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放松孩子的课间活动?
学会科学学习。你知道,一个生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当心率比普通人每分钟快16次,到每分钟88次时,人的阅读理解、写复合句和连贯演示的能力出现了提高的迹象。理论上,如果心跳加快,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大脑得到充分供血,处于兴奋状态,会有效增强大脑思维的创造力和理解力。俗话说“好好学习”就是这个道理,这里说的生理实验充分证明了这句老话的科学性。
下课后,学生们可以走出教室,放松一下疲惫的眼睛。这时候,看一眼蓝天,迎一缕清风。或者用握笔的手触球,让腿跑起来,做全身运动做课间操;或者开心地喊,让快乐的歌声从喉咙里冲出来,等等。这样的课间活动,从静坐中解放出来,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舒展自己,激发高涨的情绪,从而加快心跳。据测定,长时间伏案学习后,由于不活动,心率减慢,血液循环不畅,加重心脏负荷,使大脑供血不足,容易产生睡意。这样下去,后果很严重:一是影响大脑对人体器官的控制。如果听觉功能受到抑制,就不能很好地消化和理解讲课内容;二是影响思维能力的发挥。由于血液供应受阻,脑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代谢,只能低能量运转,导致创造力低下,尤其是在做操和写作方面。三是影响健康,如颈椎增生、肩周炎、高血压等疾病,都是长期伏案工作造成的。
课间活动有个三字经,里面的比较说:“动起来,努力,有个聪明的脑袋,学起来轻松;坐不住,心脑酸痛,懒,学不会。“由此可见,从小放松孩子的课间活动是有益的。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课间活动可以放松,可以疏导思念父母的情绪,从而改变孤僻的性格,在入群时获得更多的快乐。
有一次,我们去了一个山村小学,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课间休息时,一个班主任组织同学们聚在一起,玩了一个传球的游戏。锣鼓一响,你传给我,我传给他。锣鼓停了,落在同学手上,爆发出“哈哈”的笑声。之后同学唱了一首歌,轻松的休息在欢快的笑声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我们抽样调查了这个班级。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心情都很好,听讲也很用心。回答老师问题的学生思维流畅,一点都不结巴。
听着铃声再次响起,课间十分钟后,美妙的歌声飞了出来。孩子们跳舞、做游戏,球在他们手中传来传去。紧张的大脑吹进微风,他们的脸上都闪着红晕,每个人都开心地笑了。走出教室,走出教室,把孩子留在身后,不留痛苦,一起享受课间活动的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