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过年习俗,速度!!!!!!!!!!!!!!!!!!!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如何庆祝这个节日,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风俗习惯,很多流传至今。
1.除尘
“腊月二十四,灰尘扫屋”,据《吕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习俗。按民间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春节扫尘有“除陈不新”之意,其本意是扫除一切晦气和厄运。这个习俗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祷。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电器,拆洗被褥窗帘,扫六码,掸蜘蛛网,疏通明渠涵洞。到处洋溢着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春节的欢乐气氛。
2.贴春联
春联又叫门联、春贴、对联、对联、桃符等。它们以工整、对偶、凝练、细腻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表达美好祝愿,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到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选一副红色的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这种习俗始于宋代,流行于明代。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钜的专著《春联诗》论述了对联的起源和各种作品的特点。
春联种类繁多,按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反串、春条、斗方。“门芯”贴在门板上端中央;“门框对”贴在左右门框上;“异装”贴在门的横木上;“春条”根据内容不同贴在相应的地方;“斗金”又叫“门扇”,是一种方形菱形,常贴在家具和影壁上。
3.贴窗花,倒“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节日的气氛,还集装饰性、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中国非常流行的民间艺术,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因为多贴在窗户上,所以又叫“窗花”。窗花以其独特的概括和夸张,将吉祥的事物和美好的祝愿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异彩纷呈。
在贴春联的同时,有些人还要在门上、墙上和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由来已久的民俗。“福”字寓意吉祥如意,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充分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把“福”字倒贴,表示“福到了”、“福到了”。还有人把“福”字精心制作成各种图案,如长寿、寿桃、鲤鱼跃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等。
粘贴新年图片
春节期间挂年画在城乡也很常见,浓浓的黑色和五颜六色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增添了不少兴旺喜庆的气氛。年画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们淳朴的习俗和信仰,寄托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版印刷的兴起,年画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门神等单调的题材,而是变得丰富多彩。一些年画作坊制作了福禄寿三星、天佑百姓、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喜迎新春等经典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欢庆新年、祈求新年的美好愿望。中国年画的重要产地有三个: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形成了三大流派的年画,各具特色。
我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收藏是南宋木刻年画,画的是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赵、班戟、绿珠。民间最流行的是嫁鼠年画。描绘了一个老鼠按照人类习俗娶新娘的有趣场景。民国初年,上海的郑把月历和年画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为一的年画,后来发展成为日历,一直风靡全国。
5.保持年龄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晋的《方志》:除夕之夜,各方互赠礼物,称为“回赠年”;酒食相邀,谓之“不老”;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喝酒,祝一首完整的歌,叫“分龄”;大家彻夜不眠,等待天亮,这就是所谓的“守岁”。
除夕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点上蜡烛或油灯,围坐在火炉旁聊天,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彻夜守夜,象征着赶走一切恶疾和流行病,期待新的一年里有好运气。这种习俗逐渐流行起来。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写了一首诗《守岁》:“寒辞冬雪,暖带春风”。直到今天,人们都习惯守着年夜饭,迎接新年。
在古代,守岁有两层含义:老人守岁即“辞旧”,表示珍惜时间;年轻人保持年龄是为了延长父母的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间一般在午夜。
燃放鞭炮
中国民间有句话叫“开门放鞭炮”。也就是新年到来,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以鞭炮声辞旧迎新。鞭炮是中国的特产,又称“鞭炮”、“鞭炮”、“鞭炮”。它的起源很早,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燃放鞭炮可以营造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里的一种娱乐,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好运。随着时间的推移,鞭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和颜色也越来越多。每逢重大节日和喜事庆典,以及结婚、建房、开业等。,应该燃放鞭炮来庆祝和交好运。目前,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姚、江西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中国著名的烟花之乡。生产的鞭炮颜色多,质量高,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世界各地。
7.新年快乐
新年的第一天,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穿戴整齐,出门走亲访友,互相祝愿来年好运。拜年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是由同一个族长带队挨家挨户拜年。有的同事请几个人拜年;还有人聚在一起互相祝贺,这叫“团拜”。因为在家里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精英和学者就用贴纸互相祝贺,从而发展出后来的“贺年卡”。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他们健康长寿。长辈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晚辈。都说压岁钱可以镇邪,因为“老”和“特”谐音,晚辈可以用压岁钱平安度过一年。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把彩色的绳子穿成龙的形状放在床脚,这是燕京年记载的;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就是父母把分发给孩子的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岁钱可以在晚辈拜年后当众给,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入睡时,由父母偷偷放在孩子的枕头下。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还是很流行的。
8.春节饮食习俗
在古代农业社会,从腊月初八开始,家庭主妇们就开始忙着为新年准备食物。因为腌制腊肉需要很长时间,所以一定要尽早准备。中国很多省份都有腌制腊肉的习俗,其中广东省的腊肉最为著名。
蒸年糕,因为谐音“高年”,口味多样,几乎成了家家户户的必备美食。年糕的款式有方形黄白年糕,象征金银,表达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味道因地而异。北京人喜欢吃红枣年糕、百果年糕、糯米或黄米做的白年糕。河北人喜欢在年糕里加入大枣、红豆、绿豆一起蒸。在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有吃黄米面炒年糕的习俗,有的还会塞豆沙和枣泥,而山东人则用黄米和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主要是甜的,蒸的或者炒的,有的人干脆就着糖吃。南方的年糕有甜有咸,比如苏州和宁波的年糕,是用粳米做的,口味清淡。除了蒸炒,还可以切片炒或者煲汤。甜年糕是用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花、桂花、薄荷、菜糊等配料做成的。它们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也可以用蛋清煎。
真正过年的前一天晚上叫团圆夜。背井离乡的游子,千里还要从万里之外回家。过年的时候,全家人都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用面粉做饺子皮,然后用皮包馅。馅的内容多种多样,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都可以塞。正统的饺子做法是用清水煮熟,捞出后拌上醋、蒜末和蔬菜。还有煎饺子和烤饺子(锅贴)的方法。因为和面中的“和”字就是“他”的意思;饺子的“焦”与“胶”谐音,“和”与“胶”有团圆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相思团圆;取大龄交友之意,非常吉祥;另外,形状像元宝的饺子,过年吃饺子,也有“发大财”的吉祥寓意。所有的家庭聚在一起包饺子,所以庆祝春节很有趣。
9.春节诗歌
田家院日
(唐)孟浩然
昨晚打回北方,今天从东方出发;
我已经很强了,没钱还担心农业。
桑田耕父,莲锄随牧童;
田说今年的气候,* * *充沛。
卖痴呆症的话
(唐)范成大
除夕夜,人们不睡觉,厌倦了萎靡不振,强行过年;
孩子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叫人卖。
除了晚上
(唐)莱古
事关团结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之间。
担心到乌鸦死去,你会再次看到春风。
农历月的第一天
(宋)王安石
除了一岁的鞭炮声,春风把温暖送进屠苏;
成千上万的家庭总是用新桃子换旧桃子。
元日玉楼春
(宋代)猫胖
年年莲花落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还在骗人,春天的她很苗条。
美女催千秋长命,柏叶青椒披秀色袖。
在我的家乡深处,我并不了解对方,但我只和董军在一起。
除夕
文天祥(南宋)
干坤空,岁月去堂;
路的尽头风雨交加,穷的那一边全是冰雪。
生命随岁月消逝,身体被遗忘;
没有杀苏梦这回事,夜还早是燃灯。
支付新年电话
(明)文徵明
我不想见面,但我想谈谈,著名的论文都是我们。
我也跟人扔几张纸,世界太简单不太空虚。
是新的和正确的
叶青(明)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加过年,春光旧山河。
梅刘放充满骄傲,散漫而苍老;
涂素成喝醉了,嘲笑白云。
今天是除夕。
(清)黄景仁
千笑万缓,忧从外藏。
高高站在石桥上的人,仿佛在人间,凝望天空,却见一星如月。
凤城新年致辞
(清)查沈星
巧剪试新罗,画彩金如飞蛾;
从此剪刀闲置了一个月,20岁之前的闺房针线比较多。
吴佳元旦
(清)孔
小舒白发不盈跌宕,养老灶居然睡了。
剪了蜡烛干了夜宵酒,把钱都花光了买春钱。
听燃鞭炮的童心,看桃花字的变化。
鼓角加一朵梅花,连笑过年。
大年初一占用了柳亚子的魅力。
董·
* * *欢声笑语过年,鸿雁淑女送梅花;
大家在祝酒词中互相敬酒,表达新年的祝愿,在所有的人都还不满足之后,又一起品尝这胜利的茶,谈论时事。
唯忠报国,家无天堂;
歌舞伴京城迎佳节,远眺延安风光。
春节期间看花市。
林·
麦杰见面看花市,却像画廊一样靠着骑楼;
捆好的盆栽一字排开,草类植物木质清香。
彻夜灯火通明,歌声令人心醉。
正是这一年,景色美丽多彩。
其他地方各民族的春节习俗
一、藏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他们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禁忌。
1.当两个朋友久别重逢,互相问候或聊天时,你不能把手放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在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服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跨人。
3.女性不要挂衣服,尤其是大家路过的裤子和内衣。
4.不要在房子里大声吹口哨或哭泣。
5.家人不在家,客人刚走,中午和日落后,藏历新年第一天,不能扫地,不能倒垃圾。
6、外人不能在死者亲属面前提死者的名字。
7.今年应该做的工作明年做不了,比如拧毛线、织毛衣、地毯等。
8.黄昏时分,不能随便到人家家里去,特别是人家会有生过孩子的孕妇和刚生完孩子的妇女或重病患者,陌生人不能去。
9.中午过后,家里的任何财物都不能拿出来。
10,一个你没去过的山和悬崖峡谷的陌生人,不能大声喧哗。
11、餐具、锅、盘等。不能被跨越或践踏。
12.家里两个人同时出门,走反方向。他们不能同时出去。他们必须前后出门,出门的时间要分开。
13,女人晚上不能梳头洗头,不能蒙着头发出门。
14.使用扫帚、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你必须先把它们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会把它们从地上捡起来。
15.每当亲戚朋友去你家做客或者拜访你的时候,都会送你一些酥油茶或者青稞酒作为礼物。客人走的时候不能什么都空着,一定要留一些在里面或者自己换一些东西来装。
16.有缺口或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或给客人倒茶。
二。彝族
彝族火把节,即彝族年。在彝族人的眼中,火象征着光明、正义和繁荣,象征着一种可以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友爱和幸福的节日。3.香港海关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的盛大节日,相信全中国的人都不知道。然而,在香港庆祝农历新年在习俗和气氛方面与传统的完全不同。
近年来,很少有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期间在家里贴春联和年画。相反,他们在一些商店或家里张贴了“生意兴隆”和“安全进出”。即便如此,贴春联、年画的初衷和贴春联、年画是一样的。希望来年一切顺利,平安无事。
此外,舞狮和龙灯还会出现在新界的一些乡村和村落,新年在市区街头很难看到大型的舞狮和龙灯。至于放鞭炮和鞭炮,在香港是禁止的。但从1982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晚上都会在维多利亚港举行盛大的烟花汇演,这是一个十多年来迎接春节的节目。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期间有许多关于吃饭的习俗,而且大多数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圆饭”,通常是在家里,全家人会在除夕夜聚在一起享用晚餐。饭后大节目的首选相信是逛花市。农历新年期间,港九的花市很多,其中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规模最大,最热闹。香港人习惯饭后逛花市,除夕夜人山人海,大家会一起过节。
在香港过农历新年,最开心的就是收“利”孩子。春节期间,到处都能听到笑声。“礼”原本是一种“好事”,基于吉祥如意,也成为春节期间与亲戚们不可或缺的习俗。
4.澳门海关
澳门的旧习俗很独特。“谢灶”是澳门保留下来的最传统的中国习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澳门人叫它“谢灶”。按照中国的传统,澳门人也给灶王爷吃糖,说是用糖糊灶王爷的嘴,免得在玉帝面前说他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个澳门家庭的炉子上看到一张圣诞老人的照片。奇怪的是,圣诞老人的画像被贴上了一副对联,上面写着“天道好言,衣锦还乡”。
澳门人从腊月二十八开始庆祝新年,腊月二十八在粤语中是谐音字。大多数企业主在年底邀请他们的员工吃“团圆饭”,以显示他们的繁荣和好运。从腊月二十八开始才能真正感受到澳门的年味。
5.台湾省春节习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节日。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省,其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习惯、亲属关系等都与中国大陆一脉相承,尤其是闽南地区,所以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中国大陆相似。
由于包道居民(多为闽南、客家)的祖先赴台发展,年代久远,历经沧桑,那里的春节习俗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图案和色彩。
6.有趣的江苏春节习俗
春节期间,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拜年之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和全国一样。现在收藏数量是给读者看的。
苏州人在除夕夜的饭菜里放熟菱角,吃的时候挖出来,叫做“挖金元宝”。走亲访友时,要在茶里放两颗青橄榄,称为“金元宝茶”。恭喜发财。
在新年的第一天早上,武进的人们在中堂悬挂祖先的画像,向他们提供茶果和年糕,全家人依次拜年,这被称为“崇拜上帝的影子”不让他们从家里扫地,怕扫出“财富”和“如意算盘”,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敲神鼓”的习俗。旗帜开路,锣鼓手满地打鼓助兴。第三天“打夜鼓”,第七天“打七鼓”,第十三到第十五天,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中或堂前种植芝麻杆、冬青、柏枝的习俗,寓意生命日日盛开,四季常青。
淮阴人也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的习俗。晚上,我带着孩子去地里点燃火把,为他们驱走邪气。我一边烤,一边唱:“烤我的头,醒过来,烤我的脚,保持我的脚步笔直,烤我的肚子不拉肚子,烤遍我的全身,病就再也看不见了。”
农历八月初八,无锡渔民乘船到西山拜祭王宇庙,祈求水神保佑,祭祀敖静大佛,称为“上?”王宇庙拆除后,这种习俗逐渐变得淡漠了。
春节期间,江苏的旧俗中仍有许多禁忌,如大年初一不要动剪刀,以免互相争执;不要动菜刀,以免被打死;不吃粥,怕下雨出门;不扫地,怕扫走财富之类的。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许多不科学的习俗逐渐被人遗忘;健康有益的娱乐和休闲活动继续进行。
7.桂林春节习俗
从除夕到大年初一
随着农历65438年2月24日零点钟声的敲响,春节已经走进桂林城乡。这一天是桂林人的“除夕”,即“过年”。在元旦,人们杀狗和鸭子来庆祝春节。这一天的鞭炮声,带着人们送灶神“上帝说好话”的心愿,噼噼啪啪传到了高煜那里。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掌管着一家人的善恶,好与坏,好与坏,所以每年都要把灶神送上天向玉帝交代,以此来拯救全家免于灾难。祭灶仪式多由家中长辈完成。他们把糖果放在厨房的炉子上,向灶神献祭,祈祷灶神“在天上说好话,给人间带来好运”。用糖果祭祀灶王爷,目的是让糖果“粘”在灶王爷的嘴上,让他的甜嘴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会燃放鞭炮迎接灶神。这是桂林“过年”的古老习俗。现在,即使是放鞭炮也只是一种古老习俗的残余仪式。
中国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虽然他们有不同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和习俗,但他们大多数人都把春节作为自己民族的一个重大节日来庆祝。
8.达斡尔族:年身高
北方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期间,人们穿着节日的服装,互相拜访,互相祝贺。家家都有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招待。“高”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饼相待,寓意新的一年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和体育活动,历时半个月。
9.蒙古人: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准备了公羊,各种奶制品,几坛酒。除夕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人坐在蒙古包中间迎接新年。午夜开始吃喝。通常,你应该多吃多喝。剩下的酒肉越多越好。这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缺。初一早上,男女们穿着各式各样的服饰,骑上战马,三五成群地奔向“浩特”(村镇),一个个串起蒙古包。串包时要先给长辈磕头,然后主人家的女婿给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载歌载舞。
X.壮族:迎接英雄
生活在中国南方的壮族人把春节称为“元旦”。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互相祝贺,以为今年可以吉祥如意。壮族还有一个养老的习俗,壮族人称之为“赤力节”。“美食节”在本月30日。据说在65,438+000多年前,一支壮族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敌入侵后凯旋而归。此时春节已过,壮族人民为了迎接他们,在本月三十日为他们庆祝。
11.布依族:姑娘抢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都要守夜。天亮了,姑娘们争先恐后地去屋外打水。谁先挑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女孩。那里的景颇族喜欢在春节前举行射击活动,姑娘们就是这个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他们用线把绣荷包挂在竹竿上,在树顶左右摇摆,要小伙子出手。女孩们将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先射中钱包。一个钱包通常包含一枚硬币,一些小米和一些装饰性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12.哈妮:摇摆。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庄已经热闹非凡,妇女们都在忙着粑粑。巴巴是一种用糯米做的蛋糕。男孩子们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搭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米高,哈尼族不分男女老幼,都爱荡秋千。节日期间,大家都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一派热闹和谐的节日景象。
十三岁。傣族人:扔糠袋
年轻的傣族男女喜欢扔糠袋的游戏。春节期间,男孩和女孩互相扔糠袋,看谁扔得准,谁能接住。玩了一定时间,姑娘们悄悄从小伙子手里抢过腰刀、包头布或拴马,跑回家。如果年轻人有感情,就跟着他。当父母看到他们的女儿带着头巾和一匹好马回来时,他们设宴招待。
另外,每年的4月13日是傣族历新年,也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将泼水视为驱邪去污的象征,也将这一天视为最美好吉祥的日子。
14.高山族:“围炉”
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在春节期间有另一种口味。除夕夜,一家老小围坐在一张圆桌前吃火锅,被称为“围炉”。通常不喝酒的女性也应该象征性地抿一口酒,以示好运。围着炉子吃的蔬菜不需要用刀切。洗完后要连根煮,表示祝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你也要空出一个座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座位上,以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15.满族:挂国旗过年。
满语分为红黄蓝白四旗。春节期间,有红旗的人挂红旗,有黄旗的人挂黄旗,有蓝旗的人挂蓝旗,有白旗的人挂白旗。这些旗帜图案精美,颜色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始。
节日期间,男孩子们成群结队地燃放鞭炮,或者乘坐各种自制的木雪橇,在山丘和冰面上嗖嗖地滑行。姑娘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合伙玩加拉哈(猪或牛的膝盖骨)。从初一晚上到初五,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跳秧歌庆祝新年。阵容强大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跳,在其他村也跳。围观的人常常高兴得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情的观众——他们跟着秧歌队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直到天亮才回来。
十六岁。白族:“让它崛起”
过年的时候,云南的白族同胞有一个叫“飞得高”的庆典。所谓“飙”,就是用整根大竹,在竹缝里放火药。点燃后,整根大竹可以崩向天空,成为名副其实的“冲天”。在一些地区,白族同胞和苗族、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有“抛绣球”的习俗。任何一个抓不到绣球的人,都要送给对方一个纪念品。那些多次失球又无法兑换纪念品的人,说明他们接受了对方的爱。
17.侗族:芦笙社
春节期间,在贵州和湖南的侗族同胞中盛行一种叫做“侗族年”(也叫芦笙会)的群众性活动。这种活动类似于汉族的“团拜”,但比“团拜”更欢乐热烈。这种活动通常由两个村庄举行。两支队伍在广场上正式举行了宋陆生和舞蹈比赛。此时,两村的观众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其乐融融。
18.彝族:跳虎
云南省双柏县麦地冲彝族在春节期间有一个特殊的习俗“跳虎节”。正月初八,村里的成年男子聚集在村后土地庙的遗址上杀狗,供奉“米祀”(“米”是土的意思,“祀”是主人的意思,米祀是神的意思),然后村里的“毕摩”向土地爷供奉祭品,邀请虎神。八个村民扮成老虎跳舞。“老虎”有高耸的耳朵,粗厚的尾巴和遍布全身的虎纹。他们在额头上画了一个汉字“王”,在脖子上挂了一个大大的铜钟,十分威严。在“毕摩”说了一个告别仪式,并邀请了虎神之后,虎王带领所有的老虎进了村子。整个跳虎节,全村男女老少都沉浸在一片迎虎、送虎、看虎跳、驱邪鬼的欢乐气氛中。当地人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向虎神献祭,祈求祖先的祝福,所有的村民才能年年丰收,人口繁荣,更加幸福。
十九。萨尼:吃汤圆。
除夕夜,撒尼被称为“思考期”。在除夕夜,祭祖和吃年夜饭是非常庄严的。到了下午,每家门前都插上绿色的树枝,树枝上还挂着一顶草帽。这是一个无声的通知:请勿入内!不准说话!即使是家里的人也不允许大声说话。
撒尼语有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年”是同一个词,叫“宽齐马”。因为过年一定要吃汤圆。从正月初一开始的半个月,人们沉浸在欢乐中。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会,山歌对唱,三弦胡独奏,朴实抒情。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
第二天祭山神,第四天送火星,是为了赶走灾难,显示人类的力量。
每年春节的第二天下午,农民们要牵着牛出去,绕着村子的中心走几圈,在它的额头上戴上用红布绑着的花,以示对它一年贡献的尊重。我还喂它米饭和肥猪肉,以示对亲密伙伴的安慰。
撒尼人从除夕到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动。从他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中,我们可以找到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道德中美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