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富人的真实面貌——康百万的故事
对于康佳的“财富”,民间曾说:“马跑千里不食他草,人走千里有康家田。”盛传慈禧逃亡期间,康家主连续两次捐银1万,令慈禧大吃一惊。“这个地方会有百万富翁吗?”“康百万”也得到了玉玺。
从康氏族谱中可以看出,自康少靖六世以来,康百万家的婚姻模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偶尔有“一夫多妻”的现象,大部分也是“二奶”。直到康十七世。
再看,历代康家的媳妇,大多读书贤明,恪守妇道,尽心尽力教导子女,是典型的贤妻良母。都说康百万的家庭氛围是如此的端正,竟然出自康珠的家庭。她是明朝斧王公主李飞的女儿。朱治家严谨,教养良好。他从不主张“做官”是人生的唯一要求,而是教育后代重视农业和商业经济。据说,朱也是康百万家族发展的关键人物。此外,贞节的代表王夫人、康英魁之妻李、五世同堂的“萧夫人”,都在康百万家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康百万庄园由19部分组成,包括主宅区、板房区、南院、祠堂区等。,分别对应不同的功能,在建筑的各个部分都能看到很多对联和匾额。
康百万家族非常重视对后代的培养。庄园内有私塾、青年会馆、图书馆楼,聘请当地名师授课。
不仅是男人,康家的姑娘们从小就受到诗书的熏陶。下图叫“秀芝亭”,是康家小姐们居住的地方。“秀芝”这个词的意思是在外面显示智慧,像兰芝一样高贵。康家的女孩子,从小就有专门的老师教她们画红、绣花、读书,培养出贤淑优雅的气质。
对联和匾额成为康家家训的一部分。这部分可以算是数不胜数,几乎每栋楼都能看到很多对联和匾额。据统计,有110多对* *。如“厚农资,商、农、商皆本,守义、信、义皆在人”,“审时度势,诚信为商之本,化智为利为义之根”,明确提出诚信为商之本,义为贾之根。
关于告诫儿孙要“修身”的对联好像很多,比如:心志不可得罪天地;言行应该留给后代。
这幅对联挂在板房区第一医院外院到内院的走廊里。当时康家引用明末名士袁崇焕的这幅对联,告诫后人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意思是我们要心胸开阔,光明磊落,只有这样才能给后人树立榜样,而那些不择手段,投机取巧的人,就要受到上帝的惩罚。
还有另一个环节:
与其做鬼,不如偷偷想。
显然,没有什么比读书更好的了。
这幅对联的意思是,人要经常读书,不断检点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修养,不要以善出名,不要一个人的时候作恶,多积德,多帮助别人,这样才会得到暗中的祝福,得到福禄寿。相反,试图算计别人是徒劳的。
还有一些,比如“活在尊重中,做贵在节俭;如果你不再知道,你会谦虚地受益。“这十二个字的意思是要心存畏惧,言行一致,停止行动,淡泊名利。
“人生没有别的路好走,读书还是好的”,“立志光明之前只为读书教子,富裕之后不如勤俭持家”,“回家会问家人,会孝顺到千岁;我们可以看到,康氏家族非常重视教育,通过卷帘看春色,以及春轩堂弟人等等。
此外,“做几件可以流传的事消磨时光,交几个知书达理的朋友谈古论今”等对联,倡导追求美好生活,告诫后人不要沉迷金钱游戏,不要沉迷铜臭味,要广交良友、好朋友。
康百万家族的代表人物有:
康百万世家第六代传人康少靖,明朝洪武年间进士,后升任东昌府(今山东聊城)使。在任期间,他勤政爱民,经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助人民。但是,面对宦官和权贵的贪婪,他断然拒绝。
康大勇,康百万家族第十二代传人,奠定了数百年的丰厚家业。
康百万世家第14代传人康英奎(1773-1850)出身老木。道光年间,清嘉直隶府举了一个招秀才的例子。在祖父康大勇经营的基础上,他扩大了自己的庄园、商船队、棉花生意,积累了大量财富。他是康家的重要人物。
烧钞票的故事:
康英奎,本名老穆。在当地谚语中,“木”的意思是“不聪明”。其实老木根本就不是木头。他是一个标准的大智若愚,守口如瓶,守口如瓶,留有余地的人。老木一直穿着一般,偶尔寒酸,总之和他的身份不太相符。
相传康英魁七十五岁生日时举行生日宴会,特意通知欠债人到场。酒过三巡,康英奎让管家拿出所欠的账本,念出借款人姓名、借条号码、日期,大家确认后,康英奎当场将所欠票据全部烧掉。
康氏家族的慈善可谓做到了极致,比如“尊严大作战”的故事。“尊严桶”最早是康家创造的。农民向康家借米时,用普通桶称。农民来还米的时候,康家要在桶里放一块木头,这样看起来桶里装满了米,但是桶底是空的,也就是说农民能还的米少了。这个秘密只有康家知道,帮助了别人,也让他们觉得有尊严。
康道平,康百万世家第十五代传人,人称袁谭。他喜欢读诗和练武术。他曾经建造堡垒,组织团体训练,保护家族企业。为勉励自己,教育后人,将大殿命名为“刘玉堂”,并题写“刘玉”二字及相关碑文,悬挂于大殿之上。从此,“剩”成了康家重要的家训。
保持原来的牌匾:
翻译
留法务农的道士王伯达在《刘四铭》中说:“留有余地,不要用你所有的本领去回报造物主;留有未用完工资归还法院的余地;留有余地,不要拿走全部财产,以还之于民;留有余地,不要独享福报,留给后人。”也许上帝反对贪婪,反对做事过分;因为太多了,没有什么不留下遗憾的。高敬义曾说:“只要给人一个台阶,自然就有回旋的余地。只要你放松了工作,自然就会有乐趣。”推而广之,一切都是这样。袁谭老人将“刘玉”二字镌刻在匾上,挂在堂上,大概是想用当年务农的道士所写的“刘四铭”来警示后人吧!我是按照老人的想法写的这些话,用夏风先生教给儿子的话来总结:“你们晚辈知道致富的道理吗?”那就是凡事留有余地,不能什么都做。“当时同治十年正月初一,愚侄牛宣尊题。
康英魁“烧钞”的故事,体现了在牌匾上留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还之于民”的思想。
康家长辈不仅自己做好事,还注重教导后人行善积德,造福邻里。
咸丰初年,巩县大旱三年,百姓水深火热。康家慷慨开仓放粮,帮助了500个家乡邻居...下面高大的双碑楼,是所有家乡邻居为康英魁、康道顺立的碑。
此外,“陶萍蜀安”匾额记载了中牟、开封两次黄河决堤,康百万家捐巨款修河堤的义举;
“万金吉诺”牌匾是道光八年(1828)康百万家捐资建校的明证。
他们修河堤,建学校,烧契约,帮助百姓,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康氏家族在乾隆年间进入鼎盛时期,逐渐成为中原富豪。
从表面上看,康家起初以务农为生,兼营店铺。第六代传人康少靖开始利用黄河、洛河的便利,把河南的粮棉油卖到山东,也把山东的盐、海鲜卖到河南发财。此后,他们通过海运贸易从事盐业、木材、粮食、棉花、丝绸、钱庄和药材等业务。
为什么康家能如此成功?
有人说,康家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康家子子孙中,医生、教师、画家、诗人不计其数,历代官员也不少。”这给他们带来了便利和更多的机会。也有说“因康氏主张一夫一妻制,故多代单传。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关于继承人的争议。”其实这两个“猜想”只是矛盾的。按照这种“唯物主义”的观点,人口少似乎更难发展。而“做官”恰恰是康家训最不重视的。
由于“唯物主义”的影响,我们往往只看到问题的表面,只看到物质层面。我看到一本实践论的书上说:其实精神和物质是一体的。如果按照这个结论倒推,康百万的成功无疑是因为他对天的尊崇和对神的信仰,是他德行善举的积累,是他在精神修养上的财富。在物质方面,上帝自然给了他一份丰厚的礼物!
不仅是豫商(康百万庄园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康百万属于豫商),在古代,所有的商人都崇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理论。
善商仁人之间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泪酸血咸,悔手辣口甜,只道人间无苦;它是金色和银白色的,但我嫉妒和黑暗。我怎么知道头上有一片蓝天?"
据我所知,晋商《商贾遗事》第一句就说:“以义托商,不瞒老,不欺幼,总是有意。”
可见古代商人的思想和行为与现在不同,我只是“惊鸿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