她暗暗下定了决心。于是,她继续给魔鬼倒酒,直到酒席散尽,她才扶着魔鬼上床入睡。这时,她小心翼翼地拔下了魔鬼的一根头发,在魔鬼醒来之前,扎在了他的脖子上。恶魔的头立刻掉在了地上,他头上的每一滴血都变成了火,燃烧着,迅速向全世界蔓延。这时,万宗布迅速拿起魔鬼的头,地上的火焰熄灭了,但头刚一放下,火又烧了起来。于是,国王的六个妻子也来了,她们轮流捧着魔鬼的头,不让火燃烧起来。后来她又回到了人间,但还是浑身是血。人们往她身上泼水,为的是洗掉她身上的血。血终于被洗掉了,粽子幸福地生活在人间。宗布去世后,为了纪念她,人们每年春节都要互相泼水,用清水洗掉污垢,迎来吉祥的新年。

“放飞高”和放飞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人们在节日前搭起高射炮架,然后会在泼水节庆祝节日场景。

自制的地球火箭点燃,让它呼啸着飞上蓝天。寨子飞得越高越远,人们就越感到光荣和吉祥。获胜者还将获得奖品。晚上,人们在广场的空地上点燃灯笼和蜡烛,放入自制的大“气球”中,利用热空气的浮力将“孔明灯笼”放飞到空中,以纪念古代的圣人孔明,即诸葛亮。此外,放船、象脚鼓舞、孔雀舞和斗鸡也是泼水节期间的活动。近年来还增加了民俗风情考察和经贸洽谈。让泼水节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泼水节每年在西双版纳和德宏同时举行。从昆明坐飞机可以直达这两个地方。1961 4月13日,周恩来总理出席了西双版纳泼水节。从那以后,泼水节的规模越来越大,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将它视为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泼水节来了,傣族人忙着杀猪、杀鸡、酿酒。他们还必须制作许多“年糕”和各种糯米制成的粑粑,以便在节日期间食用。泼水节持续三天。第一天划龙舟,展翅高飞,表演艺术;第二天泼水;第三天,青年男女一起丢包,交换物资。泼水节一般在美丽的澜沧江畔举行。当黎明映照着“黎明之城”时,身着盛装的各族人民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一声令下,一个个腾空而起,直冲云霄,犹如龙舟之箭,直奔对岸。这时,千枝金竹“须上竹奏”,锣鼓象脚鼓齐鸣,澜沧江畔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泼水开始时,彬彬有礼的傣族姑娘一边说着祝福的话,一边把竹叶和树枝浸在盆里的水里,互相泼洒。高潮时,人们用铜碗、脸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戏追逐。他们只觉得前面的水和后面的水被溅得湿透了,但人却兴高采烈,到处充满欢声笑语。经过一段时间的水洗礼,人们围成一个圈,在锣和象脚鼓的伴奏下跳舞,不分民族、年龄、职业。激动之余,人们也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有的男人边跳舞边喝酒,通宵不睡。其中“丢包”最为浪漫,往往是未婚傣族青年的特别游戏。“宝”是爱情的象征。由傣族姑娘用棉子精心制作而成,袋子的四角饰有五颜六色的花朵。当包丢失时,男人和女人在长满草的草坪上站成一排。先是傣族姑娘把包扔给小伙子,再由小伙子扔给姑娘,传达他们的感情。就这样,花飞来飞去,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双方悄悄退出丢包场,找了个安静的地方互相耳语。第一天是“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称之为“万朵商函”,意为送旧。这个时候,人们要收拾屋子,打扫卫生,准备年夜饭和节日期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叫做“生气日”,意思是“空虚日”。按照习俗,这一天既不是前一年,也不是后一年,所以是“空日”;第三天叫做“麦帕亚万马”。据说麦帕亚万马的灵魂带着新的历法回到了地球。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天王的到来”,这是傣族日历的新年。每逢节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去佛寺沐浴佛祖,然后开始互相泼水。你溅我,我溅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绽放,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年轻人手中明亮晶莹的水滴,也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大家互相泼水,到处都是水的洗礼、祝福和歌声。泼水在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泼水节的内容除泼水外,还包括抓钟摆、赛龙舟、浴佛、诵经、唱漳哈、斗鸡、跳孔雀舞、跳白象、投包、放飞灯笼等民俗活动,以及其他艺术表演和经贸交流。

傣族、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佤族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新年为“京比麦”,泼水节为“后南”。因此,泼水节是傣族历年新旧交替的象征。泼水节通常在公历四月中旬和傣族历六月中旬持续三到五天。第一天叫“万多三里”,意思是除夕,最后一天叫“万八万马”,意思是“日王来之日”,就是元旦。中间叫“腕脑”,意思是“空天”。每逢节日,要开展泼水、丢包、划龙舟、高飞、拜佛、赶集等活动。节日第一天的早晨,人们在佛寺里采花绿叶祭拜,并在寺里建了四五座塔。世俗众生围塔而坐,听佛诵经,然后将佛抬到院中。全村的女人都带着清水来迎佛。佛寺仪式结束后,青年男女不再互相泼水取乐,于是群众泼水活动开始了。人们用铜碗、脸盆甚至水桶盛水,挤出街道,嬉戏追逐,向每个人泼水。人们认为这是吉祥水,有福气的水,可以消灾祛病,所以尽情地泼,尽情地倒。不管是谁溅的,还是谁溅的,虽然从头到脚都湿透了,但还是很开心。一朵朵浪花在人群的笑声中绽放,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绚烂的光芒。除了泼水,还有群众歌舞活动。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十八岁的娃娃,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在村里的广场上,男女老少围成一个圈,打着锣鼓翩翩起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玉蜡”;有的即兴发挥,载歌载舞;优美的动作,动人的歌声;节奏清晰,热情四溢。跳起来兴高采烈,或者爆发出“水!水!水!”干杯,或者以“尤拉,尤拉”这首歌结束。有的男人边跳边喝,比如醉酒,熬夜,甚至在舞池里喝醉。节日期间,在宽阔的澜沧江上举行龙舟比赛。木船上扎着五颜六色的花,装扮成成龙、孔雀、大鱼,几十名青年男女奋力划桨前行。两岸观众如云,锣鼓声、欢呼声响彻云霄。比赛结束后,获胜者来到领奖台上领奖,并喝下庆祝酒。晚上,村庄燃放烟花。这是傣族人自制的烟花。一根几十尺长的竹子,里面装满了火药等配料,放在一个用竹子和芋头做成的高架上。当导火索点燃,火药燃烧时,竹笋像火箭一样直冲云霄,在空中放射出绚烂的烟花,就像花朵一样,繁星闪耀,光彩夺目,使节日的夜空格外美丽。那些被提升到最高职位的人会得到赏识和奖励。泼水节期间还会举行丢包等活动。青年男女通过丢包寻求伴侣,表达爱慕之情。泼水节的第一天,不仅要划龙舟,放灯笼,水灯笼,吃个烧烤(当地特色),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边民大会!泰国的小商人举办边境集市,购买当地的特产和小吃,以增加两国的友谊!边交会3天,泼水节3天。

编辑泰国泼水节这一段

中国的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人口近百万。他们主要生活在云南的南部,周总理参加了西双版纳的泼水节。

戴娜自治州、西部的德宏自治州、耿马、孟连等自治县,其他的则分散在云南各地。傣族历史悠久,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傣语支。全民信佛,但原始宗教活动也很普遍,如崇拜神、鬼、农业、狩猎、灵物等。泼水节实际上是傣族的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农历清明节前后十天左右)举行,为期三至四天。一般是阳历13年4月到15年6月。

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寻找爱情和培养幸福的美好时光。在泼水节期间,傣族的未婚青年男女喜欢玩“丢包”的游戏。女孩手里精心制作的花包是爱的信物。丢包那天,女生们费尽心思打扮一番,然后打着花伞,提着小花包来到“包场”,与男生相隔三四十步,开始互相扔花包。如果小伙子接不到姑娘扔过来的包,就得把事先准备好的花插在姑娘的头发里。如果女生接不到小伙子扔过来的包,就得把花插在小伙子胸前...于是他渐渐选择了对方,一系列浪漫的爱情故事开始了。

编辑这个泼水节“动力”:龙舟赛

赛龙舟是泼水节最激动人心的活动之一,通常在迈帕亚晚马节的第三天举行。那天,人们穿着节日的服装聚集在澜沧江和瑞丽河畔观看龙舟比赛。江面上泊着一身绿色的龙舟,船上坐着几十个精瘦的水手。一声令下,整装待发的龙舟箭一般向前飞去。顿时,整条河鼓声、锣声、号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声声对应。这里的节日气氛达到了高潮...

编辑这一段泼水节的“舞”:象脚舞和孔雀舞。

美丽的孔雀舞

傣族能歌善舞,泼水节少不了舞蹈。大型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的第三天,如象脚舞、孔雀舞等。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村里的广场上参加群舞。象脚舞温暖、稳重、潇洒。跳舞的人围成一个圈,用锰锣和象鼓跳舞,一边跳舞一边欢呼“我,我”或者“水,水”!孔雀舞优美、飘逸、抒情,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趣味和美感的再创造中,体现了傣族儿童的审美旨趣。也有很多舞者放纵自己的即兴创作。有的边唱歌边跳舞,有的甚至边跳舞边喝酒。他们疯狂奔放,跳了几天几夜也不累。

升起高升和孔明灯笼。

升高高度是泼水节的另一个保留节目。高盛是傣族人制作的一种烟火。竹竿底部装有火药等配料,放在用竹子做成的高架子上,用电线连接,经常在夜间燃放。提升时,点燃导火索使火药燃烧,会产生强大的推力,把竹子像火箭一样推上天空。竹子冒出白烟,发出飕飕的尖啸,同时在空中放射出绚烂的烟花,宛如花朵,耀眼而奇妙。地面上,欢呼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议论声、赞叹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飞得更高更远的寨子,更让人感到光荣和吉祥。放灯也是傣族地区一种独特的活动。晚上,人们在广场的空地上点燃灯笼和蜡烛,放入自制的气球中,利用空气的浮力将灯笼飞向天空。明亮的灯笼在黑夜里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人们以此来纪念古代圣人孔明。

编辑住在“孔雀之乡”的傣族人的这段话

难忘的泼水节(周总理)年画/海报

1961 4月13 ~ 15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来到美丽的孔雀之乡景洪,与边疆各族人民共同庆祝一年一度的傣族新年泼水节。那几天景洪交通闭塞。周总理乘飞机抵达思茅,改乘公共汽车。澜沧江大桥在建,只能摆渡过去。随着人民和中国总理的到来,全镇沸腾了。人们互相转告,扶老携幼,拥抱鲜花涌向街头和码头,用民族的最高礼仪迎接人民总理。四月的西双版纳,是凤凰花盛开的季节。在火红的凤凰花树下,周总理兴致勃勃地穿上傣族服饰,手捧银盆,互相泼水,为各族人民祝福。自此,西双版纳景洪逐渐闻名全国乃至世界,如今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景点。在景洪期间,周总理考察了热带作物研究所引进的橡胶园,勉励来自祖国各地的建设者努力把西双版纳建成祖国第二大橡胶基地。至今,在春欢公园,也叫公园,还有一座周总理泼水铜像,矗立在公园门口约100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