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玩的孩子,也有一直上补习班的孩子。他们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平时家长见面,也会聊孩子的培训班,然后互相比较。也许是因为一次聊天会给孩子增加一个新的培训班,家长对培训班的热情真的很高。
我一直很羡慕一个从未有过陪儿子学琴经历的女孩。那时候她才4岁,一天要上5个培训班,钢琴、古筝、舞蹈、美术、魔术,忙得不可开交。孩子妈妈说,因为自己小时候没有这些经历,所以一定要让孩子补上,以后自己也会有一技之长,不会自卑。
这让我想起了我上大学的时候,来自农村的学生和来自大城市的学生在某些方面是非常不同的。
班上有几个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他们中有些人会跳舞,有些人会弹吉他,有些人写得很好,因为他们从小就接受这样的训练。
有一点文学基础的同学,会得到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参加学校组织的训练,在文艺演出中展露头角,处处显示自己的自信。
没有任何基础的同学自然就没有这样的机会,心里难免会羡慕。每次班里开文艺晚会,都需要全体同学参加,很多同学因为自卑而避免参加。
因为这样的经历,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学生会热衷于给孩子上各种培训班,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技之长,在未来获得更多的机会,而不会太尴尬。
参加培训班的孩子以后会怎么样?当然,并不是所有参加培训班的孩子都会让人羡慕。要看孩子怎么上培训班。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参加培训班。很多时候,让孩子完成未完成的梦想,是父母的意愿。如果他们不喜欢,他们就学不好。
还有的孩子没有毅力,不管学什么都半途而废。我一直在参加培训班,但是都没有学好,最后一无所获。
或者父母总是好高骛远,没有主见。看人家报什么班,你觉得别人更好,那就向他们学习。总是随意给孩子换培训班,孩子学不好。
还有很多孩子因为上培训班,没有时间玩,不喜欢和同龄人交流,所以人际交往有问题。长大后总是不合群,别人根本参与不了。
智虎最后一个朋友是这样的。他的父母在教育上投入了超过一半的家庭收入,但坦率地说,他后来一无所获。
我三岁开始学舞蹈,因为学不好总是挨打。
4岁时,我开始学习手风琴。我妈觉得适合他。算了,改吹长笛吧。
我妈认识了一个很棒的声乐老师,让他学声乐。结果她停学了一个月,转而去学画画。
学蜡笔画画的时候,我总是把蜡笔捏碎,改学素描。学素描的时候玩橡皮擦不认真。
我去了学校,报了很多文化课。
他几乎每天都在培训班度过,不和同龄人一起玩,无法融入同学,一直是一个被孤立被欺负的角色。
过更好的生活。如果孩子一直喜欢培训班,对一个或几个培训班情有独钟,那么将来一定会展现出不同的技能,获得更多的机会。
我是大学同学。她从小就练习跳舞,非常喜欢跳舞。她上大学的时候,学校组建舞蹈队,她入选了。每次学校组织一些大型活动,她都有机会参加。整个人都很自信,真的很让人羡慕。
很多家长送孩子去培训班,不是让孩子掌握一门技能,而是帮孩子照看孩子。他们对孩子没有很高的期望,只是把学习当儿戏。孩子自然没有压力,所以不会对孩子的童年造成不好的影响。
智虎最后一个朋友说,她从小就参加培训班,学画画,学跳舞,学游泳,学钢琴。我妈跟老师说:“我不指望我的孩子能学到什么,你看着我的孩子就好,别丢了。”。
她也在培训班和有相同爱好的孩子一起玩,所以有更多的语言共同点,所以不缺乏同龄人的交流,也不失去童年。
我妈周末也会带她去图书馆,科技馆,郊游,爬山。高考的时候,她以1%的全省第一的成绩考上了东南大学。四年后,他加入了国家电网。后来辞职创业,在一线城市生活。
以后孩子怎么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也应该玩,但是孩子一直玩真的好吗?也要看孩子怎么玩。
如果你不管孩子,让孩子玩疯了,那你只能玩疯了。让孩子玩手机游戏,看视频直播,在外面交一些坏朋友,孩子也不会好多少。把时间浪费在玩耍上的孩子只能一事无成,甚至可能给父母带来无穷的烦恼。
随便搜一下就发现,打赏主播的孩子太多了,几万、几十万、几百万,而且出手大方。他怎么会知道那是他们父母的血汗钱甚至是救命钱,只觉得那是个数字?
还有的孩子因为贪玩辍学,与社会上的坏人混在一起,偷、抢、不务正业,屡屡危害社会,最后被绳之以法。我自己都不管孩子,最后只能让别人带孩子。
成绩也不错。如果孩子不是胡乱玩耍,而是真正发挥天性,玩得巧妙,那一定会造就不一样的孩子。一开始,没有培训班。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发生了变化,教育的收益不错,所以人们特别青睐培训班。所以很多牛人之前都没有参加培训班。当然大部分人自然是玩着长大的,但是玩的好,混的好。
知乎的一个例子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一个男孩从小就和小伙伴们玩跳山羊,玩泥巴,在山上狂奔。
他喜欢看电视,但目的是解决他的各种“为什么”
他将尽可能多地联系能够回答他的问题的人。
结果高中各种竞赛奖都拿到手软。我是南京大学本科,中科大研究生,毕业后在微软工作。
是给孩子上培训班还是玩?相比之下,上过很多培训班的孩子和一直在玩的孩子有什么区别?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分人而论。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没有可比性。不管是参加培训班,还是一直玩,都会成就一个人,也会毁掉一个人,关键看怎么用。
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人。当面临让孩子上培训班还是打球的选择时,要注意审时度势。孩子需要一技之长,也需要玩耍,两者结合才是最好的。
选择适合孩子的培训班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选择了孩子喜欢的培训班,孩子会坚持下去,学到一些东西,为自己的未来提供更多的机会。如果你总是为孩子做选择,参加各种培训班,没有一个坚持到最后,最后只能一事无成。所以还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根据孩子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培训班。
大宝小时候的兴趣就是玩积木。首先,他的基本拼写很简单。后来,他喜欢上了电子积木。后来,他喜欢上了各种有动力的积木。最后,他喜欢编程。说到编程,家长已经帮不了孩子了,只能报机器人培训班。因为感兴趣,所以一直在学习,不断深入,到了初中现在还是很喜欢。到了学物理的时候,就好学了。从小打下的基础,迟早会有用的。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一些孩子喜欢唱歌跳舞,另一些喜欢拿着刀和枪跳舞。仔细观察孩子,根据孩子的兴趣给他们上培训班,会让他们更容易坚持下去,找到有相同爱好的朋友,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有意义的。
玩中学的最高境界就是玩中学。就像知乎的那个朋友,人就是会玩。年轻时,他们和朋友一起玩游戏,锻炼身体,培养同伴关系。长大后,我可以通过玩来解决自己的难题。我是一个有思想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不受父母或周围人的影响。如果他们的父母没有太多的知识,那么像这位朋友一样,通过电视、书籍、求助等方式引导孩子自己回答问题,保护孩子的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父母有很好的知识储备,或者愿意学习新的育儿知识,当然可以帮助孩子。
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曼在他的自传中这样描述他是如何打球的:
他爸爸和他玩的时候,不是简单的叠在一起,而是按照不同的颜色分类,教他顺序,还启蒙了数学。
父亲给他讲恐龙的高度时,他会用家里窗户的高度来测量,轻松地把模糊的概念变得直观易懂。
在山上看到一只鸟,爸爸会告诉他各国是怎么命名的,然后带领他仔细观察这只鸟在做什么。让他学会真正理解如何去做一件事。
他的父亲经常指导他观察。当他问为什么的时候,会给他解释清楚一个原理,而不是告诉他一个晦涩难懂的名词。
费曼看似在玩,但人是在玩知识,不只是玩,而是不断获取知识,引发思考,培养一种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