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的中秋节习俗

太仓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

燃烧灯

中秋节的时候太仓有很多游戏。首先是玩灯笼,和大型的元宵节不同,主要是在家庭和孩子中进行。太仓民间还有烧灯笼的习俗,烧宝塔形状的宝塔灯。清朝时,太仓人用瓦片在旷野上垒成七级宝塔。宝塔中间是供藏王的,周围的灯叫“塔灯”,还有柚皮灯。用红色柚皮雕出各种人物和花卉,中间放一盏玻璃灯,泛着红光。另一个是茉莉茉莉灯,香味四溢。太仓有造宝塔灯的习俗。太仓当地人经常在中秋节雕刻甜瓜作为灯笼,看起来像月亮。孩子们堆起碎石堆成宝塔,中间放柴火。点燃后“四面玲珑,似火树”。当地儿童堆宝塔,并在中间焚烧,“红色的透明度是一个好兆头。”这些燃塔灯或扰塔的民俗,都有寻求生命安全的意义。

拜月和月亮。

拜月,也被称为“满月”。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悄然升起。这时,微风徐来,昆虫唧唧喳喳。太仓人按照传统的风俗习惯,在院落和庭院前支起香案,摆放时令瓜果,如西瓜、甜瓜、枣、梨、苹果、石榴、葡萄、山楂、栗子等。,还放置了节日的特殊食物-月饼,以及煮熟的食物,如毛豆。面对明月,全家烧香祭拜,这是拜月的一项悠久活动。

中秋节的拜月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寄托着人们对远方亲人的祝福和思念。因此,在外工作的人应尽可能多回家参加“满月”活动。如果路途太远不能回家,家人会给他留一个“团圆饼”或月饼作为节日礼物。

祭拜结束后,全家人坐在一起,吃着水果和月饼,谈论着天伦之乐。介绍生活知识,讲生产经验,非常丰富多样。尤其是外地归来的家人,聊起国外的风光、文物、传说,是多么生动有趣啊!孩子们喜欢听传奇故事。拜月的活动一直持续到夜深人静。

拜月之后,人们有继续赏月的习惯。人们常说:“看着早晨,爱着月光,睡得晚。”尤其是8月15日的月亮,看起来更圆,更亮,更亮,特别有观赏性。人们一边赏月,一边听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古尧射日英雄伊的妻子嫦娥,因偷了丈夫向西王母乞求的长生不老药,逃到了月宫。汉水人吴刚学仙,命其月中剪月桂树。月桂树有500英尺高,树很坚韧。

吃月饼

至少自宋代以来,太仓就有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苏东坡有诗为证。“一个小饼就像嚼月亮,里面有酥脆的糯米。”酥是酥,糯米是糖。宋代以后,制作月饼不仅注重口感,还在饼面上设计各种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起初,蛋糕表面的图案大概是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蛋糕表面。后来干脆用蛋糕模压在月饼上。圆月形状的月饼象征着一个快乐的团圆,就像第十五个国庆节的圆月一样。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来祭月,送给亲朋好友。在当时,品尝新鲜事物很重要,如石榴、大枣、栗子、橙子和葡萄,喝新酒,这意味着“秋天的味道”。

太仓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祭月的习俗盛行于明代。明代文学家田汝澄在《游西湖笔记》中写道:“八月十五日为中秋,人以月饼为遗,相聚。”因此,月饼在太仓被称为“团圆饼”。明代史官沈浜在《万部杂记》中写道:“面饼大小不一,但大小不一。蛋糕里面是水果,名字不一样。有一个蛋糕价值几百块钱。”从书中介绍的制作技术来看,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历史上记载月饼“从下到上直径超过英尺,重两磅”。在清代,太仓的中秋节除了供奉香灯外,还有团圆月饼。月亮的月饼直径一尺多,上面有月宫、蛤蟆、玉兔等图案。

太仓的月饼酥脆,饼内一般以桃仁、瓜子、松子为馅,配以桂花、玫瑰等天然香料,多以青苔为馅。传统月饼糖多油重。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果馅的低糖月饼更受欢迎。

中秋月饼的吃法很有讲究:一般切月饼时,要平均切成几份,按人口平均分配,每个人享用一块,象征着家人是团圆的一部分。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他会特意留下一份,象征自己也参加了家庭团聚,这个月饼会留给他在除夕夜回来享用。这种用食物让家人团聚的方式是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