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学生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关系

一,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质的理解

本人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十余年。信息技术课程来源于高度专业化的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课程名称从“计算机”变成了“信息技术”,不仅仅是题目的变化,更多的是教学理论和理念的变化。其内容从“程序设计语言”到“计算机应用”,再到“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从掌握一门编程语言到学习计算机应用方法,再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熟练使用计算机只是提高信息素养的一部分,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无关,也不应该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全部内容。

在教学中,我发现由于教材中的技术内容远远多于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分析和应用的内容,而且教学过程基本都是在机房完成的,信息技术考试的题目也侧重于考核学生的软硬件操作,这就容易让学生片面地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偏离了信息技术课真正的教学目标,进入了技术官僚主义的误区。因此,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操作计算机及其软件能力的培养应归结于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还要培养学生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运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和学习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我灵活穿插了信息技术的一些最新应用,信息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以及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比如通信技术的演变,从最初的摇杆电话到现在几乎人人都有的手机,结合手机的通话、上网、娱乐等各种功能,说明信息技术包括各种内容,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

当今社会,计算机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掌握了很多相关的计算机操作和技能。但是掌握复杂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并不代表他的信息能力就很强,信息能力的培养可以依靠计算机技术,也可以使用其他技术。在做“我的家乡”综合活动时,我没有要求学生全部用电脑制作,而是告诉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如报纸、书籍、电视等。或者他们可以自己动手,用照相机或摄像机来收集信息。制作成果可以是电子作品,也可以是文字材料,如手抄报、剪报或视频剪辑,只要能展现“我的家乡”这一主题即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课程观,但在城乡差异、学校差异、家庭差异、年龄差异等现实条件下,计算机科学和提高信息素养会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得到更全面的体现。信息技术课程需要在提高信息素养的根本目标下,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计算机基本技能。这门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而不是以设备和仪器为中心。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是技术文化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形成,其最大的教育价值在于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引导他们学会有效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对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认识

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教师应定位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工具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和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尤其是中小学生认知水平低,自制力有限,在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主导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更加重要。

1.精讲多练积极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状况。21世纪的现代学习模式是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快乐教育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思考的快乐,引导学生在问题中享受思考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起到引导、启发、通达* * *知识的作用,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相应的需求。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一节课下来操作10分钟比较好。所以我觉得在很多需要操作的课程中,要注意少说多练。通过细致的介绍,学生可以明确本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而教授新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最后,巩固练习。其中,入门和新授课的时间要压缩到15分钟左右,剩下的18分钟到20分钟让学生在电脑上充分练习。达到巩固、熟练、提高的目的。例如,在讲解网页装饰的内容时,可以先展示一个装饰好的网页,让学生与上一节课制作的网页进行对比,从而提出任务1:给网页添加背景,修改字体、字号和颜色。学生可以通过“帮助”获取操作信息。因为同学们学过Word文字处理软件,任务一可以轻松完成,于是展示了一个网页进行对比,提出任务二:在网页中加入图片、动画、音乐、横线等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在Word中所学的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最后老师总结了一下。在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充满了好奇和疑问,积极参与实践,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自己的网页装扮得丰富多彩,个性十足。总结中,同学们纷纷发言,争相讲述自己的结论和体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事实证明,学生在这种积极、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探索,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所学知识技能十分扎实。同时,他们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因此,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

创造积极的课堂环境的关键是教师要尽力满足学生的情感、动机和需求,与学生分享学习知识的快乐和情感的满足,以及创造和玩耍的快乐。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启发式、任务型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和生理因素,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发展。同时,课堂上必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让课堂成为学生学、教师教、师生共同工作的“工作空间”。教师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比如,在学习搜索引擎的时候,我以搜索学生感兴趣的、课本上没有的十余个条目为突破口,鼓励学生实践和亲身体验搜索操作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分组的方法来完成不同的任务,同一项任务由小组中的许多人来完成。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讨论辩论的基础上达成谅解,然后合作完成任务。学习Word混排的时候,作业是:制作一份有主题的校报。要求具备一般报纸应该具备的要素,每个学生至少要有一篇自己写的文章发表在自己的报纸上。学生可以自愿组成两人或最多四人的小组。因为这个任务比较大,学生可以独立工作,也可以合作。比如有的同学收集素材,有的同学设计版面,有的同学研究如何在电脑上实现。学生可以就文章的创作、选择和编辑,报纸版面的设计等达成一致。在讨论和辩论中。这样既学到了图文混排的技巧,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引入竞争机制,营造竞争环境。在教学中,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组织年级、班级、小组之间的竞赛。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开展打字速度、绘画创意设计、电脑益智游戏、电脑黑板报、网页设计等竞赛。在比赛中,学生被积极引导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搜索所需的学习材料。比如安排学生在网上寻找关于北京奥运会和汶川地震的文字和图片,比较谁能最快找到,信息丰富,图片精美;组织学生给我发邮件。谁会给我发第一封邮件,谁会做出最生动精致的邮件?通过竞赛,可以营造竞争氛围,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竞争勇气。同时也可以在竞赛中发现信息技术人才,因材施教,培养“特长生”。

3.重视教材,而不仅仅是教材。

一般学科在章节安排上有严格的逻辑关系,即前面的知识为后面的知识做铺垫。前面学不好,后面就很难学好。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来说,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没有那么严格。因为它们是相对独立的操作模块。按照教学大纲的精神,要吃透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每一章都很难先说必须说的,再说什么。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调整顺序,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比如Excel这一章,可以先教公式的求和、平均,对学生最近一次考试的成绩求和、平均、排序,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班级的总分、平均分,然后排序。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习氛围一下子就起来了。当然,学生在计算机实践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需要插入一列或一行,有的学生需要输入自己的学号(也就是序列的输入),这样我们就可以教插入行或列,填充序列,这样学生重新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就会很高,学习效果当然就好了。

现在课本上的一些例子,大多是关于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环境等学生不感兴趣的东西。更不用说说,这些例子本身就让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我在实际教学中经常舍弃这些例子,引用身边的例子,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比如在Excel教学中,我从班主任那里调了各班刚刚完成的考试成绩作为例子,要求学生使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由于学生非常重视考试成绩,对例题中涉及的操作非常感兴趣,实际教学效果比课本上的好很多。因此,在教学中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学技术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实现。

三,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解

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逐渐从“经验型”上升到“理论型”,抽象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很大发展。他们经常会问一些信息技术学习中不常见的问题,或者质疑老师的教学。这是学生探究心理的表现,我们应该非常珍惜。古人云:“学贵疑”。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大胆质疑,也要允许学生犯错,千万不要因为学生的问题不值一提,甚至离谱,就取笑或忽视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强的学生在学习中会积极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教师不应该急于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更不用说很容易否认它们。老师绝不会为能自己解决问题的学生做任何事情,老师也绝不会暗示学生能独立思考的问题。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知识和技能都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探索获得。而且通过自己动手探索获得的知识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自己动手探索的成功会激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有一次,我刚做完如何使用编辑菜单下的“复制”和“粘贴”命令时,有同学提出太麻烦了。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吗?这时我抓住机会,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利用之前学过的操作系统知识,在资源管理器窗口中找出多种“复制”和“粘贴”的方法。经过几分钟的合作探索,各组利用工具栏中的“复制粘贴”图标,鼠标右键快捷菜单中的“复制粘贴”命令,以及鼠标的拖放功能,摸索出了更快捷的复制粘贴方法。学生们都为他们的成功感到骄傲。此后,更多的学生在学习中提出了“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的问题。很多同学在操作电脑时遇到问题或者有灵感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去试试。

珍惜学生的探究心理,教师也必须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有时候面对学生的提问,老师解释不清楚或者根本回答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不能认为有损自己的尊严而搪塞,甚至打压学生,而应该看到这是学生的探究行为,像朋友一样和学生一起探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畅所欲言,即时提出不懂的问题,愿意与老师交流讨论,探究能力才能不断增强。

由于地区差异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学生对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的掌握和应用差异很大。同一本教材,同一节课,有的同学已经熟悉了教材的内容和操作,有的同学却连开关都不会。如果照顾到大部分学生,老师只能从基本的开关机开始学习,那么这个阶段教学目标的落实会非常困难。“零起点”的问题确实困扰了很多老师,我觉得需要加强教学各方面的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备课,同时善于运用分层教学策略实施教学。可以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类,针对同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任务,学生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任务。同样,对于同一项任务,每个学生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来完成。让不同起点的学生发展。如果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允许学生互相帮助,自学教材内容,不仅解放了自己,而且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展差异性学习也大有裨益。例如,在学习电子表格中创建表格这一节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三项任务:一是制定课程表;二是制作班级成绩统计表;三是制作班级通讯录,学生可以在里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任何任务;再比如,综合训练中,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没有限制,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同一项任务。另外,可以发挥那些计算机特长生的优势,协助老师完成为同学排除障碍的工作,指导其他同学具体操作。利用他们的优势,让他们带动差生,互相配合,共同进步。

四、对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理解

教学必然涉及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或方法对教育教学行为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指南。把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评价作为一个过程贯穿于整个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整个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始终有阶段学习目标和总体学习目标,在完成阶段学习任务的同时完成总体学习目标。

近年来,虽然信息技术已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但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信息技术只是辅修课而不是主干课的观念根深蒂固,使得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流于形式,成为“摆设”和“花瓶”。评价存在两种极端形式:一是忽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特征——实践性,过分强调信息技术原理,用传统的考试方式代替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第二,简单的认为学习信息技术就是学习计算机操作,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考试。两个极端都忽视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在评价信息技术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式灵活设计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法。总结以下平时教学中的评价方法。

1.作品评价:即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软件)创作一件作品,教师再根据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信息技术学科中学生作品主要指学生在单元学习结束时完成的作业,如黑板报、网页、图片、演示文稿等。

2.答辩评价:要求学生就信息技术教学中完成的任务撰写科学论文,可以是几个学生一组,由信息技术师生组织答辩。这种评价方式既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又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让学生以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

3.作业评价: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应突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操作来评价。

4.文件夹评价:借鉴国外教育评价前沿正在探索的“文件夹”评价模式,其目的是展示学生的学习进度。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引导、诊断、调整和强化。对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表现、经历和成就的评价是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水平和质量的测试。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如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应用能力的增强等。),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术素养的形成和思想情感的积极变化。为此,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信息技术课程的“文件夹”。在这个特殊的“文件夹”中,可以记录学生的信息技术成绩、在信息技术课上所做的观察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并进一步制作成个人和课题组的在线学习主页,反映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发展状况和进步,作为学生成长进步的记录,作为评价学生素质的重要依据。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该深刻理解和运用新课标中的教学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开放思维,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创造性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创新空间,积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