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贞主要经历
王淑贞
王淑贞(1899年5月31日—1991年11月2日),女,祖籍江苏苏州,生于北京。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20岁时考取清华大学中美庚款奖学金赴美留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91年11月2日,王淑贞同志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享年93岁。
中文名:王淑贞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899年5月31日
逝世日期:1991年11月2日
职业:医生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卓越的妇产科专家之一
代表作品:《妇产科理论与实践》
籍贯:江苏苏州
家人:王守觉、王守武、王守融、王明贞
人物简介
王淑贞,妇产科医学家,1899年5月21日出生于北京,生后一个月就随父母移居祖籍江苏苏州。毕生从事妇产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曾抢救了很多生命垂危的妇女,治疗了无数疑难病症。她严格教导年轻医师,组织全国知名教授编写医学生用的妇产科教材、供医师用的大型参考书和学术专著。她还从事女性内分泌、计划生育、难产及肿瘤等科学研究。
人物简历
1899年5月31日出生于北京。
1907~1914年在苏州振华女校学习(中间因病休学两年)。
1914~1917年入苏州景海女塾学习。
1917年入苏州女医学堂学习。
1918~1919年赴美国巴尔的摩高氏女子大学学习。
1919~1921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获理学士学位。
1921~1925年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学习,获医学博士学位。
1926~1931年任上海西门妇孺医院医师、上海女子医学院教授。
1932~1951年任上海西门妇孺医院科主任。
1932~1942年任上海女子医学院院长。
1951年~1984年任上海医科大学妇产科医院院长。
1984年任上海医科大学妇产科医院名誉院长。
1991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
生平经历
王淑贞,1899年5月21日出生于北京。生后一个月就随父母移居祖籍江苏苏州。在这古老的城市中她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她的祖父是清朝进士,早逝。祖母专管家务和子女的教养,她能接受新事物,并创办了振华女校。父亲与姑母们均于年轻时留学美国,父亲归国后任电机工程师,也曾担任教学工作。生母***育有5个子女,但在王淑贞8岁时死于产褥疾病。继母原为其小姨母,生育了7个子女,故王淑贞有兄弟姐妹12人。王淑贞10岁时进振华女校读书,13岁时因病休学2年。她看到母亲因产后病症去世,感到中国新医学的落后,于是立志学医以解救妇女的痛苦。16岁时进入苏州景海女塾(教会学校),选修英文与拉丁文,为学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18岁时转入苏州女医学校。19岁时考取清华大学中美庚款奖学金赴美留学。先在巴尔的摩高氏女子大学(GoucherCollege)学习一年。后转到芝加哥大学继续学习2年,提早一年获得理学士学位。22岁时进入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4年后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
在美国时王淑贞曾巧遇前上海西门妇孺医院院长美籍负责人劳和理,她是一个传教士,又是内科医师。经她介绍王淑贞于1926年回到上海,进入西门妇孺医院(原为综合性医院)工作。在此建立妇产科,并任妇科主任,她是该美国教会医院第一位担任科主任的中国人,同时还兼任上海女子医学院教授。王淑贞引进国外的先进医疗技术与教学方法,使妇产科很快得到发展,并取得了妇女的信任和社会名誉。
1928年,王淑贞与外科倪葆春教授结婚。倪教授为中国整形外科创始人之一,曾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院长、上海第二医学院副院长等职务。1989年,他俩被评为上海金婚佳侣。
1929年,王淑贞除在医院任职,为普通百姓治病外,还开设了私人诊所,为有钱有势的夫人小姐服务。
1932年,中国教育部规定,学校校长必须是中国人。王淑贞担任了上海女子医学院院长,学校因而得以办理了私立大学的立案手续。该学院于1942年停办,一、二、三年级学生转入圣约翰大学。
当时医院的院址在上海城的西郊,居民多为各地移居上海的贫苦农民或逃荒者。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医院和医学院位于上海的郊外,是“中国地界”,不是“租界”,因此遭到严重破坏,一切医疗与教学工作均被迫停止。此时王淑贞与医院职工参加了救护伤病员的工作,他们在觉民小学设立了难民医院,收治了从敌占区逃出来的孕产妇和新生儿。以后又在徐家汇路850号原骨科医院的地址建立了临时医院。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将西门妇孺医院残存的医疗设备从西门外搬到法租界的边界徐家汇路,使医疗工作又得以正常进行。当时医院的对面就是长期淤积的肇家浜,两岸与浜内均为贫苦船民。
徐家汇路的医疗工作刚刚进入正常情况,1941年又突然爆发了太平洋战争。医院被日军接管,美籍医生与护士均被关进集中营,医院断绝了经费来源,一切行政与经济担子都落到了王淑贞的肩上。再加上通货膨胀、物价上升,医院收支难以平衡。经过全院职工的努力,他们苦度岁月,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王淑贞去美国与教会联系,争取到修复西门外的旧院拨款和救济总署拨给的部分医疗设备。1947年完成了复院工作。此时西门外南市区的旧址成为总院,徐家汇路的部分则成为分院。在当时内战的影响下,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许多亲友劝她去香港或美国。王淑贞经过反复思考,想到当初回国就是为了救治中国痛苦的妇女,八年抗战时孤岛生活都坚持下来,难道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因此坚持留下来把医院办下去。
1951年7月23日,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接管了西门妇孺医院,她当时担任副院长。同年年底西门妇孺医院、华山医院妇产科(原上海十字会医院)及中山医院妇产科合并成立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王淑贞任院长,并任上海第一医学院教授兼妇产科教研室主任;1984年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名誉院长。
为了提高产科的医疗质量,在1950年代中期,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开设了产道异常专科门诊,以降低难产率和产科并发症;后来又建立了心脏病、高血压等妊娠合并症的专科门诊。
在王淑贞的领导下“红房子”医院(上海第一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屋顶为红色)声名日隆,誉满上海。
王淑贞认为,医、教、研三方面的工作必须结合进行。并认为医学科研工作是教学医院的重要任务之一,医学科研既要为医疗服务,又要为教学服务。
在培养研究生及主任级的进修医生方面,王淑贞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并体现了“高标准、严要求”的精神。无论对科研设计、数据处理、文字描写、标点符号等都一丝不苟地逐字、逐句修改,即使是细小的缺点或谬误也不轻易放过。她曾在全国举办的内分泌学习班上,指定高年资、有经验的医师重点钻研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治。
1958年,在“拔白旗”运动中她受到批判。文化大革命中她受到残酷迫害,长期靠边劳动。1973年7月,她被任命为医院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在她60岁高龄的时候,她仍坚持门诊和手术,从实践中指导年轻医生进行诊断与治疗疑难病例。
王淑贞接受卫生部和教育部的委托,主编了全国妇产科学的统一教材《妇产科学》。该教材于1960年出版,其内容详细而实用,深受医师、教师和医学生的欢迎。1977年,该书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年,她组织全国知名的妇产科专家编写了大型参考书《妇产科理论与实践》,该书于198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到1990年代又进行了第二版修改。王淑贞还组织了上海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及山东医科大学三个学校的妇产科教授编写了《实用妇产科学》,该书于1987年出版。
1960年,王淑贞任全国计划生育临床组的负责人,组织全国专家制定了计划生育的措施和临床科的计划,探讨有效的女性避孕方法,如阴道隔膜、宫内节育环、口服避孕药等。
王淑贞从1950年起就开始研究“产后流血”问题。1954年,她在ChineseMedical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第7卷第4期243页上发表了《产后流血的研究》。她还从事腹膜外剖宫产的研究,1956年,她在《中华妇产科杂志》上发表了有关腹膜外剖宫产的操作、适应证和禁忌证的阐述和论证。她多年进行骨盆外测量的研究,取得了中国妇女骨盆外测量的正常值。1958年,她出席第十次全苏妇产科医师代表大会,在会上宣读了“原发性输卵管癌”的论文。
王淑贞是中国卓越的妇产科专家之一。在老一辈的妇产科专家中,“北林南王”(即林巧稚与王淑贞)众所周知。
王淑贞曾担任中华医学会总会理事、《中华妇产科杂志》编委、中华妇产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妇产科主任委员、市妇联副主任等职。1987年任卫生部科学委员会委员。
由于她的杰出成就,1984年,中华医学会授予她“表彰奖”。1984~1986年中华医学会、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医科大学、上海市计划生育研究会、中国红十字会都先后向她颁发了各种荣誉证书。1985年,她获得首届中国福利会妇幼儿童工作“樟树奖”。1987年,卫生部给她颁发荣誉证书。
1991年11月2日,王淑贞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
(袁耀萼)
主要论著
1WangSC.趁后流血的研究.ChinMedJ,1954,7(4):243.
2BaнШЩ.原发性输卵管癌.苏联妇产科杂志,1958.
3王淑贞.主编.妇产科学.1960.
4王淑贞.主编.妇产科理论与实践.1979.
5王淑贞.主编.实用妇产科学.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