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发孩子的探究行为
第一,引导孩子在有趣的活动中探索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进儿童探索能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在幼儿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是非常脆弱的,一个老师的眼神,一句评语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科学探索活动中,要经常给孩子“试试看”、“你能行”、“大胆想一想”等鼓励性语言,多表现出肯定、鼓励、接纳、欣赏的态度,给孩子营造轻松愉快的探索氛围。比如《蛋在哪里》的科学探索,从有趣的故事情节来看,兔子想和朋友玩一个找蛋游戏。它把所有的蛋藏在哪里?引导幼儿讲述篮子里的鸡蛋、篮子外的鸡蛋、报纸下的鸡蛋、橱柜架子上的鸡蛋等。兔子的大袋子里还有很多鸡蛋。我想请我们帮他一起藏起来。给他看一个大袋子,里面有不同颜色和大小的鸡蛋。每个孩子都摸出一个鸡蛋。看一看你所触摸的鸡蛋的颜色,并与你的同伴进行比较。请一半的孩子把鸡蛋藏起来,另一半蒙上眼睛等着。这一轮游戏结束后,孩子们交换藏蛋和找蛋的角色。轻松愉快的探索氛围,既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孩子不断探索的能力。
第二,鼓励孩子在讨论和交流中探索。
“语言是思维的拐杖”,没有语言的思维是徒劳的。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可以重视组织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让孩子理清思路,更清楚地理解一些事情。在探索的过程中,语言和行动是齐头并进的,同行之间的交流和争论有时是催化剂。要及时抓住,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孩子利用已有的经验,大胆猜测和解释,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验证,追根究底。石头之间的碰撞可以擦出火花,一场辩论可能会产生新的想法和新的方法。比如在“小鸡蛋开门”主题区的活动中,引导孩子们探索:“如何让鸡蛋掉下来不碎”,孩子们找到了各种让鸡蛋掉下来不碎的方法,但有一种方法,孩子们用的是同样的材料,但实验结果不同,就是把鸡蛋放在瓶子里,然后用海绵把鸡蛋包起来。为什么同样的材料会有不同的实验结果?于是我组织孩子们讨论交流,再一次探索。他们发现鸡蛋外面的面包里海绵太多,鸡蛋掉下来也不会碎。如果鸡蛋外面的面包上少了海绵,鸡蛋掉下来就碎了。孩子也在反复的争论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探索和发现。“倾听”让孩子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孩子的想法,为我们及时调整教育行为提供了依据,也为更好地发展孩子的探索能力提供了保障。
第三,探究科学活动中的各种材料
有人曾说:“教孩子记住十道题,不如引导他们自己思考一道题。”通过思考问题,孩子本身就是一种保护你价值的科学素养。在“让声音变轻”的科学活动中,借助生活经验,为孩子准备了隔音的材料:纸箱、毛巾、垫子、报纸、塑料袋、毛衣、衬衫、毛毯、被子等。还有收音机、闹钟、计时器、音乐玩具等能不断发出声音的物体。让孩子探索和尝试各种隔音方法。活动前,提前准备了很多消除声音的材料,为孩子们自己尝试消除声音做了铺垫。孩子们分组合作,用各种方式消除声音,活动效果更好。因此,准备充足的活动材料也是幼儿探索活动成功开展的前提。
第四,做幼儿探索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我们关注儿童的探索活动,向儿童提出新的挑战。在活动中,教师要发现、提问、参与和帮助,教师要对孩子的反应做出快速判断。利用孩子的问题或向他们提问,往往会让孩子面对问题情境;并且不要急于引导或打消疑虑,让孩子很容易成功,而是让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不怕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渴望获得成功。通过提问或儿童提问激发儿童思维,有助于儿童明确活动方向,激发进一步活动的兴趣,促进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面对幼儿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要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活动形式,随时调整教育目标和策略,支持和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主动建构和全面发展。在使用引导策略时,我们把儿童的个体活动作为集体活动来关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进一步提升孩子的体验,发展孩子的能力,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激发孩子探索的激情是培养孩子探索能力的前提。今后要积极开展多种适合幼儿探索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让幼儿积极探索。要善于把握教育机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满足孩子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