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人成长的影响
父母的榜样是最好的家教。
家庭教育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聪明。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家里度过。这就客观存在着父母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家庭教育很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对此体会最深。她说,“归根结底,孩子的性格和天赋最受家庭、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影响。孩子长大后,留下不可磨灭印记的是家庭。这是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宋庆龄主席也从孩子喜欢模仿的特点出发,首先告诫家长要注意“以身作则”。她说:“大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样。大人骗孩子,孩子就学会了骗别人。”大人打孩子,孩子就学会了欺负别人。"
在孩子心中,父母的行为就是他们的榜样,父母的榜样就是最好的家教。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那就是我们的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的言谈举止,甚至走路姿势,都是来自父母的示范。在幼儿时期,人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而在这个时期,孩子主要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受父母的影响。父母就像画家、雕塑家一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蒙克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总是在遇到事情的时候问为什么。有一次,他看到村东头杀猪,就问他妈:“妈,人为什么杀猪?”孟母正忙着做别的事,随口回了一句:“我要给你!”话一出口,孟母就知道自己说漏了嘴,后悔了。她想,我一直很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有很好的影响。现在孩子已经长大了,明白了一些事情,我怎么能骗他呢?这是龙芯不诚实!所以孟母从邻居那里买了猪肉做给蒙克吃,表明他没有欺骗孩子们。孟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儒家圣人,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他从小良好的“默教”的影响。
先教育孩子要有德。
父母应以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来影响孩子,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东晋名将陶侃之所以能够有一个辉煌的节日,与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陶穆非常注重儿子的道德修养。直到陶侃后来做官,陶穆依然没有放松对儿子的教育。那是陶侃在旬阳县做县官的时候,有个鱼季要来了,陶侃指出。
渔民们连夜捕鱼,获得了好收成。看着银白色的鱼堆,陶侃不禁想起了多年来一直生活在贫困和困苦中的母亲,于是派人送了一罐酸菜鱼回家。那时候,管鱼的官员送些鱼回家是小事一桩。但是过了一天,酸菜鱼被家里人原封不动的还了回来。来人还带来了陶侃母亲的一封信。信中说:“你身为官员,把公家的东西送给母亲,不但对我没有好处,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害众是不孝。读书人要有道德修养,举止要得体,不该拿的东西不要随便拿,做事要用心,说话要诚实,做什么说什么,言行一致……”陶侃收到母亲的信,羞愧万分。从此更加努力,逐渐升任武昌太守、荆州刺史、霸州军总司令,却一点也不敢受贿。就连战利品也全部给了士兵,没有任何隐瞒。
培养诚实和忠于职守的良好品格是一个人立足于世的根本。而父母,却不会被一时的私利所迷惑,总是处处为孩子的健康人格考虑。这的确是明智之举。
几乎所有的伟人背后都有一位杰出的长者来教育和影响他们,大多数伟人也是称职的父亲或母亲。马克思,最伟大的革命导师和经济理论家,是一个称职的父亲。马克思非常重视培养儿童的爱恨情仇。他编故事和童话,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天方夜谭》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学会思考,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这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也让他们明白了生活的道理。马克思精心养育子女,长大后成为杰出人物。马克思被女儿们称赞为“最理想的朋友,最善良、最令人愉快的同志。”
教孩子做人,活在世上。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的都可以随便。人格是最高的学历,知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还是教会孩子做人和生活。著名作家老舍受她母亲勤劳、坚强、认真的美德影响。老舍的母亲勤劳。
亲爱的妈妈,她整天给别人洗衣服。妈妈和三姐在干活的时候,老舍在帮忙:递烙铁,看火,送热水。他很高兴能减轻母亲的疲劳。老舍爱花,爱干净,爱整洁,爱秩序。这些好习惯都是从他妈妈那里学来的。他的小院子里有两棵枣树和几棵石榴和夹竹桃。它们被它们的母亲浇灌和照料,每年夏天都有许多花朵开放。妈妈每天打扫院子,总是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她经常擦桌子,这样旧桌面永远不会留下灰尘。当他妈妈浇花时,他帮忙打水。当他妈妈扫地时,他帮忙倒垃圾。老舍把这些好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老舍总是自己打扫房间,浇花。他总是擦洗饭碗、茶壶、桌子和椅子。他的衣服从不华丽,只是整洁,他的手稿总是清晰整洁。
世界父母排名第一,中国父母排名最后。中国的父母太宠孩子了。如今,有些孩子从一出生就成了“天之骄子”。他们在“百般迁就,百般宠爱”的环境中长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大多数独生子女都极其独立。有人说我们的孩子是大孩子的一代,中国培养了一代小皇帝。据报纸报道,北京有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他甚至不知道如何剥一个煮熟的鸡蛋。报纸还说,一个16岁的女孩通过了美国的研究生学习,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但是她很担心,离开了日日夜夜生活的母亲。我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这是家庭教育不好的结果,让孩子工作,父母为此感到惋惜。一个孩子要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服从统一的管理政策。孩子们不允许叠衣服、洗衣服或扫地...这好像是爱孩子?殊不知,培养花花公子和乖乖女的温床,是我们善良的父母。中国人以勤劳和节俭著称,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是从小事开始的。老舍母亲的做法,真的值得全世界父母学习。
老舍热情好客,豪放不羁,极其热情,有求必应。这些性格也是他妈妈传给他的。她妈妈可以给宝宝洗澡,给宝宝剃头,凡是她能做的,她都有求必应。客人来了,不管多穷,也要弄几个好菜招待他们。她总是跑在任何需要她帮助的人的前面。他妈妈很坚强,很大方,从不和别人吵架。老舍继承了他母亲的美德。他在重庆的时候,生活相当艰难。但老友相见,老舍卖了外套,请朋友到小饭馆里款待。老舍说:“我对所有的人和事总是抱着平和的态度,总认为苦难是福。但是说到做人,我是有一定标准的。我可以做任何事情而不超过它。
划出自己的底线。怕见陌生人,怕跑腿,怕露脸。可是,朋友有难,非做不可的时候,我又不敢去,跟我妈一样。从私塾到小学中学,我经历了上百个老师,但我觉得我妈才是我真正的老师,是她把美德传给了我。我妈不识字,她给了我人生的教育。"
孩子们的好的美德,大部分都是父母遗传给他们的。中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受母亲的影响最大。他说:“世上有美人,最美的人是他的母亲。世界上有好人,最好的人是母亲。”六十年后,他清楚地记得母亲是如何拥抱他,哺育他;开心的时候怎么爱他,调皮的时候有时候怎么惩罚他。当他五六岁的时候,他的母亲教他读书,并告诉他他父亲的信仰。他母亲的行为对他影响最深。有一次朋友来家里聚会,桌上摆了几盘好菜。萧炎培眼巴巴地看着,很想吃。母亲似乎看穿了儿子的心思,耐心地解释着。她说:“儿子!善待他人,拯救自己。我们应该这样。”萧炎培记住了母亲的教导。后来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孩子懒,母亲怒;孩子勤劳,妈妈幸福。”几十年后,黄炎培也用这位母亲的教诲教育孩子。
不要让孩子学会比较。
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很娇气,很自私,不懂得善待他人。不允许任何人动他的玩具,“独霸”极其严重。这些坏习惯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我们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态度。父母要让孩子吃点苦头,娇滴滴的孩子将来很难成为人才。孩子的零食要节制。穿衣方面,主要是让孩子穿得整洁、大方、舒适。不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也不要让孩子在吃穿上讲攀比,讲排场。说到钱,现在中国有谁能比美国的罗克韦尔家族更有钱?虽然罗克韦尔家族那么有钱,拥有十亿美元的财富,但他给孩子的零花钱少得可怜。他的目的是让孩子时刻对金钱有一种紧迫感。他从不让孩子乱花钱。孩子花钱要记账,记录支出的日期、金额、用途、余额。当孩子再次向大人要钱时,一定要拿出账本来考察支出的合理性。同时,他还让孩子们擦鞋种菜,让他们尝试劳动的艰辛。
孩子勤劳朴实习惯的形成也与父亲的影响密切相关。民族英雄戚继光对他的教育非常严格。当他十岁的时候,他们在家修理房子。按照父亲戚景通的计划,明室装四扇窗就够了,但工匠对戚继光说:“儿子,你家是门,要装十二扇雕花窗,才显得气派。”戚继光也以为这样就够风光了。一瞬间,他忘记了父亲对他艰苦朴素的要求,于是就传给了父亲。他认为他的父亲会同意。
没想到他父亲严厉训斥,教育他要现实,不要虚荣,不要招摇。还有一次,戚继光穿着一双雅致的丝绸鞋走在庭前,被父亲看见,又训斥了一顿。据说他小小年纪就穿了这么好看的丝绸鞋,可是长大后就会变成一个追求温饱的废物。这样的人怎么能统一作战?就算将来当了将军,也是个爱财如命的人渣,说不定还会扣士兵的工资。他说,他命令戚继光把鞋脱了,不要再穿,以免养成奢侈的习惯。
特级教师魏书生说:“许多青少年成为罪犯是因为他们认为吃喝玩乐是人生的第一享受。勤奋是做人的根本。单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过分要求,意味着孩子从小就沉浸在蜜罐里。这样做只会培养孩子的享乐欲,缺乏进取思想。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成功,你就得像戚继光的父亲一样。从小你就得严格要求孩子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而不是想着吃喝玩乐。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哭闹就心软,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于是,他们的孩子变得越来越任性。宋庆龄主席说:“有人说我们吃了一辈子苦,现在应该让我们的孩子享受幸福。爱孩子是人之常情,但任何溺爱和溺爱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曾国藩是近代中国的著名人物,是晚清至蒋介石官员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年轻时的毛泽东曾说:“愚人亲近他人,独侍奉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对世界的影响之大。曾国藩非常重视教育子女要勤劳节俭,不要懒惰奢侈。他说:“节俭不易,节俭难。勤俭不气馁,骄奢淫逸不不败。"
孩子的成功离不开家庭教育。曾国藩是家庭教育专家,《曾国藩家书》是父亲们必读的好书。因为他非常注重教育子女,所以他的儿子都成了人才,他的孙子也产生了像曾这样的大诗人,曾孙产生了像曾宝孙、这样的著名教育家和学者。在曾国藩的指导下,长子成为晚清著名的外交家,次子在估学方面也颇有建树。曾国藩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曾家一向很严格,很守规矩。曾国藩受家风影响,对子女要求很严,教导认真。他的家人长期生活在农村,他要求子女不要有官味:“不要想着替别人做官,要想着替别人做学问。门外的牌匾上不能写‘候府’或‘相府’字样。天下大乱,这种事未必靠谱。当官只是偶然,待在家里才是长久之计。”他曾说:“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后代做大官,我不想做大官。希望做一个读书懂事的君子。”他经常鼓励他的儿子好好学习,利用他孤独的精神学习。曾国藩说:“余在军中从未废学,读书写作也从未间断。”片刻是宝贵的,我希望你不要浪费时间。“曾国藩的教子经验值得借鉴。
父母要学会放手。
应该让孩子长大后独立做自己能做的事,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总统和刘少奇主张让孩子做事情。1964年夏,刘总统夫人王在河北忻城县蹲守。刘校长当时在北京,他写信让15岁的女儿平。
把它平送给妈妈。刘主席再三叮嘱秘书不要给女儿买票,不要请她去火车站,不要通知王同志到车站接她。孩子们应该照顾好自己。秘书感到很尴尬,心想:萍萍毕竟是个孩子,他从来没有出过远门。刘主席似乎看出了书记的心,说:“对于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发生了什么事?应该让孩子去做艰苦的工作,经受风雨,看世界。这样,孩子可能要摔倒,但只有这样才能得到锻炼,才能更好地成长。”刘校长敢让自己15岁的女儿去她没去过的地方。怎么才能不让她走,让她一个人走?去做自己的事?
正确对待孩子的“好玩”
父母应该自觉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宋庆龄主席曾说:“有人说,孩子天生就有好坏之分。有人说,孩子还小,自然会长大。这两种思想中,前者是先天决定论的思想,后者是“保持自然直”的思想。这是忽视和否定教育的作用,是不正确的教育观。”宋庆龄主席告诫家长:我们承认孩子有不同的禀赋。
但是孩子的素质主要是教育的结果。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它们“染在天上是苍白的,染在黄色里是黄色的。”父母的言行,尤其是亲戚的生活习惯、爱好、思想道德,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宋庆龄同志还特别提醒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的“乐趣”。她说:“当我们看到一个孩子在玩耍时,这是不对的。其实玩是孩子生活的需要。通过适当的游戏,可以开发孩子的体力和智力,培养集体主义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不要以为只要和别的孩子玩就一定学不好,那就天天把孩子关在家里。这样会让孩子的性格变得孤僻自私。孩子只有在集体活动中才能更好地成长。孩子犯了错,父亲唱黑脸,母亲唱白脸,都是不可取的。这就容易让孩子在家里害怕一个人,只听一个人的话。“坏脸”不在家,孩子就得不到及时的教育。”
家长要有说服力,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宋庆龄同志说:“父母常常喜欢问孩子的愿望:你长大了要干什么?一些孩子回答成为工程师、医生、音乐家、运动员、解放军等等。父母听到这些回答后,总会表扬孩子的志气,鼓励孩子。其实许愿和择业是两回事。过早设定成为工程师、医生等目标,会让孩子学习的目的不明确,而随着未来各方面的发展,孩子的这些愿望会变得不切实际,甚至造成思想负担。真正的愿望不是选择职业。关键是把孩子打造成一块优质有用的钢铁。无论做什么成品,永远都是锋利、坚韧、不生锈的。”
喜欢和孩子一起读书。
教育孩子是每个父母的职责。经常陪孩子读书也是家长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美国前总统乔治·w·布什的夫人经常给孩子读书,指导他们学习。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就像我父母对我做的那样,我一直坚持给孩子读书。现在我是一个祖母,我经常为我的十二个孙子读书。多年来,我养成了睡前15分钟给孩子读书的习惯。每个人都带着自己喜欢的书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快乐的夜晚。小时候,很多长辈给我读书,包括爸爸、妈妈、奶奶等等。阅读不仅是学习朗读的技巧,更是培养孩子的参与感。可以让家庭气氛更加温馨和谐,让孩子感受到被爱抚的快乐。每当我给孙子们读书讲故事的时候,孩子们都知道奶奶会带领他们进入一个新的世界。我总是尽力把孩子和故事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他们习惯在听的过程中把自己扮演成故事中的人物。让孩子从小养成听大人话的习惯,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快乐。”
努力成就孩子的未来。
一个好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教他终身受益的好长辈。一个坏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无能的长辈,给了他一个永远无法摆脱的误导信息。父母应该自觉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正确引导,耐心教育,朽木也可雕也。德国“天生的天才和超人神童”威特,出生后显得有点痴呆,邻居们一致认为他是个“傻孩子”。他的父母也为此痛心疾首,但并没有失去教导儿子成才的信心。他们认为“即使一个普通的孩子天生只有50的天赋,只要教育得当,他的智力也会超过一个天生有80天赋的孩子。”
当威特能稍微理解大人的时候,他的父母就尽力通过讲故事、看绘本、玩游戏、散步等方式来启迪孩子的智慧。当威特三岁时,他的父亲开始教他阅读。到维克多五六岁的时候,他可以轻松地记住30000多个单词。父亲还特意为他做了一份“行为记录”,在他做好事的时候写下来,留作永久纪念。在威特父母的悉心教育下,威特终于从一个天赋异禀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有才华的人,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
“神童”的出现,是父母苦心经营、苦心培养的结果。“神童”莫扎特之父
秦是中国著名的音乐家。他努力培养莫扎特。他曾经对一个人说:“我想和我的孩子共度余生。”正是因为父亲的贡献,莫扎特后来才成为名副其实的音乐神童;歌德童年时也被称为“神童”,神童也是受过教育的。他的母亲在生病时仍然错过了歌德的教育。
|“神童”不是天生的。美国“发明之王”爱迪生曾被学校视为“大傻瓜”。为了把一个迟钝的孩子培养成一个非凡的天才,爱迪生的母亲几乎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孩子成为一个好人,造福社会,造福人民,造福当下,造福邻里,但活得最充实,受益最大的是他的父母和他自己。
一个孩子成了坏人,受社会、受人民、受集体、受邻里的苦,但最痛苦的还是孩子自己和他的父母。
教育孩子是每个父母的职责。“世界的命运不在掌权者手中,而在每一位家长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课堂。养不教都是父母的错,所以家庭教育很重要。学校教育代替不了家庭教育。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对父母有着特殊的依赖。在父母面前,孩子的缺点和问题充分暴露,优点更加真实。家长也是教育中最有针对性的。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从古至今,历史上出现了多少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有多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将使孩子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