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神秘和神秘之门”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第一章第六句:“玄之又玄,万奇之门。

(神秘而神秘,深刻而深远,是宇宙的秘门。)

《酷老子》第一章(24)罗素vs爱因斯坦:世界上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解释?1、

1918年底,一战刚刚结束。梁启超和蒋百里一起游历欧洲。为了给当时的中国寻找出路,他们游历了十几个欧洲国家,直到1920年初才回国。

回国后,他们每人写了一本书:

梁启超写了《我心欧洲行记》,蒋百里写了《欧洲文艺复兴史》。

梁启超的观点是:

科学绝不是万能的。对物质文明的盲目追求必然会造就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质是对“科学万能”迷信的报应,所以欧洲文明走到了尽头。①

蒋百里的观点则相反:

正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成功地将宗教推下神坛,使人们重新发现了“人”,也使世界重新发现了“世界”。所以,欧洲文明是全人类精神世界的一声春雷,也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曙光”。②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他们去欧洲旅游,在同一家酒店吃饭,住同一家酒店,去同一个地方,却得出相反的结论?

你可能会说:

因为他们的想法不同。

然后又问:

他们面对的都是同样的“客观事实”,他们的写作依赖的是同样精确的逻辑推演。按道理,他们的结论应该是高度一致的,那为什么他们的想法不一样呢?

而如果你有机会回到民国时期去采访梁启超和蒋百里,他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

这绝不是主观偏见,而是我们自己基于客观事实独立思考的结果。

那么问题就更大了:

真相只有一个。独立思考的结果怎么会不一样?

所以,只有两种可能:

要么客观上没有唯一的真理,要么主观上没有独立的思考。

请问你选哪个?

2、

也许你认为文明的范畴似乎太大了。有人喜欢东方,有人喜欢西方。真的无法做出统一的结论。嗯,我们不妨把话题缩小到国籍的范畴。

也是在1920左右,哲学家罗素和科学家爱因斯坦分别在中国做过调查。罗素的观点是:

中华民族具有“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无与伦比的民族凝聚力”。

罗素甚至断言:

“如果中国人民有一个稳定的政府和充裕的资金,他们将在未来30年内在科学上取得显著成就,他们很可能超过我们。”③

爱因斯坦的观点正好相反:

“中国人...都很安静矜持,连孩子都无精打采,神情呆滞。”

爱因斯坦甚至发表了一些针对中华民族的种族歧视言论:

“即使是那些被迫像牛和马一样工作的人,也永远不会表现出痛苦的感觉。一群奇怪的人.....他们更像机器人,而不是人类。”④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罗素和爱因斯坦去过中国,去过上海,吃过中国菜,却得出相反的结论?

而如果你有机会回到民国时期去采访罗素和爱因斯坦,他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

这绝不是主观偏见,而是我们自己基于客观事实独立思考的结果。

然后回到更大的问题:

真相只有一个。独立思考的结果怎么会不一样?

所以,只有两种可能:

要么客观上没有唯一的真理,要么主观上没有独立的思考。

请问你选哪个?

3、

也许你觉得国籍这个范畴似乎太笼统了,不好下统一结论。好吧,那么,我们不妨把话题缩小到一个维度,人生观的范畴。

著名诗人王尔德曾说过一句名言:

人生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你想要的,另一种是得到了你想要的。

听起来合理吗?人生不就是这样吗?如果我们得到了我们想要的,我们就会感到无聊,如果我们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我们就会痛苦。简直是无解的悲剧!

但是,请等等!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对这种观点嗤之以鼻。弗洛伊德反驳道:

人类也有两大快乐,一是得不到你想要的;一个是得到你想要的。

怎么样?是不是听起来更合理?人生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得到我们想要的,所以我们可以品尝和体验它;得不到想要的,可以再去追求,再去创造。是一部充满阳光的人间喜剧!

那么问题来了:

同样是面对生活,为什么两者会有不同的结论?

如果你有机会回到过去采访王尔德和弗洛伊德,他们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

这绝不是主观偏见,而是我们自己基于客观事实独立思考的结果。

然后回到更大的问题:

真相只有一个。独立思考的结果怎么会不一样?

所以,只有两种可能:

要么客观上没有唯一的真理,要么主观上没有独立的思考。

请问你选哪个?

4、

也许你觉得人生观的范围似乎太宽泛了,要得出统一的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好吧,我们不妨继续把话题缩小到一个维度,缩小到日常社交的范围。

一天晚上自习,教室里一个学生爬到桌子上睡着了,手里拿着一本书。

开会时校长正好路过,生气地说:

“一看书就睡,没用的!”

教育局长在巡逻的时候,正好路过,但是没有生气。相反,他高兴地说:

“读书能累到睡觉,还有前途!”

那么问题来了:

看到同样的场景,为什么两者会有不同的结论?

而如果你有机会采访校长和院长,他们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

这绝不是主观偏见,而是我们自己基于客观事实独立思考的结果。

然后回到更大的问题:

真相只有一个。独立思考的结果怎么会不一样?

所以,只有两种可能:

要么客观上没有唯一的真理,要么主观上没有独立的思考。

请问你选哪个?

5、

以上四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其实原因只有一个——心理预设不同!你什么意思?我们最后来看禅宗里的一个公案:

有一天阿难对释迦牟尼说:“师父,我今天在镇上遇到一件怪事!””释迦牟尼问,“什么怪事?"阿难说:"我在城里看一个乐队唱歌跳舞,不知道为什么。我离开城市后,突然觉得大家都很难过,到处都是生老病死。"

猜猜释迦牟尼是怎么解决这个难题的?

释迦牟尼笑着说:“我昨天进城遇到一件怪事!””阿难问,“不知你遇到了什么怪事?"释迦牟尼说:"我在城里看一个乐队唱歌跳舞,不知道为什么。离开这座城市后,我突然发现每个人都在微笑,到处都在和平地生活和工作。" ⑤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阿难和释迦牟尼进城看歌舞,出城后却看到了两个场景?其实答案很简单。心理学上有个定理叫“孕妇效应”,意思是:

当一个女人怀孕时,在各种场合更容易发现孕妇。

但其实并不是身边的孕妇多了,而是女性怀孕前根本不关注,怀孕后突然开始关注孕妇。同样地:

你看到的往往是你内心对世界的投射。

如果你悲观,那么你看到的自然是生和死;如果你乐观,那么你看到的自然是喜悦和善良。释迦牟尼之所以故意说一些与阿难完全相反的话,是为了提醒阿难:

世界是什么样子,取决于你看待它的方式。

6、

至此,一切水落石出。

梁启超和蒋百里为什么用同样的学术逻辑得出不同的结论?原因很简单。逻辑只是推理的工具,与对错无关。真正决定对错的是逻辑的前提,也就是心理预设。例如:

梁启超的心理和逻辑前提是中华文明优于欧洲。

蒋百里的心理和逻辑前提是欧洲文明优于中国。

所以,他们两个用了同样的逻辑,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罗素的心理和逻辑前提是中华民族勤劳优秀。

爱因斯坦的心理和逻辑前提是中华民族懒惰野蛮。

所以,他们两个用了同样的逻辑,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王尔德的心理预设和逻辑前提是人终有一死,所以人生的每一项都会化为乌有!

弗洛伊德的心理预设和逻辑前提是人终有一死,所以人生的每一次收获都是赚来的幸福!

所以,他们两个用了同样的逻辑,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学校校长的心理预设是——这是个差生!

院长的心理预设是——这是个尖子生!

所以,他们两个用了同样的逻辑,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7、

那么,这四组心理预设到底想说明什么呢?我想说的是:

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客观的道理,只有主观的解释。

事实上,中国的庄子早在两千多年前也对此作出了结论:

“他也是对的,也是错的,这也是对的,也是错的。”⑦

耶!换个角度,对错也会颠倒,那么什么是对错呢?这就好像从地球的角度看,太阳和其他八大行星都在绕着地球转;但是如果你以太阳为中心看,你会发现地球和八大行星都在绕着太阳转。

事实上,宇宙中没有绝对的中心。只是角度不同!

之所以现在选择“日心说”,只是因为计算行星的轨道和规律会更方便快捷,而“地心说”需要添加很多额外的数学公式,才勉强完成同样的任务。我们人类社会也是如此。之所以有是非,就会有道德和法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让社会更好的运行,让人们的生活更方便快捷。

什么?难道我们大老远跑来就是为了说世界上没有对错?是的,在哲学的终极意义上,没有。它可以用八个字来表达:

只有立场,没有观点。

因为任何观点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固定的立场上,世界上没有立场,即使是面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

8、

中国古代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春秋时期,魏国有一个名叫弥子瑕的英俊男子。因为他母亲病了,他急于去看望她。他偷偷地驾着君主卫灵公的马车回家。被举报后,根据法律,他的脚应该被砍断。

但是卫灵公叹了口气:

“弥子瑕真是个大孝子!我愿意为母亲冒险。”

因此,弥子瑕不仅没有减少犯罪,反而更受重视。几天后,他们两个一起参观了皇家果园。弥子瑕摘了一个桃子吃,又脆又好吃,于是他把剩下的一半桃子递给了卫灵公。如果普通人面对这种情况,至少应该翻个白眼。没想到卫灵公不但不嫌弃,还很感动地说:

弥子瑕对我真的有很深的感情!为了让我及时品尝到美味,我忘了把口水留在桃子上。

然而,几年后,弥子瑕从一个英俊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油腻的中年人。卫灵公的态度立刻来了个180度大转弯,经常告诉人们:

看到了吗?就是这个家伙偷了我的车,给了我剩下的桃子!⑥

你看,这就是人性。

9、

当我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缺点也是优点。

说话直来直去——没关系,这叫真性情没有一切用心!慢——没关系,这叫老实稳重!精打细算——没关系,这叫认真严谨的头脑!

当我们不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曾经的优点会立刻变成缺点。

说话直?真的很没礼貌,很没文化!慢?简又笨又慢!精打细算?多么吝啬的吝啬鬼!

其实生活中那么多对与错,本质上只是我们个人的“好恶”。

归根结底,都是立场问题。

它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如果你特别喜欢美国,认为美国的价值观是人类文明的灯塔。所以在你眼里,枪支合法化是公民保护自己的一种自由,大麻合法化是公民选择幸福的一种自由,腐败合法化是公民玩政治游戏的一种自由,甚至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戴口罩都可以成为防止政府暴政的一种自由。

最重要的是,这些解释在逻辑上完全无懈可击!

这是我们永远无法用逻辑说服一个人的根本原因,除非你通过情感让对方主动改变自己的逻辑前提。说白了,人——总是先相信一件事,然后会推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一整套价值体系。

换句话说:

大家都是先站着,观点只是跟随者。

所以,不管是多少人面对同一件事,还是一个人面对同一件事,只要立场不同,观点就会大相径庭。换句话说,只要是人,就一定是主观的,不可能百分百纯粹客观。因为只要是人,就一定有欲望,不可能百分之百没有欲望。所谓无欲,不过是另一种有妆的“欲”。

10、

我们前面说过,这种对立统一的现象,老子称之为“玄”。“宣与宣”是什么意思?其实不难理解。比如,当我们明白两种看似完全相反的观点,本质上只是立场不同,我们自然会得出一个结论:

这个世界上没有客观的道理,只有主观的解释。

是的,这个结论真的很超脱,听起来真的很像梁启超与蒋百里、罗素与爱因斯坦之间的是非对错的客观评判。但问题是,这个结论本身不就是主观判断吗?换句话说:

当我们说“世界上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解读”这句话本身——也是一种主观解读。

既然这句话是主观解读,那就不成立。反过来说,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就说明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百分百纯粹客观的真理,但这不正好推翻了这句话本身的意义吗?

那么,我们能不能就此打住,做个结论?不能!

因为当我刚刚判断“世界上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解释”是矛盾的时候,我的判断本身——本质上是主观解释。

既然我的判断是主观解读,那就不是真相。另一方面,如果我的判断为真,说明这个世界上任何真理都是自相矛盾的,都包含着对自身的否定。但是,既然“任何真理都是自相矛盾的,它就包含着对自身的否定”。那么请问:

这句话本身——是否包含了对自身的否定?

如果包含,说明这句话不成立;如果不包含,说明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百分百纯粹客观不矛盾的真理,但这不正好推翻了这句话本身的意义吗?

那么,我们能不能就此打住,做个结论?还没有!我们还是可以继续玩这个逻辑游戏,一直走下去,这样就没完没了了。......

11、

你看,这就是思想上的“鬼撞墙”。

我们顺着逻辑路线,在“思想的森林”里饶了一大圈。我们以为自己遇到了一条至高无上的真理之路,但是当我们踏上这条真理之路的时候,却发现这条真理之路不仅没有带领我们走出森林,反而像一个螺旋圈一样不停地旋转,不断地否定和遮蔽我们之前走过的那条确定的道路。

如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

真理之路就像两根草绳缠绕在一起的绳子,不断地向下否定,向上攀登。没错,这就叫“神神秘秘”。如果你不理解这个逻辑悖论,你很可能会吃大亏。

比如有一次有一个婆罗门教的教主去和释迦牟尼商量,两人约定:

谁输了就砍头道歉!

结果,当他到达现场时,释迦牟尼问的第一句话是:

你教导的目的是什么?

领导不知道这是套路,就理直气壮地回答:

“我把一切都当成我的宗教。”⑧

这句话的表面翻译是:

我不接受一切为了目的!

其实他想表达的是:

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真相!

没错!这正是我们之前讨论的内容:

世界上没有客观真相,只有主观解释!

但没想到,释迦牟尼直接问道:

你接受“不接受一切”这个观点本身吗?

不得不说,这个反问一针见血。当时问的领导无言以对,一怒之下走了。可是在路上,他越想越觉得“神秘”,越想越觉得这个反驳有道理,于是回去砍头道歉。但是释迦牟尼不在乎,说:

“你只需要改变你的想法,你不必。”

于是教主立即放弃婆罗门教,带领500名弟子加入佛教。

但请大家想一想,如果这位领导一开始就知道“神秘的就是神秘的”这个道理,这场辩论还会输吗?恐怕不太好。

12、

是的,当我们明白真理永远是“玄妙而神秘”,永远超越语言和逻辑,永远处于“否定之否定”的状态时,我们才能真正明白“道可不凡”,才能真正站在“道”的门槛前。所以我会说:

“玄妙玄妙,万奇之门。”

参考资料:

1,梁启超的《欧游实录》?七个?无所不能的科学梦”

2.蒋百里《欧洲文艺复兴史》?简介”

3.“五盏灯?第一卷

4.罗素的东西方文明比较?中国人的性格”

5.罗森?克兰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旅行日记:远东、巴勒斯坦和西班牙》(1922-1923)。

6.“一切都做错了吗?努力说话

7.庄子?同质物体理论

8.“五盏灯?第一卷

作者:紫霞狼,90后,夜如墨,月色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