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和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语言交际能力是体现个性特征的综合心理能力,也是儿童适应生活和未来发展的基本力量,而角色扮演是培养儿童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角色游戏中,儿童通过语言与同伴交流,通过协商、策划、设计来完成对儿童内容、角色、玩具或材料、规则、背景的安排。可以说,在游戏中,儿童与成人、儿童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处处可见交际性语言学习,这不仅有利于儿童的语言组织,也促进了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比如在角色游戏《玩偶之家》中,扮演母亲的孩子对同伴态度不好,同伴抗议:“妈妈不要这样说话,妈妈说话很温柔很温柔。”扮演母亲角色的孩子明明知道自己不是“母亲”,却必须改变自己的语言输出方式,尽量模仿“母亲”的语气,打理“家务”,照顾“孩子”,给家人分配“工作”,与周围的人交流,让自己学会更自然地用语言交流。再比如,角色游戏《拔萝卜》中,对故事内容的熟悉程度、角色的分配、设计规则等。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儿童通过生动具体的语言来调节自己的游戏行为,也用具体的感知和动作来改变自己的语言,从而发展自己的语言,通过语言这个中介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发展自己的能力。
第二,角色扮演可以加速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人社会化的关键。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越正确,就越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加速自己的社会化进程,提高自己的价值。只有进入幼儿期(3-6岁),他才能通过对自己行为的反馈,初步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比较完整的自我意识。角色扮演是充分发挥孩子独立意识的理想形式,因为在游戏中,孩子是主人,孩子是主人。例: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我观察了我班的大三朋友,他看起来很高大,其实很胆小。有一次,我发现他挂着药瓶给自己打针。比赛结束后,我和他聊了聊。他说:“平时我爸妈带我打针,我总是又哭又叫。我父亲说我不像个男人,我很尴尬。老师你看,我刚才给自己打了一针,不是不哭了吗?”原来,在游戏中,他觉得自己做了一件现实中做不到的事,证明自己并没有像父亲说的那样“丢脸”。从而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让孩子被压抑的理性问题在游戏中得到解决,自信心也会得到加强。
第三,角色扮演有利于孩子自主、探索、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对孩子未来的生长发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游戏中,引导孩子在游戏中学习自我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自我成长是探索性学习能力的成长,是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成长,是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成长。游戏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天然融为一体,为孩子提供了自由探索和想象的机会。孩子在实现游戏意图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需要面对不同的问题,去思考,去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去体验其中的乐趣,才能让游戏继续下去,最终得以实现。例子:在游戏《理发店》中,我看到两个孩子在争吵。一个说:“我不洗头。你们理发店连吹风机都没有。”另一个说:“不要这样。我们一起想办法吧。”商量了一会儿,他们拿了纸巾筒和筷子,做了一个吹风机。可见,通过游戏,孩子的思维是活跃的。自主性、探索性、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第四,角色扮演有利于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游戏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手段之一。心理学家将儿童的创造力描述为“回忆过去的经历,并选择和重组这些经历,将其加工成新模型、新想法或新产品”的能力。孩子不仅从外界学习知识和经验,还想表达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游戏可以满足孩子的需求。示例:在“小超市”游戏中,我观察到惠惠的孩子们因为买不起电脑而感到沮丧。在游戏评测中,我向孩子们暗示,电脑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好朋友,但是我们这里没有电脑出售。我们做什么呢问题一开始,孩子们就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些建议是由积木、纸箱和泡沫制成的...品种繁多。电脑城建好了,进入了各个游戏区。可见,创造可以让游戏顺利发展,游戏发展的动力,相反,游戏可以调动孩子的创造力。两者相辅相成。比如在一个角色游戏中,一个大班医院药房的医生很闲,对老师放在一边的书毫无兴趣。我观察到了这种情况,参与了游戏。我以病人的身份去药店拿药,故意提出要买一些感冒药胶囊,但是药店没有胶囊。我该怎么办?这时候小医生马上说:“我把笔芯剪短当胶囊!””“好吧,我一会儿去拿药。”然后他熟练地离开了。病人少,医院门前冷清的时候,我作为院长及时介入。”今天好像没有太多病人。我们给社区里的人打疫苗怎么样?”“好。”“那我们拿什么呢?“注射器、药水、棉球、温度计和小药片”...准备工作完成后,小医院的医生护士来到玩偶之家、小商店等地送医生上门,既解决了孩子等待的问题,又开发了游戏剧情,支持儿童游戏向纵深发展。
虚构性或象征性是游戏的普遍特征,以“假装”或“仿佛”为标准或条件,给孩子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和想象空间。在游戏中,孩子不仅可以以物代物,还可以以一物代多物或多物,不仅自己冒充他人,还可以“串起”多个变化的角色或多人扮演同一个角色。这是真的。
5.角色扮演有助于孩子认识事物,体验情感,积累生活经验。
游戏是孩子对生活的反应,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和满足。例:娃娃家的孩子要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所以老师会引导孩子回忆已有的经历,思考你的父母在家里做了什么。爸爸在做什么?妈妈在做什么?受老师启发,孩子们自己说:妈妈要照看孩子,做饭,买菜,打扫房间,招待客人,带孩子参观或买东西,洗衣服等。妈妈有做不完的工作。爸爸下班回来也帮妈妈做家务,比如烧水、拖地、带全家去小吃店等。在娃娃的家里,孩子们还学习招待客人,倒水,洗水果,帮妈妈买东西。通过启发和引导,玩偶之家的游戏剧情更加深入,孩子们可以主动与其他区的孩子交流。再比如游戏《理发店》,让孩子装扮成“理发师”和“顾客”,让孩子自由发挥,充分发挥游戏。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了解社会分工,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如何热情地为他人服务,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第六,角色游戏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合作精神是人类行为的社会本质特征,是人们摆脱自然、征服自然的标准和力量。人和动物合作的区别在于高质量。动物合作是动物适应环境的* *行为,而人类合作是征服自然的动态活动。而且人类最初的合作和生产活动——狩猎,人类合作精神的萌芽必须在儿童活动中培养,游戏孕育出人类最宝贵的合作精神。角色游戏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游戏开始前,必须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比如讨论游戏内容,分配角色,规定角色规范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必须注意他自己的角色与其他角色的关系,这样才能保持双方的和谐。最后,游戏结束后,孩子往往会评论个人的动作是否协调。可以看出,游戏的整个过程早就有了协调感,这是在让孩子明白* * *合作是游戏成功的保证。没有合作意识,他们没有资格参与游戏。比如大班的孩子特别喜欢玩“医院”游戏。为了丰富孩子扮演医生角色的经验,我们经常用对话来启发孩子的原始体验:当你去医院看病时,你看到医生在做什么?护士在做什么?年幼的孩子们滔滔不绝,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的经历。最后师生总结,医生应该先询问病人的病情,然后检查,最后治疗。而当护士就是负责打针,吃药,护理病人。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孩子们都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
七、角色扮演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
自我控制是合作行为的内在机制,孩子的控制能力是在家庭生活中开始培养的。但由于家庭倾向于迁就孩子的行为,孩子对行为的自我约束意识相对宽松,而游戏则不同,孩子在游戏中的相互要求相当严格。在角色游戏中,某个角色只能做某些“事”,而且只能做他“职责”范围内的事。所以,孩子一定要在游戏中控制自己的行为,逐渐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整个过程。比如在“开车”的游戏中,当“乘客”的孩子希望车快点到站时,就可以结束无聊的静坐。但是,当“司机”的孩子必须不停地开车,“车”到了车站才能下车。所以,作为“乘客”的孩子,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急躁情绪,坚持停下来下车。角色游戏不仅有一定的规则,而且由非自然选择的领导指挥。开汽车的司机,幼儿园游戏的老师,动物园游戏的管理者,都是天生的管理者。要让游戏顺利进行,游戏中的其他人必须无条件服从领导的指挥,这就需要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和愿望,这对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坚持力有很大的作用。这种素质是孩子将来进入社会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