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化的五个教案及思考。
1.幼儿园小班公开课的教案与反思
活动目标:1。学习儿歌《洗手》,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
2.了解不洗手的危害,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3.愿意大胆尝试,与同行分享经验。
4.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能力。
5.探索和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和特点。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洗手》;
(2)一条脏毛巾。
活动流程:
首先,帮助脏的小毛巾
1.展示脏毛巾,老师给哭闹配音。
毛巾怎么了?
孩子们可以自由猜测。
2.孩子们洗手前在我身上蹭来蹭去,把我弄脏了。
提问:
(1)毛巾为什么在哭?
(2)如何让小毛巾不哭?
(3)洗不干净手会怎么样?(让孩子知道不洗手或洗手不干净的危害,养成勤洗手的习惯)
二、正确的洗手方法
1.讨论洗手的方法。
怎么把小手洗干净?
2.用教学挂图朗读儿歌《洗手》,让孩子欣赏。
3.孩子们一边学童谣,一边练习洗手。
3.我应该什么时候洗手
1.我应该什么时候洗手?饭前、便后以及手脏的时候都要洗手。
2.我怎么知道我的手是不是干净的?(看、闻、摸等感官方式)
活动反映:
活动把培养孩子勤洗手的好习惯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开始把脏毛巾的话题讨论到活动主题中,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洗手,鼓励他们自己介绍洗手的方法,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采用通俗易懂的儿歌,具象的形象示范,激情的语言,以及徒手操的准备,之前进行了个别的纠正和辅导,使得实际练习有条不紊的进行。让孩子真正去观察和感知如何洗手的真实过程,所有的孩子都学会了正确的洗手方法。
2.幼儿园小班公开课的教案与反思
移动目标1。了解三角形及其基本特征。
2.能找到生活中的三角形物体。
3.能简单区分不同的形状。
4.让孩子感受到快乐和乐趣,不知不觉就应该学到知识了。
5.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认知。
教学难点:我能简单区分不同的形状。
要准备的活动
1.有几个图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卡,一个用于小三角形;
2.画一个小三角轮廓的画,一只手,一盒油画棒;
3.一块有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录音机和磁带的场地。
活动过程
1.引入故事,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
在数学的王国里,有很多图形宝宝。看看他们是谁。
老师依次展示图形宝宝:方形(正方形)和圆形(圆形)。他们交了一个新朋友。过来看看,它长什么样?让孩子自由发言,通过观察表达自己的想法。
2.基础部分,要求幼儿自己操作并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1)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大三角形,通过点数引导幼儿说出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读儿歌:“三角形,三边,三边走;三角形,三个角,三个角上一站。"
(2)画一幅画。老师给每个孩子一个三角形的轮廓,让他们自己选择颜色来画三角形,巩固他们对三角形基本特征的认识。
3.结尾部分,游戏:图形宝宝找家。
老师事先在地上画了一个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图形卡,排好队,并随着音乐把手中的图形卡一张一张地放到相应的“家”里。
四。扩展。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用一张正方形的彩纸,对折,做出许多大小不一的三角形。然后把三角形剪开,拼出来,看他们能拼出什么图形。
教学反思
上完这堂课,我的感受是:
1.课堂上要充分调动班里孩子的积极性。在课程介绍中,可能是自己的引导不够全面、细致、生动,所以孩子普遍表现得比较平静,注意力容易分散。回答问题时只有几个孩子配合。如果我能以一种新的方式设计开口图形婴儿的外观,孩子就能跟上我的想法。
2.没有及时的鼓励。我想到开幕式上孩子们的热情不高,我又开始焦虑了,所以当孩子们回答我的问题时,我明显表现出紧张,甚至忘了鼓励他们。本来我的课程涉及鼓励,但是一紧张就忘了这个环节。
3.各环节线索清晰,但课程内容连贯性不强,缺乏相关词语衔接。
4.我的口语:“然后”在课堂上多次出现,以后一定要注意。
3.幼儿园小班公开课的教案与反思
活动目标1。愿意跟着老师,尝试用小勺吃饭。
2.体验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孩子掌握正确的吃法。
难点:让孩子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小动物。
要准备的活动
1.几个小勺子和动物头。
2.每个孩子都有一个饭碗。
活动过程
流程1:故事导入
1.老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能干的乐乐》。
2.老师问:故事讲了什么信息?
小朋友讨论后回答。要求孩子明白,故事讲的是一个有能力的孩子。
流程二:对比。
1.老师让孩子们谈论他们是否能自己吃饭。他们自己吃饭的时候有什么小动作吗?
孩子可以自由回答。(大部分孩子回答可以自己吃。)
2.老师给每个孩子一个勺子和一个碗,要求他们展示他们是如何吃的。
当孩子分别表演“吃”和“吃”时,老师提醒孩子自己用勺子吃。吃饭的时候,他们不说话,也不东张西望。
3.老师让孩子们分组表演自己吃饭,看谁做的,谁是班上的“乐乐”。
4.活动完成后,选择班级中的“乐乐”,并能够选择多个。
流程三:喂宝宝吃东西。
1.老师提问:小动物会自己吃东西吗?引导宝宝学会自己做吃饭的动作。
2.操作活动:给小动物喂食。
还有很多小动物还不会自己吃饭,但是肚子好饿哦。我们应该怎么做(引导孩子告诉他们喂小动物)?
2.请个别儿童尝试学习喂食的动作。
3.老师鼓励孩子们用小勺子喂小动物。
流程4:经验总结
1.老师希望孩子们分组交流自己吃饭的经验。
2.老师总结这个活动,表扬和鼓励孩子。
教学反思
这个活动适合在幼儿园吃。在进行自主进食时,老师要引导并告诉孩子如何正确进食。并教育孩子珍惜食物,让孩子知道食物的来之不易。
4.幼儿园小班公开课的教案与反思
活动目标:1。用小肌肉动作做细微的事情。
2.识别不同材料的不同功能。
3.在游戏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4.我可以用语言描述我的自我发现。
活动准备:
1.标注糖、盐、洗衣粉、面粉、奶粉、面碱、洗洁精、味精、醋、水等。
2.小盘子、碗、勺子、吸管等。
3.记录表格(每组一份)。
活动流程:
首先,识别投机
互动问题:
①材料有多少种?你认识他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②他们能做什么?
第二,选择清水和气泡水进行对比论证。
互动问题:
(1)老师用吸管蘸清水吹,让孩子观察发生了什么;如果用洗洁精或者洗衣粉把水吹在另一根吸管上会怎么样?
②为什么有的水能吹出气泡,有的不能?
你明白里面有什么吗?一起试试。
三。练习并做好记录(记录表见附件1)。
互动问题:
什么样的材料可以用来吹泡泡?试试看。你会吹泡泡吗?
②还有哪些材料可以用?试试看!
要求:每添加一个素材,都要看清它的logo。测试后,你能吹出泡泡并在你自己的表格中画一个勾号或叉号吗?
3注意不要代替孩子做,可以用鼓励的语气,比如:你的眼神很准;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再次仔细观察,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四、游戏“吹泡泡大赛”
孩子们拿着自调的泡泡水,进行吹泡泡比赛。
五、撰写实验报告
请爸爸妈妈帮忙完成实验报告。
活动反映:
5.幼儿园小班化教案与反思。
活动目标:1。认识红、黄、蓝,根据色标搭配相应的瓶子。
2.感知两种颜色混合变成新颜色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有一个透明的瓶子,里面装了小半瓶水,瓶盖内侧分别涂有红、黄、蓝三种颜料。
2.红、黄、蓝三色标记分别固定在塑料筐上。
活动流程:
首先,导入游戏
1,老师:今天老师带了东西。让我们数到一,二,三,请出来!
哇,这是什么?让我们看看,瓶子里是什么?这水有颜色吗?
老师总结:水是无色透明的,不是白色的。
2、乐观,水宝宝透明。水宝宝想和我们一起玩游戏。让我们来读读“水宝宝,水宝宝,水宝宝,水宝宝,改变!”(老师摇动瓶子让水接触瓶盖里的颜料)
老师:哇,水宝宝怎么样?会变色!好玩吗?你想玩吗?
二,探索,激发兴趣
老师:老师准备了很多瓶子。听着,每个婴儿拿一个瓶子。让我们像老师一样摇着瓶子说:“水宝宝,水宝宝,换。”
1,请自己拿一瓶,用力摇晃,使其变色。(老师鼓励孩子们用点力,多加点油。)
老师:“你变了吗?它变了什么颜色?”
2.颜色对应
老师:水宝宝要休息了。请给它找个家(对应框架)。
第三,阅读秘密
老师:我们的瓶子怎么会变色?
请一个小朋友上来试着摇一摇没有色素的瓶子,然后再换一个有色素的瓶子。测试者:为什么这个不能变,那个可以?真奇怪!
老师总结:哈哈,其实老师在瓶盖里放了一个秘密。这个盖子里是什么?盖子里有颜料,水宝宝就能变色。
第四,交换瓶盖感知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的变化。
1.老师手里拿着一瓶彩色的水。现在想邀请另一种颜色和它做朋友。如果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怎么样?你想知道吗?让我们仔细看看。
2、幼儿互换瓶盖,尝试将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观察颜色变化。
(1)引导孩子观察瓶子的颜色,然后拿不同颜色的盖子盖上。
(2)宝宝换好瓶盖后,摇晃奶瓶。
(3)老师:瓶子里的水变了吗?它变成了什么颜色?哇,颜色真有趣。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会变成另一种新的颜色!
5.详细讲解两种颜色混合后产生的新颜色,帮助孩子加强巩固。
活动反映:
一次活动后,感觉小朋友对这个活动很感兴趣。教师激励孩子,让他们积极参与活动。这很开心,每个环节都初步达到了预设的目标。但也有不足之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太难了,需要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