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快乐地学习数学
低年级的孩子比较天真,想象力丰富,更注重“有趣、好玩、新奇”的东西。教材也是根据这一特点编写的,多为玩具、文具、食品、动物图片等生动有趣的游戏、谜语、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其中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创设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教材第一册《对0的理解》的时候,我从一个小猴子偷桃子的故事开始,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一个小猴子从某个地方偷了两个桃子,回到家放在盘子里,希望等他的朋友们一起品尝,但是桃子太诱人了,小猴子吃了一个。因为桃子的味道太甜了,小猴子忍不住又吃了一个,所以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感受从“是”到“不是”的过程,从而理解当没有量时,用“0”来表示。再比如,在教第二册《人的钱的简单计算》的时候,我事先收集了很多玩具、体育用品、学习用品等物品,标上价格,组成了一个“小店”,并创设了一个购物活动情境:请一个学生做店员,其他学生用学校的钱买自己喜欢的物品,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带够钱,解决“买哪些物品* *”的问题“我该出多少钱,该拿多少钱回来?”等提问。这样,让学生在具体的模拟活动中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故事、游戏、活动等情境,既让学生“喜欢学习”、“愿意学习”,又让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数学知识和技能,效果良好。
第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探索,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孩子总是认为自己是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当自己的观点与集体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一种证明自己想法的欲望。因此,有必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数学教学模式或大量练习习题。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再加工和创造性设计,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比如教学第二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数十》,我让学生自己做,放一根棍子算出35+3和35+30的结果。首先,我问学生:“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我让学生描述一下放棍子的过程:35+3,先放3捆5根,再加3根,5根和3根一起做8根,3捆做38根,所以35+3 = 38;35+30,先放3捆5支,再加3捆。原来的3捆和增加的3捆加起来是6捆,再加5捆就是65捆,所以35+30=65。然后,我问:“这两个问题计算时的算法有什么区别?”通过操作棍子的过程,学生发现35+3是5+3=8,加30得38;而35+30是先30+30=60,再加5得65。我又问:“你发现了什么?”因此,学生们总结出,当两位数加到一位数上时,应该先把一位数加到两位数上;整数十加两位数时,整数十要先加两位数(即几十)的十位数上的数。相比之下,让学生通过操作和思考来探索计算过程,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来总结计算方法,要比先机械地把方法告诉学生,然后三番五次地练习,效果要好得多。这样,当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归纳、分析、整理的过程,明白了一个问题是如何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如何探索和猜测的,他们会多么快乐和自豪!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不仅有了成功的体验,也有了学好数学的信心。而且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真正落实了。
第三,建立* * *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感受到交流合作的益处和乐趣。
与人沟通是未来公民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交流和合作。他们可以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得到的结果,从而在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的好处。为了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我改变了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变为内涵丰富的多元化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这样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我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我把四个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不同水平的同学,选择比较优秀的同学当组长。他的任务一般是负责分工,记录,汇报。比如在教第一册《10以内的数的认识》的时候,我总是让学生分组学习,让每个成员用棍子和圆盘做一个摆,得出“一个数可以分成几个和几个”的结论。小组长记录每个同学摆的结果(如果重复就不记得了),然后向全班汇报。再比如:教第二册《20以内退位的减法》时,公式12-9=?我让学生小组讨论:怎么计算?每个人都要和组员讲自己的计算方法,组长会简单的记录下来。通过讨论,同学们想出了很多计算方法:第一种是“想加减法”,即“9+3=12”,所以12-9 = 3;第二种方法“破十法”,是10-9=1,然后1+2 = 3;三、先算12-2=10,再算10-7 = 3;第四,如果12-10 = 2,12-9小于12-10,则得到3;第五,从9数到12,再数到3,所以12-9 = 3...计算水平不同的同学,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往往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学生可以向他人学习更好的计算方法,增强自己的计算能力,同时也体现了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有些差生即使一时想不出方法,也可以通过伙伴间的交流,学习到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总之,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交流与合作取得进步,认识到合作与交流的好处,并从中感受到乐趣,那么交流与合作的目的就达到了。
四、习题设计注重开放性和趣味性,主要是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往往在讲解完例题后安排巩固练习,供学生练习。这些练习不仅单调枯燥,而且是同类型的重复训练。这样,学生不仅沉浸在“题海”中,加重了课业负担,也没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而且久而久之,这样的巩固练习会让学生产生厌烦,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和排斥。因此,新课改中巩固练习的设计也成为我们教师认真探索的问题。在我的教学活动中,巩固练习往往是一种游戏,一种表演或一项实践任务。比如在教第一册内容《数的构成》的时候,我设计了各种游戏来巩固联系,比如《四的构成》。我让同桌的两个同学玩“猜盘”的游戏。一个学生用一只手展示圆盘的数量,让另一个人猜另一只手里有多少个圆盘。再比如,加减法计算巩固练习时,我把公式写在各种小动物身上,然后把数字写在与身体分开的尾巴上,让学生给动物找对应的尾巴;或者设计成“找座位”、“找钥匙”、“开火车”等游戏。这个设计练习既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又增加了兴趣,让学生“愿意做”和“喜欢做”。另外,我还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数学任务。比如教完《统计学》之后,我给学生的作业就是统计课外活动时在课堂上玩各种游戏的人数,画一个简单的统计图。再比如,在教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后,我安排学生和家长一起去超市买东西,让他们独立付款,并告诉他们购物过程中人民币计算的过程,然后爸爸妈妈把情况写下来,还给老师。像这样的任务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自然成为故事的主角。他们接受这样的任务,并愿意完成它们。当儿童成为问题情境的一部分从事相关任务时,我们可以更清楚、更真实地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为什么不做呢?
总之,只有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学习数学,我们的数学教学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处理“如何让孩子快乐地学习数学”这个问题,有很多方法和途径,等待我们去实践和探索。只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勤奋、认真、耐心地创造和发展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用一颗真诚热情的心去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孩子,我们就能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实现“人人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得到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最终目标。
认真回答,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