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是怎么来的?有哪些说法和习俗?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由来已久,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就一直在兴起。在古代,“蜡”意味着牺牲。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有共同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的习惯,并将这种综合祭祀称为“合祀”。这种祭祀表达了古代人一种淳朴善良的心理活动,意思是:你要感谢神灵一年四季都有丰足的粮食和农业!于是我选择了腊月初八煮一锅“腊八粥”祭奠神灵,庆祝丰收,祝愿来年有更大的收获。这就形成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在腊八节的传承过程中,还有一个传说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吃了牧羊姑娘用苹果糯米团子煮的粥,在一棵菩提树下成佛。后世信佛的人会在腊月初八念经吃粥,给腊八节增添了宗教色彩。无论如何,人们吃腊八粥来庆祝丰收。
“腊八粥”确实能体现农业的丰收,因为它是一种用各种米(糯米、黄米、白米、高粱米等)混合而成的粥。),各种豆类(黄豆,豆角,豇豆等。)、各种干果(大枣、栗子、杏仁、花生、核桃、龙眼肉等。),豆腐和肉。关中地区和附近一些地区的人们非常重视“腊八节”。但是,县、乡、村之间各有侧重。富平县的农民喜欢在这一天酿酒,称为“拉窖”;长安县的古老习俗是在这一天将肉糜浇煮在花木上,称为“永不停歇”;在赣县、礼泉地区,重要的是腊八节给老人送粥,女儿家要请新女婿吃粥;凤翔地区是用黄米和八种豆,加上油和盐做一个腊八焖饭;在铜川地区的农村,这一天还流传着少男少女剃头理发的习俗。所有这些东西都有不同的味道。
腊月初八,中国人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据说腊八粥来自印度。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今尼泊尔)数独国王的儿子。他看到众生身心俱苦,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放弃皇位出家。苦行六年,腊月初八菩提树下成佛。这六年苦行,一天只吃一麻一米。后人没有忘记他的苦难,每年腊月初八吃粥留念。“腊八”成了“成佛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前,全国各地的佛寺都举行佛浴会,诵经,并模仿释迦牟尼出家前一位牧民供奉乳糜的传说,煮香谷果粥供奉佛祖,称为“腊八粥”。腊八粥被赠送给弟子和善良的男女,以后成为民间的习俗。据说有些寺院,在腊月初八之前,僧侣们会沿街捧着施舍的碗,把收集来的大米、栗子、枣、坚果等材料煮成腊八粥,分发给穷人。传说吃了可以得到佛的加持,所以穷人称之为“佛粥”南宋陆游的诗说:“今日佛粥多互利,对面是江村存新。”据说杭州名寺天宁寺有一座存放剩饭的“米栈楼”。平时寺里的和尚每天把剩菜晒干,积攒一年的余粮,在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给信众吃。它被称为“福寿粥”和“福德粥”,这意味着他们吃了它们后可以增加他们的幸福和长寿。可见当时的僧人对美食之德的珍视。
腊八粥在古代是用赤小豆和糯米煮成的,后来用料逐渐增多。南宋人精心编写《武林旧事》说:“用核桃、松子、奶菇、柿子菇、柿子栗子煮粥,叫腊八粥。”至今,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的人们仍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这在广东是不多见的。用料不同,常用糯米、红豆、大枣、栗子、花生、银杏、莲子、百合等熬制甜粥。还有桂圆、龙眼肉、蜜饯都是熟的。冬天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好吃又营养,真的能增加幸福感,延年益寿。(中国春运网)
各地腊八粥的饮食习俗
腊月初八,民间称为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日,从此“年味”日益浓郁。吃腊八粥的习俗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有着不同的起源。
据传说,在古印度的北部,也就是今天的尼泊尔南部,有一位净饭王在卡皮尔罗威国。他有一个儿子叫乔达摩·悉达多。年轻的时候,他感受过生老病死的种种痛苦。他发现社会生活是徒劳的,对婆罗门教的神权统治极为不满。于是,29岁的他抛弃了皇室的奢华生活,出家为僧。根据历史记载,这一天是中国农历十二月初八。因为他是释迦牟尼,后来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牟尼的圣人。佛教传入中国后,各地纷纷兴建寺院,煮粥拜佛的活动开始流行,尤其是腊月初八,释迦牟尼祭祀修佛时,各寺院都举行诵经,并模仿佛教成佛前供奉一种“乳糜”的传说节目,煮粥拜佛。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宋代吴写《孟良禄》六年:“初八,庙号腊八。大沙寺等地有五味粥,称为‘腊八粥’。”这时候腊八粥已经成为了一种民俗,不过当时皇帝也是用它来笼络所有大臣的。元代人孙国写了一个拜访燕都的故事:“十二月八日,送关白粥,粥里混有米饭和水果。货多者胜,这个故事沿袭了宋朝的故事。”《永乐大典》记载“是月初八,禅家称之为腊八节,煮坏粥给佛吃。”清朝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腊八,在宫内的万福阁等地,用锅煮腊八粥并请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发给宫中大臣品尝,以备节日食用。《光绪顺天府志》云:“腊月初八,永和官煮粥,定制之,遣大臣监之,盖饭之。”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用赤小豆熬制的,经过演变和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南宋学者精心撰写的《武林旧事》中说:“用核桃、松子、牛奶、柿子、栗子煮粥,称为腊八粥。”阿清人夫差·敦冲在《燕京岁时年谱》中说:“腊八粥是用黄米、白米、糯米、小米、菱角、去皮枣泥等熬制而成。,并染以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白糖、红糖、杂葡萄外用”。
天津人煮腊八粥,和北京的差不多,有莲子、百合、珍珠米、意大利糯米、大麦仁、粘糯米、粘黄米、豆子、绿豆、龙眼肉、桂圆肉、银杏、红枣、糖水桂花等。,都是色香味俱佳的。近几年又加入了黑米。该腊八粥可用于食疗,具有健脾开胃、益气安神、清心养血的功效。
山西的腊八粥,又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配以豇豆、小豆、绿豆、大枣、粘黄米、大米、糯米。在晋东南,用水煮粥也是饮食习俗之一,这种粥叫香米,就是腊月初五的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糯米、柿子。
在陕北高原的腊八这一天,除了各种米和豆类外,还用各种干果、豆腐和肉煮粥。一般早上做,甜的咸的,看人的口味。如果是中午吃,粥里要煮点面条,一家人可以聚在一起吃饭。吃完后还要在门上、灶上、门外的树上放粥,辟邪避灾,迎接来年农业丰收。民间传说,腊八这一天禁止吃菜,说是吃了莱作物后地里杂草多。陕南腊八族要吃混粥,分“五味”和“八味”。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银杏、豆类等煮成。后者用以上五种原料增加肉丁、豆腐、萝卜,还加了调味料。在腊八节,人们不仅要吃腊八粥,还要用粥祭拜祖先和粮仓。
甘肃人传统上用五谷杂粮和蔬菜熬制腊八粥,煮好后不仅供家人食用,还分发给邻居,用来喂养牲畜。在兰州、白银市区,腊八粥是用大米、豆子、红枣、银杏、莲子、葡萄干、杏干、冬瓜干、核桃、绿豆丝、糖、肉丁熬制而成。烹饪后,首先用来祭祀门神、灶神、土地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送给邻居,给最后一家享用。甘肃武威讲究“苏腊八”,吃的是大米粗米、扁豆米或粗米,煮熟后配炒籽、麻花吃。民间称之为“豆粥泡”。
宁夏人通常用扁豆、黄豆、赤小豆、蚕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作腊八饭,用小麦粉或荞麦粉加入切成菱形柳叶的“麦穗”,或做成小圆蛋的“麻雀头”,再加入葱花油烹调。这一天,全家只吃腊八饭,不吃蔬菜。
青海西宁人多为汉族,但腊八不吃粥,吃麦仁饭。将刚磨好的麦粒与牛羊肉一起煮,加入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过一夜的文火,肉和小麦融合成乳白色的形状。早上开锅,香味扑鼻。
在山东省的“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有两种。一种是由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制成。,还有一些“粥果”加在碗里,主要是水果雕刻成各种形状做点缀。这种粥是专门给孔子的师傅和十二宫的师傅吃的。另一种是用米饭、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是给孔府里的仆人喝的。
河南人吃腊八饭,用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等八种原料熬制而成。煮的时候加点红糖和核桃仁,让粥变得又浓又香,寓意来年丰收。
在江苏吃腊八粥分甜的和咸的,烹饪方法是一样的。只是咸粥配的是菜和油。苏州人煮腊八粥要加镞、荸荠、核桃、松子、芡实、红枣、栗子、木耳、蔬菜、金针菇等。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曰:“腊月初八粥,自梵天传来,七宝美妙交融,五味杂陈。”
浙江人通常用核桃仁、松子、芡实、莲子、红枣、龙眼肉、荔枝肉等熬制腊八粥。,香甜可口,祈求长命百岁。据说这种煮粥的方法是南京传下来的,里面包含了一些传说。
四川人多。腊八粥的做法多种多样,有甜的、咸的、辣的,农村人吃的比较咸,主要是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陌生人来这里品尝,虽然入乡随俗,但是很难习惯。现在城市里有很多人吃甜粥,可以称之为别有风味。腊八和粥关系密切,在腊八喝粥,也算是一种花式,一种水平。
中国人那么爱吃腊八粥,除了吃法习俗,还有一些科学上的原因。清代营养学家曹燕珊所著《粥谱》对腊八粥的健身和营养作用有详细清晰的记载,腊八粥具有和胃健脾、养心清肺、益肾益肝、止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是一种很好的食疗佳品。这些都被现代医学证实了。对于老年人来说,腊八粥也是一种不错的食物,但是也要注意不要喝太多。其实不光是腊八,老人的粥也是。粥的品种相当多,可以因人而异,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酌情食用。(福建热线)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省乾县的民间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之前,也就是腊月初八左右,乾县家家户户都会晒豆腐,民间称之为“腊八豆腐”。
翡翠碧玉腊八蒜
腌制腊八蒜是中国北方的习俗,尤其是北方。顾名思义,大蒜是在腊月初八酿造的。其实材料很简单,就是醋和蒜瓣。方法也极其简单。把剥好的蒜瓣放在可以密封的容器里,比如罐子或者瓶子,然后倒入醋,封好口,放在冷的地方。慢慢的,醋泡过的大蒜会变绿,最后会全身变绿,像翡翠碧玉一样。
煮“五豆”
有些地方腊八粥不叫“腊八粥”,而叫“五豆”。有些是腊八节做的,有些是腊月初五做的。有些“雀头”也是用面粉和大米、豆类(五种豆)一起煮的。据说腊八人吃“麻雀头”,麻雀头疼,来年不会危害庄稼。这种煮出来的“五豆”,不仅是为了吃,也是为了给亲戚邻居吃。每天吃的时候加热一起吃,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象征一年多。
腊八面
在中国北方一些很少或不产大米的地方,人们吃腊八面而不是腊八粥。第二天,腊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会吃腊八面。
腊月最重要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时期开始,腊八节就被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好运。据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也是在十二月初八实现开悟的,所以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教开悟节”。
腊八有在这一天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又叫“七宝五味粥”。中国有1000多年喝腊八粥的历史。它最早始于宋代。腊八这一天,无论是朝廷、政府、寺庙,还是黎民百姓家,都会煮腊八粥。到了清代,喝腊八粥的习俗更加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和王子都要给文武大臣和侍从吃腊八粥,并把米饭和水果分发给寺院,供僧侣们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祖;同时,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饭,给亲戚朋友送礼。
中国的腊八粥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最为精致,白米中夹杂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子、桂圆、榛子、葡萄、银杏、菱角、苔藓、玫瑰、红豆、花生等。,总计不少于二十种。腊月初七的晚上,人们开始忙碌起来,淘米、泡果、削皮、去核、小心采摘,然后半夜开始煮,再用小火炖,直到第二天早上,腊八粥煮好了。
更精致的人要先把水果雕刻成人形、动物、图案,然后放在锅里煮。比较有特色的是在腊八粥里放“水果狮子”。水果狮子是由几种水果做成的狮子,以去皮晒干的脆枣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为狮头,桃仁为狮足,甜杏仁为狮尾。然后用糖把它们粘在一起,放进粥碗里,就像小狮子一样。如果碗大一点,可以放两只狮子或者四只小狮子。更精致的,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饼等各种颜色的食物,揉成八仙、寿星、罗汉等塑像。这种装饰性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大寺庙的祭坛上才能看到。
腊八粥煮好后,要先祭神,祭祖。之后要给亲戚朋友,中午之前一定要发出去。最后是全家人一起吃。吃剩的腊八粥,吃了几天就保存下来,是个好兆头,说明年年有余。如果把粥给穷人吃,对自己更好。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如果院子里有花有果树,也要在树枝上抹点腊八粥。相信来年会结出更多的果实。
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拜神,还有人悼念亡国,寄托哀思。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中国的腊八节。在中国的农村,许多农民仍然保留着在这一天喝腊八粥的习俗。(腊月也叫腊月:由于当时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农民不能外出种田,只能在家煮腊肉、香肠等食物)。
原来“腊八粥”不是普通的粥,背后有故事...
从前,有这样一个家庭,一对老夫妻和一对小夫妻过着幸福的生活。老两口很爱小两口,不让他们干任何活,因为怕他们累。所以,小两口整天张着嘴,衣服绷着,什么也干不了。
后来,老两口去世了。因为小两口不能工作,吃光了家里所有的食物,最后把房子卖了,只剩下半个烂茅屋。冬天来了,小两口又冻又饿,躲在小屋里瑟瑟发抖。腊月初八,他们饿极了,从茅屋的角落里扫出一点杂粮,煮了一点粥充饥。当他们煮好粥准备吃的时候,突然一阵大风刮倒了小屋,小两口被压死了。
人们知道这一点,为了提醒孩子们这个教训,在腊月初八,他们用各种杂粮煮一锅粥,边吃边讲故事。
参考资料:
www.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