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的筑路机械
我给你一些这方面的文章。
一,
对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标准工作的几点看法
加强标准工作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对工程机械行业标准工作的几点看法
标准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对于工程机械行业来说,由于其产品的多样性和用途的广泛性,由于其在使用中涉及大量的环境和安全问题,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行业标准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近年来,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和各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世界贸易组织(WTO)通过签署《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将标准上升到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地位,标准成为国际贸易中供需双方签订合同所必需的基本文件,从而使标准具有了更重要的属性——贸易属性。发达国家将技术标准,特别是涉及国家、人身、财产和环境安全的技术标准作为加强其在国际上经济和技术竞争地位、削弱发展中国家成本优势的基础,使我们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从国家到企业,越来越重视标准工作。行业标准的作用应该是,第一,保证产品和用户的安全,使产品标准化,符合相关环保的要求。第二,引导产品的发展,包括鼓励高科技产品的发展,也应该是淘汰落后产品的基础。第三,应该是科学的行业管理的基础。第四,适应产业全球化趋势和产品出口的要求,促进产品出口。第五,应该是建立进口产品技术壁垒的基础。
目前,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标准管理,“国际化”由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归口管理;“银行标准”由国家发改委管理。各专业有标准委员会和分标准委员会,分别对应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专业委员会,主要有TC127(土方机械)、TC195(工程机械与设备)、TC110(工业车辆)、TC96(起重机)、TC65438。据统计,整个工程机械行业在用国家标准155项,行业标准446项,共计601项。涉及的国际标准(ISO)超过230个。
多年来,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广大标准工作者辛勤劳动,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引进和消化,对促进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进步,提高行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工程机械行业标准滞后于产业发展的情况日益突出,应引起全行业的重视和关注。
目前,我国工程机械标准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整个标准体系不够科学完整,计划经济色彩仍然比较浓厚,与国际标准体系差距较大。比如安全环保相关标准严重不足,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急需的关键技术标准少,内容过于复杂、过于细化,缺乏技术包容性。有些标准实际上束缚了企业技术开发的手脚,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第二是标准过于陈旧,老化现象严重,更新修订不及时,很多标准已经过时。使用中的标准约75%是2000年以前制定的旧标准,标准严重滞后于产品发展。三是标准的有效性、市场适应性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该标准服务于产品和行业。标准的作用归根到底要看用了多少,效果如何。如果我们的标准在相当程度上没有被发现,没有被使用,没有被容易使用,那么标准再高也是没有用的。此外,标准工作网络化程度低,标准电子版少,缺乏准确有效的标准信息服务。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整个行业对标准的作用认识不足,计划经济时期
对标准工作和市场经济环境下标准工作的主要区别认识不足。第二,法律法规的不适应性。中国标准化法颁布于1988。当时中国还没有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三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落后。四是标准化投入不足。我国制定了国标,国家补贴平均不到8000元;欧洲标准委员会平均花费6.5438亿欧元来制定一项欧洲标准。中国企业对标准化工作的投入很少。
今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标准化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此,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了标准化“十一五”规划,全面规划了未来五年我国标准化的发展。
规划提出的发展指导思想是:“坚持自主创新,全面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发挥政府推动标准化的作用,增强全社会意识,调动各方面参与标准化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我国标准化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标准的市场适应性,努力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我国产业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标准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1,加快标准制修订。力争每年制修订6000项标准;标准制定周期控制在2年以内;标准年龄控制在5年以内;逐步解决标准制定缓慢、高新技术标准滞后等问题。到2008年,已修订9540项,每年制定近5000项国家标准。到2010年,每年制修订国家标准6000项,其中基于自主创新技术的标准2000项。
2.积极推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到2008年,相关国际标准的采用率达到60%;到2010会达到85%。
3.加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到2008年,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的数量将从目前的700个增加到2000个;力争到2010达到2600。
4.增加对国际标准化的参与。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重点制修订与我国产业密切相关的500项国际标准;加强国际标准化人才培养,建设一支1,000人的国际标准化专家队伍,力争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6%的工作。
总体目标是到“十一五”末,我国标准化工作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规划》在“工作任务”部分对各行业提出了全面具体的要求,其中与工程机械行业相关的主要有:
●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加强标准与市场的关联,鼓励企业承担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支持企业申报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和起草标准,鼓励企业为产品国家标准的制修订献计献策。
●加快传统产业标准的更新和完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中,与工程机械相关的重点项目有:工程机械标准、物料搬运设备标准和矿山机械。
●机械安全和绿色制造标准,包括安全设计、安全防护、安全检验和测试、生产过程安全、机械和电气安全、绿色设计方法、优化冲裁和再制造等。“十一五”期间,将完成约50项安全标准和80项绿色制造标准。
●特殊设备的安全标准。包括起重机械、电梯等安全标准,到“十一五”末,要修订65项安全标准。
●节能标准。重点是终端产品强制性能效标准、高效节能产品技术规范等。,到“十一五”末完成150项修订。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标准化工作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大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样,工程机械行业的标准化工作也在蓬勃发展,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高工程机械的标准化工作,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是所有工程机械和人民的重要任务。在此,我想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1.提高认识,加强宣传。标准工作与整个行业和每个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应该大力推广。
进一步提高对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落后的标准生产不出一流的产品,标准错了,国际贸易会受到很大影响。有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也有每个企业和整个行业的关系;另外,标准工作是一项公益事业,是服务于全行业的非营利性工作,不是权力的场所和控制的手段。因此,要充分发挥全行业的积极性,特别是企业的积极性。要利用各种手段,大力加强标准化知识和标准的宣传,提高企业的标准化意识,特别是企业领导和管理者的认识。
2.组织标准化委员会是标准化工作的关键。目前工程机械行业几个重要的国家标准委正在筹备中,各标准委秘书处筹备部门正在全行业征集标准委委员候选人。希望全行业的企业、协会、分会、机构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专家到新的标准化委员会工作,使标准化委员会更具代表性和权威性,带领全行业把标准化工作推向深入。
3.企业是标准工作的主体,也是标准的主要使用者。希望行业内企业特别是大型骨干企业主动参与标准工作。配备有专业技术职称和稳定规范的专职工作人员;与标准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标准化委员会联系沟通,积极争取标准起草,积极争取参加国际标准会议。如果可能,应注入或赞助适当的资金,以获得更大的标准话语权。
4.标准工作是行业协会的核心服务之一。按照世界发达国家的管理,协会标准应该是协调行业生产、维护行业共同利益的工具之一,应该是行业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现有的标准管理体系下,协会和分会也要积极参与,发挥优势,尽可能做一些组织协调、信息沟通和宣传工作。标准工作是全行业的事情,应该欢迎全行业参与,但不希望垄断。我们应该团结起来做好我国工程机械的标准工作。
——本文摘自技术中心办公室沈瑞华《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2007年6月简报》。
第二,
工程机械行业周期性走弱提升投资价值
从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过去的发展历史来看,这些企业的业绩波动较大,投资者对工程机械企业的疑虑较大,估值较低。但我们认为,未来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业绩波动将趋于缓和,其估值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我们对未来工程机械企业周期性走弱的判断是基于以下因素。
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固定资产投资。目前,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固定资产投资推动的,固定资产投资从1992年的17.2%增长到2006年的44.6%。中国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度依赖,决定了固定资产投资不会“急刹车”,因为固定资产投资“急刹车”必然导致GDP增速大幅下滑,对经济发展十分不利,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调控手段市场化,调控政策“有保有压”。由于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政策在调控时充分考虑了市场的承受能力。一方面,宏观调控政策是“有保有压”。2006年调控重点是钢铁、电力、冶金等部分产能过剩行业,2007年调控重点是“三高行业”,对工程机械需求量比较大的交通、水利、基建、房地产等调控力度相对较小。此外,在政策调控过程中,更多采用市场化手段,如加息、收缩信贷规模等,而不是以往“一刀切”的行政调控手段,希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达到政策调控的目的。而这种调控可以让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落地,不至于对经济造成太大影响。
出口增长和进口替代可以平滑周期性波动。随着我国工程机械企业制造能力的增强,国内企业的工程机械产品已基本满足国内用户的需求。由于国产产品良好的性价比优势和本土优势,国产产品替代进口产品的趋势明显。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工程机械的出口大幅增长,到2006年底,出口已经占到销售额的25%。随着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和海外销售网络布局的完成,出口占消费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显然,中国工程机械进出口的良好发展对未来行业波动的平滑作用不言而喻。
行业内产品的种类和系列日臻完善。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许多产品都是从无到有,填补了国内空白,如:混凝土泵车、挖掘机、旋挖钻机、履带式起重机、盾构机、摊铺机、铣床等产品。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不仅产品种类日益丰富,而且产品系列也在不断完善,如装载机、推土机、平地机、压路机、汽车起重机、叉车等产品。中国工程机械产品种类和系列的完善也将平滑行业周期。
最后,资金来源相对宽松。从历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构成也可以看出,自筹资金的比重越来越高。近年来,随着企业效益的提高,工业企业利润大幅度增长,企业自有资金充裕,投资欲望强烈。此外,企业产品多样化、系列化。近年来,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产品趋于多样化和系列化。显然,这也将缓解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业绩波动。
——摘自慧聪网工程机械频道。
第三,
工程机械品牌并购后渠道整合的五大障碍
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整合只是时间问题,这也是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工程机械行业集中度很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导致市场竞争无序。持续多年的价格战就是最好的证明。最近两年,随着卡特彼勒、沃尔沃、特雷克斯、中联重科、柳工、龙工等国内外工程机械强势品牌的一系列品牌并购,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终于迎来了从无序竞争到有序竞争的市场整合时代!在这场以品牌合并为主旋律的市场整合大戏中,渠道无疑是品牌合并最有价值的一环,尤其是对于外资品牌。在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快速发展的今天,渠道对一个品牌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产品。因此,渠道整合是品牌并购双方及其代理人关注的焦点,其成败直接关系到品牌并购的成功与否。
障碍之一:企业文化冲突
从表面上看,企业文化似乎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却给人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每个品牌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特色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会在厂商合作的过程中逐渐感染代理商,让整个渠道不知不觉的沉浸在这种文化中。我相信很多代理国外知名品牌的代理商都会觉得,和厂家合作的时间越长,受其企业文化的影响就越深,尤其是做品牌的,基本没有摆脱其企业文化影响的可能。而且给代理商灌输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影响代理商是厂商的基本策略,一般不会轻易放弃。两个品牌之间并购后,一个企业不可能同时拥有两种企业文化,这意味着被并购品牌的代理商必须尽快接受新品牌的企业文化,削弱甚至放弃原品牌的企业文化影响力。这个转型过程是痛苦而漫长的,它涉及到代理商经营理念和行为的改变。
第二个障碍:营销策略的冲突
看一个品牌的营销策略,只需观察其代理商的营销策略。所以代理商的营销策略和品牌的营销策略是一致的,否则就会相反。品牌并购的结果必然是被并购品牌营销策略的改变,其原代理商的营销策略也必然随之改变,这意味着代理商必须重新分配企业资源,堪称“令人心碎”。
第三个障碍:营销管理冲突
营销管理的冲突主要体现在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程度上。一般来说,强势品牌的营销管理大多比较系统完善,他们的代理商也习惯了这种管理方式。管理看似死板,但实际上整体效率很高。然而,大多数工程机械企业的营销管理仍处于粗放管理阶段,柔性大于标准化。受厂商影响,其代理商的营销管理也大多如此。一旦出现品牌合并,被合并厂商的代理商很快就会感到“窒息”,至少是“不开心”,因为限制和规则增加了,营销管理的随意性大大降低了。
第四个障碍:代理模式的冲突。
虽然代理销售模式已成为工程机械产品的主流销售模式,但不同品牌的代理模式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独家代理与多家代理的区别”、“单级代理与多级代理的区别”、“大代理与小代理的区别”。强势品牌的代理模式往往具有独家代理、单级代理、大代理的特点。当它收购一个弱势品牌时,必须按照原有的代理模式整合被收购品牌的代理商。这样,被收购品牌的大部分代理商将面临代理权被取消或代理级别被降低的可能。
第五个障碍:竞争产品的冲突
目前代理商同时经营两个品牌具有竞争关系的产品是普遍现象。非强势品牌为了销量最大化,往往不敢采取强势措施阻止代理商“脚踏两只船”。厂商之间的品牌合并也直接迫使代理商在自己代理的品牌中进行选择。代理商要想继续代理强势品牌,就必须放弃其他品牌,因为强势品牌往往不会容忍自己的代理商同时经营竞争对手的产品。对于代理商来说,这不仅是放弃了一些既得利益,也是放弃了利用多品牌经营来制衡厂家的权力。
——摘自慧聪网工程机械行业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