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家庭教育中的“权力斗争”:孩子叛逆,父母是最大的输家。

对生活的观察很有趣。

前段时间去公园玩,目睹了这样一幕。我首先被一系列愤怒的饮料吸引,然后我转过身去看发生了什么。我看到一个妈妈生气地想打儿子,说是生气,其实并没有真的打她,因为孩子的爷爷奶奶在中间不停地阻止,想劝架调解,反复说“算了吧。”据我观察,应该是男孩之前不知道为什么和妈妈发生了争执,然后可能会打妈妈(泄愤)。她妈恼羞成怒,骂男孩:妈的!你竟敢打我!你等等我……等等,伸手要打那个男孩,然后你爷爷奶奶拦住了你。后来,男孩和妈妈进入了僵持状态。两个人都想冲破爷爷奶奶的“路障”冲上去攻击对方,然后其他三个人(爷爷奶奶爸爸制止制止打架)。看来母子俩脾气都不好。

大致了解后,我坐了下来。妈妈明显生气了,把气撒到了爷爷奶奶身上。她说,就宠他吧。宠他有什么好!其他三个人没有说一句话,但也没有停止他们的行动。

几分钟后,我看到我爷爷领着那个男孩往前走。男孩不哭了,脸上很平静,手里还拿着那根香肠。我妈气得一把抓住想跟过来的我爸我奶奶,奋力往反方向拉。她对着远处吼道:放开他们!让他们走!爷爷一天到晚就知道保护和宠溺。我看看最后会是什么结果!来吧,我们回去!

我看着几个人的脸。妈妈:生气。奶奶和爸爸:尴尬又犹豫,我想跟着爷爷,但是妈妈阻止了我。爷爷:听着妈妈的吼声,似乎没有什么反应,又似乎淡淡一笑,若无其事的带着孙子向前走去。孩子:跟着爷爷继续吃香肠。更平静了,脸上没有了之前的不甘和愤怒。

我在一旁叹了口气:又是一个典型的家族间的权力斗争——我第一次听到“权力斗争”这个词的时候还不太理解。后来明白了它的含义,回头看很多事情,发现人生无时无刻不充满权力斗争。

家庭教育中的权力斗争意味着什么?对孩子的教育会有什么影响?如何察觉和避免权力斗争?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将和你讨论这个话题。

在我刚刚描述的场景中,至少有两组权力斗争:母亲和儿子之间,母亲和祖父之间。他们各自所做的,本质上都是用各种“手段”,试图在家庭中“听谁的”“谁说了算”。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极为常见。这是隐藏在家庭中的权力斗争。

大多数人认为权力是社会的事情,而社会的权力体系,政治体系,包括公司……我们认为这里面隐藏着很多权力。但实际上,在家庭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秘密权力游戏。

为什么权力斗争的现象如此普遍,却如此难以察觉?

因为,当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他们会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理性”的解释。比如文章中的母亲会想:我是在给孩子定规矩。爷爷会想:妈妈的态度会伤害孩子,所以我要阻止她。而孩子会觉得:妈妈的教育方法不对,伤害了我,我是在自卫。

尤其是一个人在情绪中,看不清事物本质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美化”自己的行为,这也是心理防御机制之一的“合理化”。美化后,人的注意力会选择性倾斜,只会关注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远离真实。人们会认为自己受了委屈,坚信自己才是有道理的那一方。

只有当我们摆脱了无意识的“过滤器”,遇到了真相,才会发现我们只是在和对方玩一场权力的游戏。

这篇文章中的母亲和儿子。表面上看,母亲是想给儿子立规矩,而儿子则是合理地抗拒她的粗暴态度。但本质上,是母亲希望儿子按照自己认为对的方式行事,而儿子希望做自己,用自己的方式对待母亲。因为标准和方法不同,两个人引起了争执。随着争执的加剧,情绪逐渐占了上风。这时,随后的争执越来越脱离最初的目的,转而成为“你必须照我说的做”和“我偏”之间的斗争。

这是家族中的权力斗争。其本质是争取“谁说了算”。出于自恋,每个人都想说了算,于是上演了家族控制权的权力游戏。

权力斗争和控制是紧密相连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有控制就一定有反控制,控制和反控制构成了权力斗争。

家庭中的权力斗争是有害的。

为什么我们需要意识到家庭中的权力斗争?权力斗争的危害是什么?

美国现代实用儿童心理学创始人鲁道夫·德雷克斯提出了一个观点: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权力斗争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发展。Rudolf Drex认为,每当父母命令或强迫孩子做某件事时,就会引发一场权力斗争。

控制欲是权力斗争的根源。正因为如此,尊重、理解、亲情等等听起来很美好的词语,在现实生活中都会成为一纸空文。这个道理大部分人都懂,但是不打折扣很难做到。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准确地描述过控制的危害:“父母经常以命令的口吻对孩子说话,要求孩子做事,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很难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总是按命令做事的孩子,会缺乏主动性,容易形成懦弱的性格,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如果家长习惯用控制的方法来“管理”孩子,一般会有三种结果。

第一,孩子“输”了,选择压抑。

在我文章的评论区,经常看到这样的评论:“呵呵,这种孩子要是在,我就让他好好尝尝他会做什么。”这种评论并不罕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中的威胁和恐吓。

一个人成为父母,自然就有了权威的身份。如果ta不能利用好自己的权威力量,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手段,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他人之上,那么可想而知ta的孩子会有多难过。

遇到控制欲强的家长,是孩子的悲剧。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在权力斗争中落败,成为一个习惯于压抑自己的人。这样的人,就像巴班斯基说的,懦弱,胆小,抑郁,生命力萎缩。

第二:孩子学习战争模式,叛逆偏激。

显然,本文中的男孩就属于这一类。他妈妈有很强的攻击性和控制欲,所以男孩也学会了这个特点,变得有攻击性,非常叛逆。

家庭教育就像一个魔咒,一个人最后往往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第三:孩子“曲线救国”,隐性,偷偷摸摸。

说到叛逆,很多人会看到一张写满“我不接受”的脸。其实除了这种公开的反叛,隐蔽的反叛也是很常见的一种形式。

他们的典型特征是:想反抗,但又不敢直接反抗,所以会做一些“小动作”来实现反抗的欲望。这种性格的人很难在社会上发展好,因为他们往往是那种“关键时刻掉链子”的人,很难取得领导的信任。

所以,毫无疑问,家庭中以控制为核心的权力斗争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值得警惕和思考。

(2)先有对错(判断),后有权力斗争。

权力斗争从何而来?为什么要争取“我做主”?

其内在逻辑是因为我认为“我是对的”,因为我是“对的”,所以你“应该”听我的。

所以,坚持认为“正确”是权力斗争的一个根本原因。我在很多文章中阐述过“自恋”、“判断”、“自我”等相关话题。这是一个终极话题。可以说,如果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命题,基本上生活中的烦恼就能减少80%。

我们今天还是要讲是非和标准。当一个人把外界的判断当成“我”的一部分,就会陷入一个是非的怪圈。简单来说,我必须维持“我是对的”,这样我才能有价值感和存在感。如果“我错了”,那我就不存在了。

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真的很难。

控制欲特别强的人,其实是自控力比较低的人。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内在自制力,会寻求对外部世界的控制,而他们的孩子往往是最容易被控制的人。这就不难理解,很多父母会打着“对”的名义,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对孩子施加控制,进而引发一场权力斗争。

以上对话是不是很熟悉?其实这就是家长和孩子“谁说了算”的权力斗争。再温柔的外表,也掩盖不了背后“控制”的含义。

每个父母都应该问问自己:你是不是太执着于他认为“对”的东西了?执着到对方不服从“我”的意志,我会觉得很生气?或者至少是失望。

③如何区分「权力斗争」和「给孩子定规矩」?

习惯于批判性思维的人会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如何区分我是真的对孩子好,还是想给孩子定规矩?还是我在和孩子争权夺利?

答案是:你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对方不按我的要求去做,我会很难受)还是为了满足孩子成长的需求?

这里的区别在于是以“我”为中心还是以“孩子”为中心。

如果以孩子为中心,那么毫无疑问,我们需要遵循孩子自身的成长规律,充分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给予符合孩子要求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是辅助者,而孩子是成长的主体。

但如果是建立在“我的规则”、“我的情绪”、“我认为是对的”、“我认为她应该吃什么”的基础上,当然会不同程度地包含控制的意味。而有了控制,必然有阻力。

你可以察觉到自己的规则中是否有控制对方的意识。包括我希望你这样做,如果你不这样做,我会不高兴(失望);包括你一定要按我说的做(因为我觉得我给你定的规则是正确的),你不按我的标准来,我绝对不会答应;包括我觉得对你好的,你不需要考虑你接受不接受,你怎么接受。我只看结果——你是否明白我的意思。

如果你有这种意识,你会很容易发现你的权力斗争有多频繁。

让我们回到刚才的话题。难道,孩子不该管吗?孩子能不管吗?

可以借用我在上一篇文章里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在人生的开始,孩子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世界观的时候,父母有时候真的需要帮助孩子做出选择。事实上,孩子的成长确实是按照父母的描述来塑造的——父母再怎么民主,也难免会在孩子身上留下自己的印记。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情况会改变,变成“你选择,你负责”。

也就是说,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他有了这个责任,ta就会变得自律。

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参考,避免家庭中的权力斗争。

第一:意识到你头脑中的“标准”(判断)。

就像我们刚才说的,因为脑子里的判断太多,是非太多,所以很容易陷入权力斗争。但是,稍微有点辩证思维的人都会知道,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不是你对就是我错,只是黑与白之间有大量的灰度。就像阴阳八卦,有半黑半白,黑中有白,白中有黑。

标准意味着约束、限制,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控制。

同样的现象,每个人看到的结论都不一样,区别在于角度的不同,可以说很多事情没有对错,只有角度的不同。所以,意识到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是个人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在家庭教育中,也是避免与孩子进入权力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你脑海中经常出现“应该”“必须”等词语时,就要特别警惕了。你可能会陷入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困境,把自己的认知当成贯穿宇宙的标准,不由自主地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要求去执行。

第二,给孩子尽可能多的选择。

父母认为只有严格管理孩子才能成才,其实是一种深刻的自恋。确切的说,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缺乏基本的信任,所以结果肯定会如你所愿,你的孩子也会变成一只狼,有两个目标:需要你的时候用你,不需要你的时候请尊重他。

所有这些,都是你教我的。

只有尽可能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自己,ta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才能在这个看似自由的环境中学会对自己负责。自由从来都不仅仅是一种利益。相反,自由往往意味着“自我负责”的负担。只有真正有选择权的孩子,ta的精神胚胎才能发育,ta才能真正不再是流氓,对自己负责。那时候ta就会自律,成为一个对自己有规则的人。

第三,当孩子陷入权力斗争时,看看孩子“傲慢”背后的欲望。

大多数家长做不到。当他们看到孩子“不可理喻”时,情绪会被孩子牵着鼻子走,会变得比孩子更愤怒。这个时候,他们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兔子!我让你棒极了!看我能对你做什么!

这就进入了一个更加混乱和不断升级的权力斗争。

其实做妖一定是有原因的。孩子也不例外,不管他用什么方式,不管是理性还是非理性,讨好还是讨厌,他的行为背后一定有动机。

大多数人看不到深层动机,只能看到表面现象,于是产生了“误会”和“摩擦”。

孩子真正的欲望是需要被看到的。归根结底,无论大人小孩,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人类的根本需求都是可以理解的:每个人都需要被看到,被理解,被接受。

很多时候,孩子看似不可理喻,本质是不被允许。当任何人都不被允许时,他们会感到沮丧,可能会很固执。而一旦你的需求被看到,被理解,ta的固执也就迎刃而解了。

隐藏在家庭中的权力斗争无处不在,除了亲子关系,夫妻之间,婆媳之间。说到底,每个人心里都有“说了算”的欲望,但只要生活在一段感情中,就难免或多或少要妥协和摆脱自己的一部分,然后通过协商达成一致,达到双赢。

在一段感情中,没有输赢,一方的整体胜利往往是以另一方的整体妥协为代价获得的。这种胜利不会持续太久。只有双赢才是真正的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