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和划龙舟的由来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简介

端午节作为中国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不仅习俗多样,起源也多种多样。其中,吃粽子和划龙舟最受欢迎。那么,端午节吃粽子和划龙舟的起源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介绍。

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由来。

传统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他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死后为龙所困,天下哀悼。他每天都往水里扔五色的丝绸粽子来驱赶恶龙。也有人说,屈原投水汨罗江后,当地人民闻讯立即划船救援。当人们得知打捞的是良臣屈博士时,又冒雨出门,冲进了茫茫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在江河上划船,后来逐渐发展成龙舟比赛。

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意义;

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投江后,人们包粽子喂河里的鱼,以防它们吃屈原的尸体。后来演变成吃粽子,赛龙舟起源于打捞屈原。还有吃粽子,做香囊,来源于把粽子扔到河里,让鱼吃粽子,而不是吃屈原的尸体。把香包扔到河里,不让屈原的尸体发臭。这些都是小时候老人们传下来的。现在我老了,我有责任把它们传递下去,让后来人知道。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代楚国的人们,对圣人屈原之死恋恋不舍,许多人划船追赶救人。他们争先恐后地互相追赶,到了洞庭湖就不见了。之后,我会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龙舟来纪念它。划龙舟驱散河里的鱼,以免吃了屈原的尸体。比赛的习惯盛行于吴越和楚国。其实“龙舟赛”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在鼓中雕刻龙形独木舟和玩赛跑游戏是仪式中娱乐神和人的半宗教和半娱乐的节目。后来,各地的人们除了纪念屈原,还赋予了赛龙舟不同的含义。

端午节的起源

传说一:纪念屈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人民非常悲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向屈原表示敬意。渔民划着船,在河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一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扔到河里,说鱼龙、虾蟹都吃饱了,不会咬医生的身体。人们看到后纷纷效仿。一个老大夫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河里,说要用药把龙水兽打晕,才不会伤到屈大夫。后来,人们怕饭团被龙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叶包米饭,外面包彩色丝绸的办法来发展粽子。

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就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传说二:纪念伍子胥。

江浙一带广为流传的端午节第二个传说,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传说伍子胥助吴攻楚后,吴王阖闾死了,太子夫差继位,进攻大获全胜。越王于坚邀其讲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了奸臣的话,给伍子胥自杀,并于五月五日,把他的尸体扔进了河里。因此,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传说3:纪念曹娥寻找父亲的尸体

这句话出自东汉的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的父亲,他在河里淹死了好几天,却不见尸体。那时,孝顺的女儿曹娥只有十四岁,在河边日夜哭泣。17天后,他在5月5日投河5天后,取出了父亲的尸体。

端午节的其他习俗

配有香囊和五彩绳

中国很多地方都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这也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方式。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间或肚脐上,也可以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香囊内装有中草药,如艾叶、苍术、藿香。中医认为它具有祛风散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经九窍的作用,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挂菖蒲和艾草

民间有句谚语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草。”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把菖蒲和艾条插在门楣上,挂在堂屋里。艾叶(又名艾叶)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具有很强的排毒祛疫功效。

吊钟雕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的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户户都挂着铃铛和雕像来辟邪。唐开元皇帝在历山讲武后回宫,疟疾肆虐。他梦见一大一小两个鬼穿着红裆裤,偷着杨贵妃的香囊和明朝的玉帝,在庙里跑来跑去。大鬼穿着蓝色的长袍,戴着蓝色的帽子,抓住了那个小孩,挖出他的眼睛,一口吞下。当被明朝皇帝问到时,大鬼说:我姓钟馗,也就是说,我是最厉害的武术家。我愿意为陛下驱除邪灵。明朝皇帝一觉醒来,疟疾就好了。于是我让画师吴道子根据我在梦里看到的画了一幅钟馗捉鬼的画像,并命令所有的人在端午节的时候贴出来驱邪。

给孩子涂雄黄。

用雄黄画孩子是为了利益和辟邪。这种习俗在城市里很少见。市面上有雄黄酒,但我们没喝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