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游戏的特点
角色扮演是儿童通过扮演角色和运用想象力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游戏。以下是我整理的角色游戏特点,欢迎大家参考!
1.孩子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印象是角色游戏的来源。
角色扮演是儿童现实生活的一种主动再现。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素材运用都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关。比如在“医院”的角色游戏中,孩子扮演医生,用听诊器给人治病,但往往不能正确使用听诊器。病人说头疼会听脑袋,说肚子疼会听肚子,说脚痛会听脚。有时候孩子会给病人感到疼痛的地方打针;有的幼儿会说:“别怕,阿姨会轻轻打你的”“你好勇敢啊,我的孩子!”等一下。玩“公交”游戏时,小朋友会喊“九路,九路,到火车站,65438+1人0元,请快上车”等等。再比如,孩子懂了交通规则,就会玩交警的游戏。当他们在公共汽车上遇到售票员时,他们会态度不好。在游戏中,小孩子也会对乘客很凶。还有,老师的孩子喜欢当“老师”,医生的孩子喜欢当“医生”。这些都证明,儿童在角色游戏中反映的是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孩子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角色扮演的水平就越高。
2.想象活动是角色游戏的主体。
角色扮演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想象的过程。在角色游戏中,创造性想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游戏角色的承担(以人代人),比如扮演妈妈、老师、司机、经理等孩子生活中熟悉的角色。儿童利用各种材料,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来表达对这些角色的理解和体验。二是游戏素材的假设(以物代物)。在角色游戏中,孩子经常用一个东西代替另一个东西,他们也可以用一个东西做多种用途。如用纸条当“面”,用小塑料片当“饭”,用冰棒棍当“筷子”。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游戏中可以作为不同的东西,比如塑料条可以是爷爷的拐杖,火车轨道,护士的注射器,警察叔叔的警棍。三是游戏场景的假设(场景转换)。儿童往往通过一个或几个动作和想象来凝聚或转化游戏场景,比如玩玩偶之家,母亲摸摸孩子的额头,“啊!孩子发烧了,送医院吧。”结果在院子里抱着孩子回来,说我打针了,孩子病了。
角色游戏的意义
在角色游戏中,孩子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他们对角色游戏最感兴趣,而且孩子玩角色游戏的主题、角色和情节也非常多样和新颖。角色扮演是儿童通过想象创造性地模仿现实生活的活动。它为儿童提供了模仿和再现人际关系的机会,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奠定了基础。
在角色游戏中,孩子模仿现实生活,再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练习社交能力,不自觉地提高人际智能。在游戏中,孩子的行为要和自己扮演的角色一致,要把自己放在角色的位置上。从角色的角度,要学会共同拟定和改变游戏活动的主题。为了让角色游戏成功继续,他们首先要协商谁来扮演什么角色,用什么象征性物品和性动作;在游戏中经常改变计划,这就需要合作,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更好的解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同时,你可以学习如何坚持自己的合法权利和诉求,如何控制自己的言行,以符合游戏规则。因此,角色扮演的水平可以反映社会交往能力和人际智能的水平。
角色游戏指导
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
角色扮演是孩子们真实生活的反映。孩子们的生活内容越丰富,游戏内容就越丰富新颖,游戏的水平也就越高。孩子对外界事物有丰富深刻的印象,这为孩子在游戏中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条件。否则组织游戏只能是老师的一厢情愿。
比如幼儿园小班,老师给孩子提供做蛋糕的材料,试图引发一场“蛋糕工厂”游戏。老师花了很大力气用橡皮泥做蛋糕,放在“电烤箱”里烤。结果孩子们根本不理,蛋糕厂的游戏也不玩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糕点厂”和“电烤箱”,老师提供的游戏素材脱离了孩子的生活实际。
孩子的生活经验主要来源于家庭、社会、幼儿园、书籍和电影。教师要定期组织幼儿参观,有计划地了解成人的各种劳动,丰富印象。比如外出观光、参观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交警如何指挥交通,过往车辆和行人应遵守哪些交通规则等等。只有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感性认识越丰富,在游戏中的反映就越真实。
老师也可以请家长配合,经常带孩子散步、参观、听故事、看电影、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或者出国旅游,开阔视野。“见多识广”,有开发各种角色游戏的基础。
加强游戏过程的具体指导。
对于小班的孩子,我们应该着重增强他们的角色意识。小班孩子经常忘记自己在游戏中是什么角色,老师要经常用游戏的口吻提醒;对于中班来说,要注重孩子在游戏中交际能力的发展。中产阶级的孩子角色意识很强,往往努力成为同一个角色。教师要引导孩子学会如何处理与同伴的矛盾,学会通过自述、选举、轮换来确定角色。在大班里,要鼓励孩子和同伴讨论,确定角色分配,懂得谦虚。另外,要促进孩子的想象力和对游戏素材的运用,让孩子以物代物,一物多用,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