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投标的心理游戏是关于什么的?

目前很多项目,尤其是政府的建设项目,都是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来寻找合适的建筑公司。随着我国政府办公公开化和透明化进程的加快,政府项目公开招标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在招投标中,最常见的就是无标底的片面“最低价中标”。工程招标可以采用竞争性公开一次性报价的方式,选择报价最低的投标人中标,以减少投资。

我们来看看下面两个旅行者向航空公司索赔的例子。读者可能会问,这个故事跟竞价有什么关系?旅行者A和旅行者B从一个以生产瓷器闻名的旅游胜地回来时,每人买了一个瓷花瓶。当我拿起行李时,我发现花瓶被打碎了。于是他们向乘坐的航空公司索赔。

收到赔偿要求后,航空公司对花瓶进行了评估。他们估计花瓶的价格在80 ~ 90元左右,但不知道两位乘客购买的确切价格。因此,航空公司将两名乘客分开,要求他们写下花瓶的赔偿价格在100元以内。如果这两个人写的价格一样,说明他们说的是实话,他们会按照写的金额赔偿;如果两个人写的价格不一样,就认定写低的乘客说的是实话,按这个低价赔偿。但是,说真话的乘客会得到2元钱的奖励,说假话的乘客会被罚款2元。

如果两个乘客都写100元,就得到100元。但是,假设B写100元,A重写99元,A得到101元。b以为如果A写了99元,他自己写98元比写100元好,因为那样他就能得到100元,但是当A写99元时,A只得到97元。假设B写98元,A就写97元...如果两个人都这样写,最后只会写1元。

看完这个故事,聪明的读者就会明白为什么现在很多项目都要招标了。

如果有兴趣,不妨做个实验:选取几个人,让他们猜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必须是1到100之间的整数。条件是,谁最接近所有实验者猜测平均值的1/3,谁就获得100元。

这时候参与实验的人都会想:如果一开始其他人都随机选数字,50就是大家的猜测了。这时候猜65438+50的0/3,也就是17左右可能会赢。但是,当大家都能猜出17这个数字的时候,大家都会猜出17的1/3,也就是6左右。以此类推,这个游戏大家最后猜的是唯一最小的数,是1。

这个游戏可以直观的反映出“旅行者游戏心理”的真相。

当然,这种博弈心理只是理想的假设情况,实际企业投标往往是有成本底线的。我们来看看企业是如何投标的。

某地有一个政府项目,是公开招标选择网络公司建立政府网络,某公司是投标方之一。对于这家公司来说,根据以往的经验,可以估算出接手这个项目的真实成本为654.38+0万人民币,但是这家公司并不知道其他竞争对手的真实成本。

公司根据市场情况推断其他公司的真实成本在50万~ 1.5万元之间。从概率上看,50万~ 654.38+0.5万之间的任何一个价格都可能是最终的赢家。我们把这个问题简化一下,假设每个公司的成本只能是50 ~ 60万,60 ~ 70万...1.2万~ 1.3万,1.4万,1.4万~ 1.5万。

如果公司出价90万,显然,即使赢了,还是要亏65438+万。看来1万元的报价是底线了,低于这个价格的报价对公司来说毫无意义。当然,这只是这种机制的理想状态。在实践中,如果价格低于成本,破坏了市场均衡,无疑会影响工程质量,不仅损害中标人的利益,也损害招标政府本身的利益。

理论上,公司的投标价格必须高于654.38+000万元。假设中标价为654.38+0.2万元。根据这654.38+00种价格的概率,如果其他公司的出价低于654.38+0.2万元,则该公司败诉的概率为3/5。即使中标价为654.38+0万元,公司不中标的概率也很高。当然,中标654.38+0.2万可以赚20万利润,但即使中标654.38+0万也只能弥补成本。

可以看出,提供更高的价格是该公司的优势战略。如果每个投标公司都这么想,那么所有公司的报价都会高于实际成本,结果就是所有的投标都会被人为抬高。

那么如何才能让公司的要约收购接近真实成本呢?问题的关键在于采用某种激励机制来驱使投标人不撒谎。如果有这样的激励,合同将授予最低的投标人,但价格将支付给第二低的投标人。

此时,如果该公司仍报价654.38+0.2万且为次低价,且另一家公司报价低于该公司,例如比该公司成本价低90万元,则该公司最终报价654.38+0.2万将成为该中标公司的最终工程价格。在这种投标模式下,任何公司的主导策略都是提供接近其真实项目成本的价格。

根据博弈论我们还可以发现,正如博弈心理中的参与者独立决策,独立承担后果一样,竞标者也被隔离审问,不允许串通。他们相当于“困局”中的“囚徒”,各家只能根据自己的实力、预期利润和市场信息,自主报价,独立承担风险。

不难看出,机制设计的关键是如何使每个公司的报价有利于集体选择,最终达到“纳什均衡”。其实取决于两个制度安排。

(1)阻止公司之间的合作;(2)制定了一套“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奖惩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