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慈琪老师:写作的思考
写书传授的技巧还没有上升到思考的层面。我在读一门写作课的时候,内心的声音说:嗯嗯,你都好,我不行。这是因为:写“写作教程”的人可能不会写,更不用说教别人如何写作。
?本文是我对梅慈琪女士演讲的思考。这两个小时的演讲,确实纠正了我的很多误解,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漏洞。这篇文章有四千多字。如果你觉得我啰嗦,可以倒着读!
——————————————————————————————————————————————————————————————————————————————————————————————————————————————————————————————————————————————————————————————————————————————————
?我们写作的时候,最基本的就是要保证“规范”二字。首先,在用词方面,即使在当代大学生中,仍然有人分不清“的的的”的用法。在句法上,错误体现在句子结构上,比如:传的是什么,造的是什么。在规则上,很多人分不清“抄袭”和“引用”的区别。很多大学生在做论文报告时引用其他老师教授的内容,却不知道如何标注。
?所以文章是否规范,是讨论中小学语文句子修改的一些问题。它的本质是知识,文章能不能美,是踩了“标准化”这一步之后的第二步。
?首先需要区分文学写作和推理写作,两者各有特点和前提。众所周知,文学写作比推理写作更注重美感。但是,无论是文学写作还是推理写作,我们都需要把文章写得更漂亮,这是事实。这里的美不是指押韵、修辞等使文章看起来更有艺术性的操作,而是审美意义上的美。
?审美可以定义为一种活动,但“美”却无法定义。我们只能说,“美”作为审美活动的对象,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识。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部电影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喜欢,有人讨厌。如何让文章更美?这个问题的本质是爱好:作者的爱好和读者的爱好。
?市面上的教材和写作教程大多只能教人“是什么”。他们只是给出了一个框架和套路,是治标不治本。
?写作训练首先应该是思维训练。
?在讨论思维之前,有必要了解为什么写作这么难。
?写作的思维过程,其实就是把我们头脑中的“知识”以人类语言的方式传递给他人的过程。它不是一个线性逻辑:我们的知识→写作→他人的知识。而是一个“W”形,如下图。
?首先。从知识到人类语言的过程并不容易。这里的“知识”并不局限于所谓书本、课本上的知识,它是一个真实的世界降维。人脑中的知识有三种形式: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逻辑)和元认知知识。其中,陈述性知识也有三种形式:命题、命题网络和图式(非语言)。图表来源于神经网络的功能,是“图片”而不是抽象的语言。我们很难用语言来呈现画面,这个编码过程很难。我们之所以不能将知识还原为人类语言,是因为我们没有清晰的想法,我们的大脑中根本没有相应的知识,更不用说还原了它。
?其次,从普通人类语言变成“别人的知识”并不容易。人与人之间的体验是不一样的,越容易看出人心里在想什么。例如,我们仍然可以自动排序并理解无序的汉字段落的含义。民族之间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加厚了一般人类语言和“其他人的知识”之间的墙。
?回头看看刚才的“W”图。按照正常的逻辑顺序,应该是:我的知识→人类语言→文字→个人语言→他人的知识。有三个重要环节,也对应着三种思维。
?首先,从“个人语言”到“他人知识”,也就是从写好的文章到读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读者的思维。所谓读者思维,就是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作者要思考的是:他为什么要看我写的东西?
?大多数人不愿意学习新知识,我们更愿意待在舒适区,这是人之常情。其实读书的目的是获取新知识。作为传递者,我们作者的最终目的当然是让读者产生新的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这里的“有意义的学习”不一定是让读者学到什么实用的东西,像课本一样,而是让读者获得一种审美上的愉悦,它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美感和情绪的波动,功利性可以包括学习的知识,等等。
?怎样才能让读者读我的书?教授提出了一个“挖坑种树论”,即作者为读者创造新的需求。作者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把自己放在读者的位置上”其实是一种错觉。找到“界面”是作者的目的。有了这个界面,读者就会愿意接受作者的知识输出。
?认知有步骤。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有一个台阶,我们需要经过这个台阶才能获得新知识。当过去的一套规律解决不了当前的新逻辑时,坑就出现了,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决定了新知与旧知之间也有坑。作者的目的就是找到这个坑,种树。没有坑,就要给读者挖个“树坑”,种棵树。它不同于“他们喜欢什么我就写什么”,前者是主动创作,后者是被动迎合。
?写作介于人类语言环节和个体语言环节之间。在这条路径上,要求作者掌握结构思维。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有意义。
?知识的本质是:复杂自然世界中的降维(从图解到命题构造)。复杂的自然界有两个特点。通常听一个人的叙述,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然后,一个是那个。前者讨论的是时间维度,后者讨论的是空间维度。结构化实际上是对复杂世界的工程化重建,自然世界中的复杂性是无法带入文本的,所以这样的文章写出来是无法阅读的。
?那么如何才能让文章有条理呢?
?首先,一个结构化的段落有两个特点:第一,每个小节必须是不可重复的,区别要明确(互斥),第二。所有子部分之和为全部(含)。要写好一篇有结构的文章,需要处理好三对关系:计划性和变化性的关系,加减法的关系,风格和套路的关系。
?策划和改变的关系,其实就是写提纲和文章的关系。写作提纲不是文章的画图,是动态调整的。随着故事的发展,头脑中的知识储备越来越丰富,我们的写作大纲会随时调整,但其总体方向不会改变。一般来说,一篇文章写完,写作提纲也就写完了。
?处理好加减法的关系,需要我们正确对待徒劳:只有我收集到足够多的备考资料,才能补一篇论文。写作不是没用,所有的知识储备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
?在风格和套路的问题上,我们需要区分什么是风格,什么是套路。所谓套路就是“你要这样”,它只知道是什么;而且风格是“为什么要这样”,他也知道为什么。大部分写作教程教的是套路而不是风格,但我们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一套公式可能适合写作,但肯定没有触及写作的根本。风格控制套路,所以我们写文章的时候问自己:是套路还是风格?
?从“我的知识”到“人类的语言”,这条路径要求我们掌握创新思维。所谓创新思维就是:要么不说,要么与众不同。
?这个人走出这个洞穴会觉得自由还是可怕?当这个人回到山洞里跟别人说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美好的时候,别人会听吗?
?所以创新也很难,很难摆脱刻板印象,因为创新本身就是反人类的。刻板印象是有效的,人们依靠固定的体系来认识世界,可以减少很多时间浪费,所以人们不愿意摆脱刻板印象。而且思维的局限性和固定观点的广泛性也决定了人很难摆脱固定观点。
?那么如何创新,产生新的想法呢?
?文科相比理科,其实在思维上更有创新性。关键在于文科的思维是横向的,所有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基础上的。从经纬度知识中找到一条新路,是产生创新的可能路径之一。
?思考已经总结出来了,剩下要做的就是积累旧知识。
————————分割线
论演讲的学生提问环节
1.论文写作中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不仅仅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有无现实关怀。如果我的论文特别有创新性,没人讨论,说明他没有真正的关注,因为创新是从对前人的批判中产生的。如果大家都讨论过,那我们就没必要写论文了。
?论文的问题意识还在于是否公开。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是一个完全开放的问题,它有无数的答案。如果从这个入手,那就叫没问题意识。我们的问题不可能完全开放。要找到一个学术最优解,固定答案也是可以接受的。
2.关于批判性思维
?批评不等于批判。批评是看到新的可能性,知道为什么,而不仅仅是它是什么。
?而且,批判性思维更多的是批判自己,而不是批判别人。后者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键盘侠和杠杆精。
3.关于写作的时机
?我们不能从头开始写,但也不能等到完全准备好了,因为知识储备不可能完全准备好。
?所以人文学院教授的手机更多的是为了记录灵感和知识。能写文章的人总是在写。
4.人文社科不像理工科那样100%重复?
?老师反对把人文社科和理工科分开,两者的区别不应该成为关注的焦点。无论是人文社科还是理工科,他们的共同目的都是创造新知识。
5.关于编曲作曲。
?灵感是基于经验和重复。
6.关于理性和感性。
?人类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语言本身,导致:表达非常困难。人类的语言不能完全表达这个世界,但我们要努力去表达。“也许我们的语言表达很困难,但我们可以选择积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