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字母亚文化圈还有哪些亚文化圈子?
严格来说精神小伙也能归入亚文化,无时无刻感受被亚文化统治的恐惧!
十个年轻人,九个亚文化爱好者,剩下一个是资深爱好者。
这年头,谁还不是个亚文化爱好者了。
毕竟现在十个年轻人,九个自我介绍都爱说自己兴趣爱好广泛,还有一个正在B站听罗翔审张三。亚文化早就成了牢牢贴在年轻人身上的一个标签。
要说自己是个亚文化爱好者,既要重质又要有量,这样才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的有缘人,一起为***同志向摇旗呐喊。
除了字母亚文化圈还有哪些亚文化圈子?
大家不妨去看看原文,72种亚文化群体,你参与了多少个圈子?
这不,热爱和世界分享故事的知乎就出了一份“亚文化圈检索交友指南”。近日,知乎热门问题“目前中国有哪些亚文化?”中,来自答主兰陵的回答把亚文化分类写成了一篇小论文。
文中称目前中国可以划分出10大类、至少72种不同的亚文化群体,依据精神生活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
虽然把这72种亚文化群体看完,会让人产生一种疑惑:这个世上还有主流文化吗?
只要你有爱好,
恭喜你成为亚文化圈中人
虽说亚文化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还是头一回见把亚文化分类说得这么细致。
现在的年轻人,没个特别点的爱好都不好意思出门。当然了,出门方式也讲究与众不同。/unsplash
10个大类、至少72种亚文化群体,总会有你没听说过,但同时包括了你所见过的。虽然大众对亚文化范畴尚未有清晰定论,但亚文化群体的细分早已在不知不觉中遍布各种我们意想不到的领域。
在“通过个体外观的改变,表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喜好”的个体外观分类里,就有今年存在感特别强的破产三姐妹——JK制服、汉服、Lolita洋装。大家熟悉的二次元范畴,动漫宅、游戏宅、网文圈,也被仔细归类到精神消费品之中。
有小众如克苏鲁神话、飞面神教、清醒梦,这种一听名字就不明觉厉的亚文化群体。有常见如土味、古风、偶像圈、历史宅、军事迷等种种群体也统统算在里面。如果你是个表情包达人,在这个分类体系下你就是一名标准的亚文化爱好者。
表情包:谢邀,我也没想过有天我能被划入亚文化的范畴。/unsplash
按照这个分类,但凡是个有点爱好的普通人都是亚文化圈中人了。
“不是什么兴趣爱好都叫亚文化。亚文化也绝不仅限于兴趣爱好。”在这个知乎问题下的另一个答主噗嗤就不认同这个高赞回答的观点。
比起回答“目前中国有哪些亚文化”这个问题,答主兰陵更像在罗列“目前中国有哪些小众圈子”。
明确什么是亚文化,是回答问题的第一关键。现在这份“72群体”组成的热门回答,更多地是将亚文化和其他兴趣爱好混在一起简单粗暴地呈现出来。
举个例子,想找一个一心只沉迷游戏而不爱动漫、科幻等等的单一亚文化爱好者,绝对比想象中要难。/unsplash
而且完整看下来,会发现这些分类的重叠率非常之高。一个爱穿汉服喜好动漫的历史爱好者,在72个亚文化群体中,他涉猎过的就可能不止10个圈子。
放弃思考亚文化内涵和外延,这个单纯罗列现象的高赞回答,或许用“亚文化爱好资深程度自评表”来形容更准确点。
最近年轻人都在耍的亚文化新潮流,要数一看名字就非常“亚”的高科技亚文化取名机。
轻松一点,游乐娃子就能换个更风骚的新名字。
上古计算机时期的辣眼视觉设计,五毛钱PPT艺术字特效的标题,再配上一张任性随意的图片,你也能拥有独一无二的酷炫亚名,然后发朋友圈微博炫耀一波。
高科技亚文化取名机背后的3个女孩,bnt、luwen和yuan都是来自帕森斯设计学院大二在读的学生。活学活用上学期的编程课知识写了这个小程序,一开始只是打算自己用来在IG上玩一玩,没想到意外火出了圈。
为什么这个仅供娱乐创造出来的玩意会这么火?主创团队也不甚明白。
她们收到很多回馈,主流圈的很多人觉得这个生成器好玩新奇,身边的亚文化朋友也玩得很开心。“非要道明这个动机的情绪,可能是自嘲。事实也确实把身边许多朋友整笑了。”
跳海大院采访了主创团队,在交流过程汇总你能发现主创妹子们的名字也很有趣。/跳海大院
在意料之外的后续现象中,她们找到了亚文化带给她们的意义。“我们希望的是,先告诉大家有这样的一种文化存在,这样才能继续展示不同亚文化圈层中丰富精彩的那一面。”
喜欢亚文化,不需要画地为牢。而亚文化与主流的距离,也没我们想象得那么遥远。
出圈的亚文化也是亚文化,
没有谁比谁高贵
根据官方定义,Z世代指的是1995年后、2010年前出生的人群。大多数Z世代年轻人不再追求大众趋同,而是将注意力逐渐转向小众自我。
大众文化是被动接受世俗,亚文化才是应该积极追求的生活。
今年年初腾讯视频推出的纪录片《我们的浪潮》讲的就是这么些故事。融合接纳、叛逆表达、崇尚自由、活在当下,这是新一代青年态度的生活方式缩影。
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们》中看上去就很“亚”的朱婧汐,也是其中一期的主持体验官。/《我们的浪潮》
它包括四大主题:《来自街头》、《美妆美幻》、《从头开始》、《愈夜愈潮》,从滑板、潮牌、美妆、造型、派对文化等年轻人非常熟悉的文化元素切入。这是一部完全属于年轻人的纪录片。
在第5集有关牙买加脏辫的部分,当主持人不经意问出“您这个发型留了多久了”时,那位牙买加老者只回答道:“孩子,这不是一种发型,这是一种文化。”
这种漫不经心而又坚定的态度,正是现时许多亚文化爱好者所欠缺的态度。
“我不希望我喜欢的东西火起来”、“他出圈了他再也不是属于我们的精神安慰剂”,这些“反主流”言论随处可见。
“潮流应该是一种与世界相处的态度。”/知乎截图
实际上,这个世界的许多精彩都是被新一代的年轻人所塑造,传统的商业社会也越来越多受到所谓“亚文化”的影响。《我们的浪潮》,正是一部为年轻一代及亚文化“主流化”的纪录片。
无论是和主流文化发生交融或是碰撞,本是同根生的文化同源,从本质上来说不存在对立,只有区别。事实是亚文化从未放弃过“出圈”的机会。
2019年的最后一夜,也是最美一夜,许多年轻人选择在B站上观看“2019最美的夜”晚会跨年。
这是B站第一次举办跨年晚会,目前的累计播放量已经达到1亿,弹幕311.7万条。有人甚至用“中国的红白歌会”来形容这场晚会的盛大出圈情况。
无论是直播还是重播,可以肯定互联网上绝大多数的冲浪先锋们都贡献过点击率。
不靠流量明星,也没有大量推广营销,在B站成立十周年会议上的数据显示,B站的月活用户已经高达1.25亿。这也是B站出圈的底气和骄傲。
从“二次元都爱用的B站”变成“年轻人都爱上的B站”,总听见部分“老用户”表示对它的失望——B站越来越大众化,再也不是二次元的乐园,它背叛了亚文化圈子。
然而B站是真的抛弃了以“二次元”为首的亚文化吗?
直到今日,成为B站会员不仅仅是填写注册信息,还需要回答100道和B站有关的亚文化试题。B站仍不打算放弃这种“排他性”强烈到足已劝退路人的注册机制。
除了字母亚文化圈还有哪些亚文化圈子?
看到这堆注册问题,谁还忍心说B站背叛了二次元?
保持特立独行的权利,这不仅是B站、或者延伸到整个互联网文化,对年轻人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正如威廉·曼彻斯特在讲述美国历史的《光荣与梦想》后记中写道:“自由若要有实质意义,包容度必须更广,要将千夫所指之人也纳入保护伞下。”
当我们沉迷亚文化,
我们也在渴望主流
1976年12月3日,在美国有5名暴徒冲进一处私人住宅疯狂扫射,之后迅速逃离。住宅中有3人遭到了袭击,但幸运的是他们活了下来,其中一名伤者叫鲍勃·马利,也就是鼎鼎大名的“雷鬼之父”。
热爱你的生活,亦要生活在你的热爱之中。
两天后,一场名为《微笑的牙买加》的免费露天音乐会如期举行。那天,8万多人来到国家森林公园的体育场,他们高呼着“鲍勃·马利”。
马利面带微笑,如往常一样,他眼神坚毅,宛如斗士。后来,有人问他为何带伤坚持演唱,他说:“那些试图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糟的人都没有休息一天,我怎么能够停止歌唱呢?”
在打破西方主流音乐界的铜墙铁壁之前,起源于牙买加的雷鬼乐连小众都算不上。马利的出现改变了一切,他凭一己之力将这种音乐风格以及脏辫文化带向了全球。
年轻人拿脏辫耍酷的时候,也别忘了这个发型背后所代表的爱与和平。/《中国有嘻哈》
在西方主流媒体中被冠上“叛逆暴力”印象的雷鬼音乐和脏辫,对于牙买加人来说是重要的反抗殖民统治象征。也是反歧视、反暴力、及爱与和平的宣言,它们恰恰是那些固有印象的反义词。
接受亚文化其实就是接受所有反常规、反主流的特质。
和成熟的成人群体脱节的青少年们,从对身份认同感的诉求出发,然后以意识抵抗为姿态,无数个荷尔蒙胶囊想要穿过“光明”寻找“黑暗”。日光之下并无鲜事,但总有暗涌骚动,这种不稳定感正是亚文化的危险迷人之处。
接受自己、享受自我、拥抱世界,亚文化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不止象征这么简单。/《我们的浪潮》
混迹知乎的知名网友纳什·沃夏尔·硕德写过“社会三定律”:
1.任何比我早出生10年及以上的人,都是裹步不前的老顽固。
2.任何出生时间和我相差10年以内的人,都是这个社会的精英,中流砥柱。
3.任何比我晚出生10年及以上的人,都是无可救药垮掉的一代。
在亚文化普遍化之前,在中国有个模糊又弹性范围极大的群体——文艺青年。这是70后、80后的非主流文化。
心中有诗与远方的文艺青年们,也是亚文化爱好者。/unsplash
当时大家对亚文化青年尚显青涩的概念没有清晰识别,所以文艺青年这个称法就把“格格不入”与众不同的一批年轻人兜作一堆。
每个年轻人都会天然地被亚文化召唤吸引,探索要以什么方式生活,这是我们走上成人社会之前的人生洗礼。
而每一个年轻人,都希望这些年轻人小群体的生活价值有天成为主流社会值得一提的生活方式,这正是亚文化的生命力和留存的意义。
亚文化最大的魅力是包容,也因此我们才能比想象中更美好。加油,奥利给!
所以别再得意洋洋地说我们反主流,我们只想认真做自己。
专业导师微信:xllx577原文作者:@新周刊-王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