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羿射九日》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揭示新课

1.复习词语。

2.谈话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节课我们就来领悟故事中神奇的细节。

二、细读故事,感受神奇。

1.了解起因,发现神奇。

(1)默读思考。默读课文第 1~3自然段,思考:羿为什么射日?

(2)交流反馈。点评默读认真的同学。追问:天空中怎么会同时出现十个太阳?原本是怎样的景象呢?

(3)发现神奇 播放第1自然段朗读片段.边听边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描述补充相关事物介绍:

扶桑:生长在东方的大海上、传说连接天界和人间。

十个太阳:是天帝的十个孩子,传说大禹治水时,把洪水全部引到东海海底一条巨大的深沟里,十个太阳就在这条沟里洗澡。坐两轮车穿过天空:古时候的人们无法科学地解释太阳东升西落的自然现象,就根据自己生活中的出行方式展开了这样神奇的想象。

(4)谁能把我们刚才想象到的画面完整地说一说?(这画面多么温暖、多么光明啊!我们一起读一读这神奇的景象吧。)

(5)品读“艰难”

①出示第3自然段。读着这此句子,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图画“晒枯、烤焦、蒸干、熔化”中的偏旁”日、…、火”思考:你有什么感受?

②展开想象。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大地上还会出现怎样苦难的情景呢?

③指导朗读

2.聚焦经过,体会神奇。

(1)默读思考:默读第4~6自然段,想一想羿是怎么射日的.请你动笔画下来。自由汇报

(2)聚焦神奇。练讲“羿射九日”的经过。

①观看视频。这是一个神话故事,要想讲好神话故事,就要把能体现神话故事神奇的词句生动地表达出来。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同学讲“羿射九日”经过的视频(见本课课件),她有哪些地方讲得特别神奇?

②交流“神奇”。

数字之神奇。“九十九座高山”“九十九条大河”,这些数字,你有什么感觉?

动作之神奇。关注后羿射日的动作:翻、跨、登、搭、拉、射。这些动

词用得十分准确,谁能一气呵成地把这几个动作连起来讲一讲?"嗖”这个词给你什么感受?

结果之神奇:“爆裂”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什么?

③练讲片段

A借助图示,练讲经过。

B.请生汇报,师生点评。

(3)质疑引思:为什么会留下一个太阳?反馈指导。从中体会羿为人类着想。

3.走进结果,回味神奇。

追问结果:羿射九日后,大地是幅怎样的景象呢?指名交流。

画面再生。出示最后一段: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画面,理解”滋润”繁茂“奔腾”的意思。

朗读指手。理解“勃勃生机”勃勃生机的大地,还会有怎样的景像呢?

对比羿射日前后世界不同的景象,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围绕主问题”羿为什么射日?怎么射日?结果怎样?"引导学生细读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路清晰,通过抓关健词想象、感情朗读、讲故事等方式,带领学生发现神奇,交流神奇,讲述神奇,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三 、练讲故事,感悟形象

我们的祖辈就是靠着耳朵听,嘴巴说.把这些故事一辈辈传了下来。下面,我们合作着来讲讲这个故事吧。

1.合作练讲故事。

2.感悟“英维形象”

这个故事流传到现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羿的形象。你们在心里想过羿的样子吗?请闭上眼睛,你的眼前是不是也浮现出一个羿?他长什么样……请睁开眼,我这儿有几位画家所画的羿,看哪个形象同你所想的最接近。出示图片,学生讨论。

(2)不管么形象,都有哪些***同的特点?(为人类着想、不畏艰辛、勇敢无畏。)

3.回看“神话人物”。

(1)回读思考:开天、补天、填海、奔月,给你怎样的感觉?

(2)这些神话中的人物所做的事都怀着美好的愿望,他们带给我们勇气和力量--生齐读:盘古开天、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嫦娥奔月。

(3))推荐阅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讲故 事,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神话的丰富想象,也加深了学生对羿刚毅坚定、英勇无畏的品质的认识:借机联结其他神话故事,引导学生发现神话人物的***同特点,这有助于学生日后阅读理解其他神话故事。)

四 、关注特点,指导书写

1、发现结构:觉、害、类、炎2、观察比例:“觉、害”上面部分要扁宽,上下要紧凑:“类、炎”上下都要写得稍扁些。

3、教师范写。

指出关键笔画、如,“类、炎上部的“米”和“火”最后一笔捺着变成点。

4、生练写。师点评后再次练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