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第一,选择合适的内容,让孩子有成功的体验。

在选择活动内容时,我充分考虑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目前的发展水平。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发展水平。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醒我们为儿童选择的内容“不仅要适合儿童的现有水平,还要具有挑战性”(提纲)。《天津市学前教育教学研究室》对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培养哪些运动习惯和技能有详细的说明。在此基础上,我们有效地结合本班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适当的、有挑战性的内容,很容易激发孩子的活动热情,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二,采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兴趣。

1.创设合适的情境,激发孩子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适当的情境可以激发儿童对体育的内在兴趣,有效调动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教育目标,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孩子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比如小班的孩子喜欢模仿动作,玩动物的游戏情境。我们将教学目标与幼儿熟悉的动物特征相结合,如创设“快乐的小蚂蚁”情境,实施手脚并用向前爬行的目标,培养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2.融入适当的音乐,激发孩子对运动的兴趣。

“音乐是激动人心的语言”。适当的音乐可以让孩子有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活动热情。如在大班体育活动“葫芦娃夺宝”中,教师创设葫芦娃夺宝的情境,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加入“葫芦娃”的音乐,让幼儿感觉自己就是小葫芦娃,能够热情地参与游戏,从而发展幼儿的各种运动技能。

3.运用多种手段帮助孩子掌握动作要领。

《大纲》指出,“以儿童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首先,为了增强孩子对基本动作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孩子在尝试练习的过程中通过问题情境获得相关经验。如中产阶级的“踩高跷”,通过“我怎样才能站得稳,走得稳?”问题引导孩子在练习的基础上找到动作要领,即以脚掌中心踩高跷,双手拉直绳子,向前看。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行动经验,体验发现的快乐。

其次,可以通过童谣帮助孩子整理动作要领。比如在大班的“空中飞人跨栏”活动中,可以用朗朗上口的童谣来学习跳跃,比如助跑、跳跃。我知道跑步速度很重要。跑到栏前不要停,找到落地的位置,用力起跳落地,抬膝向前飞。;儿歌形象生动,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容易掌握。在儿歌的提示下,孩子们不断尝试,轻松愉快地掌握动作要领。

第三,准备适合幼儿需要的材料

在体育活动中,材料的提供也是培养孩子对体育活动兴趣的关键因素。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提供给孩子的材料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材料的提供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行动经验。

在提供材料之前,老师必须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运动发育水平。每个年龄的孩子都有不同的活动材料选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孩子的活动兴趣。在教材的提供上,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大纲提供的教育目标灵活调整,另一方面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2.教材的提供是分层次的,满足不同发展阶段儿童的需求。

为了让孩子有成功的体验,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发展,保护和增强他们对体育活动的持续兴趣,需要给孩子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比如中班体育活动“从高处跳下”,主要目标是让孩子练习从30—— 35cm的高度自然跳下?轻轻落地,保持平衡。但由于儿童动作发展水平的个体差异,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儿童的需求,投放了25cm、30 cm、35cm、40cm等不同高度的材料供儿童选择?满足不同能力孩子的需求,让所有孩子都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3.给孩子提供多样的素材和自主选择的机会。

自主选择体现了孩子是主体,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成功感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在“跳绳”活动中,我们为孩子提供各种跳绳,让孩子自由选择。在活动中,孩子们很有创意,想出了很多玩跳绳的方法。有两个人摇绳子,一个人或多人跳,一个人跳,一个人跳,前面一个人或前后一个人跳。活动中,孩子们充分活跃,体验了跳绳的快乐。

第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孩子的兴趣。

1.积极参加孩子的活动,提高孩子对活动的兴趣。

教师积极参与幼儿的游戏,做幼儿的大朋友,以平等的伙伴和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活动,可以大大增进师幼之间的感情,缩小心理差距。在平等和谐的活动氛围中,孩子会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中班的“奥特曼战士大战怪兽运动”活动,老师形象投入的打怪兽,老师和学生一起做游戏,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活动兴趣。

2.教师要及时肯定孩子,提高孩子活动的积极性。

教师对孩子的教育行为和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发展。教师在组织孩子开展体育活动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语和行为,经常用微笑的眼神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在评价儿童游戏时,更应该关注儿童活动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活动的结果;多关注孩子在活动中的努力,而不仅仅是最后的结果;要多关注幼儿的进步,纵向比较,而不是和其他幼儿横向比较;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某一点,特别是不仅要看到他的缺点,还要有意识地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例如,王家耀,我班上的一个小孩,在走路、跑步和跳跃方面协调性很差,但在钻孔和攀爬方面很敏感。我让他为同龄人表演钻爬,发挥他小而灵活的优势,让孩子找到自己的特长,从而增强他参加体育活动的信心和热情。

3.大胆放手,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

为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体现了“以孩子为中心”,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可以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到轻松愉快,真正实现“快乐运动”的理念。比如在户外运动“趣味轮胎”活动中,老师让孩子自由探索各种玩转轮胎的方式。在轻松的氛围中,孩子们大胆尝试和探索各种玩轮胎的方法,如划船、把轮胎当汽车滚、把轮胎当洞穴玩等...儿童充分体验探索和发现的快乐,同时发展儿童的各种基本动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观察者和参与者,充分引导孩子的同伴互相学习。

第三,鼓励孩子的全员参与,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

与成人相比,儿童参与活动不是为了达到一个明确的目标,而只是关注自己的参与、尝试和体验。针对幼儿过程体验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全过程。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成为活动主体的机会,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

1.让孩子参与活动材料的摆放和整理。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适时安排全部或部分幼儿参与中小型运动器材的搬运、摆放和清理过程。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乐于参加这样的活动,因为一方面这显示了他们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这也是为集体做贡献的机会。我们要树立这样的意识,教师要和孩子一起完成所有体育活动中需要用到的运动器材和辅助材料的搬运、摆放和清理工作。比如请小朋友和老师携带活动中需要的运动器材或辅助材料到活动场地;活动结束后,请小朋友整理好,和老师一起集合,有时还可以搬回存放物品的地方。

2.让孩子参与活动场景的布置。

参与活动环境的布置。即所有或部分幼儿在活动前或活动过程中,根据活动内容的要求,通过活动材料的摆放过程,参与活动环境的布置。体育活动环境的布置,除了一些老师来完成,还有一些可以和孩子一起完成或者让孩子自己做。比如中班的孩子在玩“小解放军”游戏前,老师在提供沙袋后提问:“小解放军”训练时,要爬过草地,跳过河。我们用什么做草,用什么做河?孩子一直在想,想办法,最后搬出席子当草,用两根绳子绑在小凳子上,形成两条平行线当河。通过参与活动场景的布置,让孩子觉得自己也是活动的组织者,有一种做事情、为自己服务的良好感觉,从而更好地激发孩子参与运动的欲望和热情。

3.让孩子参与活动的组织过程。

鼓励孩子大胆参与体育活动的组织和设计,有利于孩子自己学习和掌握活动的技巧,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活动,激发孩子对活动的兴趣。比如学习助跑和跳跃时,我们先设置情境,让孩子自由选择一条纸板做的“河”来练习跳跃,然后老师提问。“河”宽了怎么办?让孩子试着寻找助跑和起跳的方法。在练习中,我让几个助跑和跳起能力强的孩子示范动作,然后在老师的讲解下引导孩子练习。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学会了助跑和跳跃的技巧。

4.让孩子参与活动的评价。

通过参与活动的评价,孩子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有更清晰的认识。成功评价的关键是成功的活动。只要孩子参加了对他们来说真正有意思、有挑战性的活动,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地在评价中谈论自己做了什么。如果孩子对自己和所参加的活动感到满意和自豪,就会迫不及待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从而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同时也再次引发了孩子对活动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