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所有玩家“玩”历史只能是失败者?
李白还是刺客,鲁班还是射手,墨子还是机器人...为了应对游戏“人造”与历史严重不符的舆论质疑,王者荣耀将“美女”荆轲改名为“阿克”,但许多名存实亡的历史人物依然驰骋在江湖之上。对此,有人坚持游戏创作必须符合史实;有人认为这只是娱乐,何必当真呢?这场关于“网游篡改历史”的争论到底是对是错?
争论的核心无疑是这样的“游戏”历史是否会影响玩家的认知。事实胜于雄辩。据报道,许多小学生向他们的老师询问荆轲的性别,更有甚者,他们说:“荆轲是女的!”显然,对于历史知识深厚的玩家来说,很多篡改可能是显而易见的,无足轻重的,但问题是,这款游戏的玩家中,12岁的占了14%。这些小学生大多没有认真学过历史,缺乏基本的辨别能力。如果你被“人”这个游戏先入为主,那就像一张涂了颜色的白纸,即使以后擦掉了,还是会有错误的痕迹。
放眼当下,篡改历史已经不是一款网游的“独家创意”了。为了所谓的“娱乐需求”,歪曲史实的网络游戏比比皆是。人物大多徒有虚名,经历和精神被架空,内容被严重掏空;为了“吸引观众”,关于历史的影视剧层出不穷,背景也从朝廷转移到后宫。美女都是阴谋家,时不时也有几个“过客”...诚然,以著名历史人物为主角,既能带来亲近感,又不用给任何人交版权税,还会自带流量,一目了然,但问题是,一旦历史变成了“随意打扮的小女孩”,那就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每一段历史背后的细节谁也无法了解,这就给一些人留下了歪曲和篡改的空间。如果割裂历史、颠覆传统的篡改之风盛行,那么从一尺到一寸,我们的历史认知和传统记忆都可能发生动摇,我们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坐标都可能淡漠。对个人来说,失去记忆等于失去自我;对于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一旦失去了共同的记忆,就失去了现实和未来,原点和归宿也就无从谈起,智慧的叠加、文明的积淀、传统的延续也就无从谈起。真理是历史的生命,而“历史是我们的一切”,一切相关的创造都不能鲁莽武断。这是我们对前人的使命,也是我们对后代的责任。
如果拿历史当“游戏”,所有“玩家”终究只能是失败者。在“泛娱乐”时代,我们不能忘记自己应该坚守的底线,不能失去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篡改”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