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关于网络游戏的法律?

虚拟财产法律保护的法律基础”

中国的法律在这方面比较滞后。我国现行法律只承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等合法财产,对“虚拟财产”的合法性没有明确界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没有规定“虚拟财产”的数据,玩家对虚拟数据的权利也不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九种消费者权益中的任何一种,这使得“虚拟财产”的索赔陷入了尴尬的境地。然而,作者并不完全同意这一观点。我们应该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待财产的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财产的内容扩大了,享受财产的手段也更加丰富了。从行为的角度理解财产,即你有权利做什么,你有权利得到什么,这种行为最终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财产已经扩大为一种权益。在多姿多彩的现代社会,把财产局限于实物是错误的。

在《民法》课程中,财产也分为三种,即静态财产,也就是物权中所说的,包括所有权。第二种是动态财产,即交易中的财产。比如订立合同,你从别人那里买东西,给他们钱。财产是交易中的财产,第三类是无形财产,如体现在知识产权、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中的财产。这三种财产是目前国际上普遍谈论的,那么现在网络中是否应该存在一种“虚拟财产”呢?我觉得应该看到它也是一种财产,或者把“虚拟财产”归为一种特定的无形财产,这样在现有的法律中,当网络“虚拟财产”受到侵害或者被盗窃时,就有法可依,“虚拟财产”的物权请求权就不会处于尴尬的境地。

网络“虚拟财产”纠纷取证难

因为在目前的条件下,很多游戏都很难判断这个物品是不是自己直接获得的,目前这种方式可能会有一些困难。

一是“虚拟财产”诈骗取证难。现实生活中,银行存款有存单,购物有发票。然而,在互联网上,所有的电子数据都存储在运营商的服务器上。一旦丢失,很难找回,也没有规范的法律依据。运营商可能不愿意付出很大的成本来提供房间的相关证据;

二是网上追查犯罪嫌疑人也相当困难。在网上,大部分玩家不需要实名注册。即使找到了身份证号,也不知道对方的真实情况。

“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亟待完善。

就目前情况来看,网络游戏玩家的“虚拟财产”被盗,基本达不到新刑法规定的“网络犯罪”的程度,且《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对“财产”的概念存在盲区。虽然很多专家赞同为虚拟财产“正名”,但他们也承认,即使法律能够确立“虚拟财产”的合法性,但如果没有可操作的关键规则,其实施仍有一定的考验。========================================================

1.目前互联网方面的法律还是空白,没有在这方面采取重点保护。

2.如果我们分析这个事情,在现实社会中,你买东西,他卖东西,你也看到他有东西,所以你拿钱去买,最后你给他,不给你东西。这是民事诉讼。

3.何况是异地作案。按照中国公安机关的风格,你应该算自己倒霉。有些警察甚至不知道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