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花钱你妈妈不高兴?
我母亲是个成年人。50后,他们那个年代大学生不多。他们有体面的工作和体面的收入,但他们对所有涉及花钱的行为嗤之以鼻。
厨房台面开裂,菜板放不稳。我想改变它。我妈说,换了也是浪费钱。贴上透明胶,继续使用。
洗澡用的热水器坏了。天气忽冷忽热。我想买一个新的。我妈说,再买一个太浪费钱了。洗澡的时候带一壶开水来交换,凑合着用。
我趁着各种大优惠券把一件期待了半年的衣服拿了下来,在心里夸自己如何克制欲望,勤俭持家。我妈冷冷的说,乱花钱。那几十块钱不是很难穿吗?
2
我承认节俭是一种美德。但是当过度的节俭牺牲了基本的生活质量,那就是对家人和自己的犯罪。
平心而论,和同龄人相比,我绝对不是一个挥金如土的人,我买的所有物品都是出于必需品。但是只要我花钱,我妈就会觉得不舒服。我们关于消费的谈话总是以争论告终。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他们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生存下来发展出来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从苦日子过来的人都知道钱来之不易,所以努力攒钱无可厚非。
于是我恳切地安慰她。现在你赚了很多,我也赚了很多。我们真的不缺这个钱来提高生活质量。但我还是说服不了她。
我实在想不通我妈的脑回路是怎么构造的。为什么我不能接受这么明显的事实?
直到有一天,她偶尔给我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三
小时候妈妈带我去北京玩,住在北京的招待所。招待所的政策是下午两点前退房算一天,两点后多算一天。
那天早上,我妈妈带我去参观天安门广场。参观结束后,我回到招待所办理退房手续,然后去了火车站。回来的路上,我累了,不肯走,只好让我妈抱我,耽误了时间。当我回到宿舍的时候,已经是2点过5分了。我妈求收银员只算一天。服务员冷着脸,坚持多算一天的钱。我妈觉得又气又委屈。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觉得这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按照规定,就是这样。没有问题。
但这就是症结所在。这是每个人的规则吗?不是这样的。我妈说,旅社里有两种人。一种人拿着公司报销的钱来住招待所,亲戚朋友靠他的账过日子,可以回去报销。另一种人,认识服务员,或者服务员的老板,差几分钟就打个招呼就可以通融,服务员根本不用这么大惊小怪。
后来怎么样了?
作为一个固执而骄傲的年轻女人,她为额外的一天付出了代价。虽然她有多待一天的权利,但她毅然和我一起离开了旅社,宁愿坐在地铁2号线上一圈又一圈地等火车,也不愿在旅社多待一秒钟。
同时,在2号线上,她也立下了一个志向。
我以后不打算做百万富翁,往服务员脸上扔钱,骂她狗瞧不起别人。
但是:以后要么成为有权力的人,可以用公款报销;或者你可以成为一个能拉关系的人,认识很多人,这样你在打招呼的时候就可以灵活一点。
我相信,这绝不是这种事情第一次发生在她身上,也不是最后一次。那时候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
看到了吧,一个刚踏上工作岗位,接触社会时间不长的新鲜人的价值观就是这样塑造的。
四
对他们来说,钱是用来购买生活必需品的。更多的需求,在那个买电视买自行车都要审批的年代,有钱都买不到。这样一来,钱就等于生活必需品。没有钱,有很深的不安全感。当它固化在他们的行为中,就变成了一切,节俭是最好的。而且他们觉得在他们那个年代,钱买不到太多东西,所以得到任何东西的第一选择都不是用钱买,而是用权力和关系来代替。
所以,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的,不是金钱。在他们的价值观中,权力和关系是第一位的。同样的事情,不花钱,用权力和关系就能得到,带来的快乐远远高于金钱能买到的快乐。
所以,我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会羡慕朋友的官员儿子让父母免费去一个旅游景点,但是当我们提出带他们去玩的时候,他们问多少钱,多少钱都不愿意去。为什么为了一件几十块钱就能搞定的小事,他们要打好几个电话问一个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五
我亲爱的妈妈在几年后实现了她的抱负——她熟悉了北京的招待所所长兼服务员。但是这家旅社因为经营不善即将倒闭,市场上同价位的连锁酒店可以享受到更高品质的服务。
我承认我们的世界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关系来维持的,但幸运的是,在我们的生活中,钱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所以,亲爱的妈妈,孩子不能有权力,只能多赚钱。然后为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该花钱的时候就花,然后对你深藏不露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