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感觉失落的时候,应该怎么安慰自己?
我们可以把防御机制的类型分为十六类,分属五大类。
编辑此段落
(一)规避防御机制
摘要
这是一种被动防御,用逃避和消极的方法来减轻你在受挫或冲突时感受到的痛苦。就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不予理睬。这种防御机制有以下四种形式:
1,抑郁症
(压抑)
压制是各种防御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这种机制是指个体无意识地排斥和压抑一些自己无法接受或对潜意识有威胁和痛苦的体验和冲动。它是一种“动机性遗忘”,个体在面对不愉快的感受时,无意识地有目的地遗忘,不同于因时间长而自然遗忘的情况。比如我们常说的“但愿没有发生过”“我不想再想这件事了”,或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会做梦,不小心说漏了嘴或者偶尔有粗鲁的行为,都是这种压抑的结果。
抑郁症,表面上看起来是我们忘记了事情,但实际上它还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在某个时刻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以至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做出一些我们不理解的事情。比如李小姐的婆婆,相当势利,挑剔。因为一直觉得李小姐配不上女儿,多年来每次见到李小姐总是冷嘲热讽,让李小姐很不舒服,也很尴尬。上周日,李太太生了她的第一个儿子,所以她让李先生通知她的至亲好友。在一连串忙音之后,李小姐突然意识到她忘记给婆婆打电话了。李老师用“压抑”这种防御性的方式来逃避面对婆婆的痛苦。抑郁症有时会导致记忆力丧失。比如,一些遭受过极度悲伤或赌博恐慌的人,会完全忘记这段经历,回忆不起来。比如战场上的士兵,火灾中逃出来的人,失恋的人...事件发生后,他们失去了记忆,以避免他们所面临的痛苦和悲伤。比如春娇和一个满志明交往了三年。在他们订婚的前夕,志明突然改变了主意。我妈知道春娇很爱志明,担心她会难过,就委婉地安慰她说:“志明是谁?你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吗?我和他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我一点都记不住?”春娇使用的防御方式是“压制”。当然,并不是每一次抑郁都会导致记忆力的丧失。只有当个体主观认定极其可怕的经历时,才会导致记忆的丧失。精神分析提倡潜意识意识去理解影响我们行为的因素。但有些事情还是“最好忘记”如果一定要找那个“失去的记忆”,通常会找那个“失去的悲伤”。
2.否认
(否认)
否定是一种相对原始简单的防御机制。它的方法是通过扭曲创伤情境中个体的思想、情绪和感受来逃避心理痛苦,或者“否认”不愉快的事件,就像从未发生过一样,从而获得暂时的心理安慰。“否定”和“压抑”非常相似。只是“否定”不是有目的的遗忘,而是对不愉快的事情的“否定”。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孩子遇到困难,他会用手捂住眼睛,就像沙漠里的鸵鸟一样。敌人被迫面对,把头埋在沙子里,好像什么都没有,这是消极的表现。再比如春娇和男友志明交往三年。在他们订婚的前夕,志明突然改变了主意。我妈知道春娇很爱志明,担心她难过,就委婉地安慰她。她不知道春娇说:“其实没事。我一直很担心结婚后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春娇用“否定”的防御方式来逃避现实的痛苦。
很多人在面对绝症或亲人去世时,往往会本能地说“这不是真的”,用“否认”来逃避一大刀距离的痛苦。其他的如“眼不见为净”“偷钟”等,都是负面效应的表现。
心理学家拉扎勒斯在对即将接受手术的患者的研究中发现,使用否认并坚持一些幻想的人,会比坚持了解手术所有事实并准确估计预后的人恢复得更好。因此,拉扎勒斯认为“否认”(拒绝面对现实)和幻觉(对现象的错误信念)在某些情况下对某些人是有益的。但拉扎勒斯也指出,否认和幻觉并不适用于每一种情况(例如,一些女性拒绝承认自己的乳房有肿块,这可能是癌症的迹象,去医生那里时很晚)。但是,在无事可做的时候,否认和幻想仍然是有效的适应方式。
3.返回
(回归)
退缩是指个体在遇到挫折时,表现出他这个年龄不应该有的幼稚行为反应。是一种逆成熟的倒退现象。比如已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孩子,在婴儿期表现出尿床、吮拇指、哭闹、极度依赖等行为。,因为他们的母亲生了兄弟姐妹或者家庭突然变故。
根据勒温等人的研究,认为2至5岁的儿童在遇到挫折时是倒退行为,平均比实际年龄落后一年或一年半。戒断行为不仅见于儿童,有时也会发生在成人身上。例如,当重要的事情发生时,有时我们会大喊“哦,我的上帝!”,或者夫妻吵架,老婆跑回妈妈身边哭,都是回报的行为。自从知道老公有外遇后,每当老公要出门,她就在地上哭着喊着,直到老公答应不出门。有一个女学生,从那以后一直被同学嘲笑。每当我必须去上学的时候,我就胃痛,不能去上学。有一个老师在成长的过程中被母亲管教的非常严格,母亲的蛮横无理让她对权威人物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即使到了成年,虽然她学习很好,但在权威人物面前也会变得很有主见。就像在她任教的学校里,她是一个很受欢迎的老师,但每次校长见到她,她总是没有安全感。因为每次见到她,她不仅措手不及,还说校长问她什么都不会做,要校长教她,要校长详细告诉她怎么做;所有的表现,就像一个无知的小女孩。以上三种情况,“哭倒在地”、“肚子痛”、“极度依赖”都是戒断行为。
人长大了,应该用成人的方法和态度去处理事情,但有些时候,因为某些原因,不一定要采用幼稚的行为反应。比如父亲在地上扮演马牛的角色供子女骑,妻子偶然撒娇丈夫,偶尔逆行',都会给生活增添不少趣味和色彩。但是,如果你经常“堕落”,用原始幼稚的方法去应对困难,只用自己的堕落行为去博取别人的同情和关爱,来逃避面对现实的问题和痛苦,那么它的堕落就不仅仅是一种现象,而是一种心理症状。
4、潜在抑制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被描述为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表现,是指个体无意识地将意识中的对立或不可接受的冲动、欲望、想法、情绪或痛苦经历压抑到潜意识中,使当事人无法察觉或回忆起来,以避免痛苦。
比如“恋母情结”、偷窥冲动等肯定与意识层面冲突的心理力量(包括社会道德约束和信条),不被意识接受就无法进入意识层面,但它们仍然活跃在潜意识层面,只是无法被意识感知而已。
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经常会引发我的感受。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自然而直接地表达出来,但在特殊情况下,我们的反应会不同寻常。因为种种原因,很有可能是我不自觉的压抑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丁总裁是个汽车发烧友,妻子经常取笑他把车当儿子。一天早上,当他赶去教育局参加一个会议时,不幸的是,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他的车被跟随他的一辆面包车撞了。当时丁校长刚下车,漫不经心地看着受损的车尾部分。然后他冷静而匆忙地和对方交换了电话号码。抄下对方的车牌后,他立即开车去了教育局。同时,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他将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上。在这次事件中,由于坠机时间是8点32分,会议还有28分钟就要开始,重要事项需要紧急决定,丁总裁一反常态的表现只是因为他采取了潜伏防御机制。
编辑此段落
(二)自我欺骗防御机制
摘要
这种防御机制含有自欺的成分,也是一种消极的行为反应。有反作用,走向另一个极端。邪派会装得极其正派,自欺欺人。合理化的人,总会给自己找些理由来辩解。抵消效应类似于合理化效应,但不是单纯用理论自卫,而是要具体应用。隔离、理想化、分裂的作用,也是利用技术手段欺骗自己或他人。以上六种也是人们经常使用的防御方法。下面我们会详细解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或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
1,反向
(反应形成)
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被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他害怕自己会制造出来,而把它们压抑到潜意识中,然后用相反的行为在外显行为中表达出来,这就叫逆反。换句话说,使用倒档的人的外部行为与其内部动机成反比。本质上,逆反行为也是一个压抑的过程。比如后妈一点都不喜欢老公前妻生的儿子,但是又怕被人批评。她通过过度放纵来表达对他的爱。再比如一个女生吃甜食却被警告吃甜食会导致蛀牙,不被妈妈喜欢。每次和妈妈逛街,她总是指着甜食对妈妈说:“别吃甜食,吃甜食会蛀牙,妈妈不喜欢吃。”有一首歌叫《我心里没有他》。这首歌从头到尾都在强调“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如果“你”也对“逆向”防御机制略知一二,你就应该知道他心里有没有“他”。其他如中国“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和谚语,如“穷巷赶狗”、“退而求进”,都是逆向表现。通常用“反转”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用的是这个机制,而不是“口惠而实不至”、“笑里藏刀”、“假神仙”。
逆反行为,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帮助人适应生活;但如果过度使用,就会不断压抑自己的欲望或动机,做出相反的行为。轻则不敢面对自己,过着艰难孤独的生活。过度使用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困扰。在很多精神病人身上,经常可以看到这种防御机制被过度使用。
2.合理化
(合理化)
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未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收集一些符合其内心需求的理由,对其行为给予合理的解释,以掩盖其错误,减少焦虑的痛苦,保护其自尊不受伤害。这种方法叫做“合理化”。换句话说,“合理化”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和掩盖自己的伤害。其实,在人生的不同经历中,除了面对错误,当我们遇到难以接受的挫折时,短时间采用这种方法来减少内心的痛苦,避免心灵的崩溃,也是无可厚非的。有句话说:“得意时儒,失意时道”,这是一种适应生活的哲学。更重要的是,在寻找合理的原因时,你可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如果个人照常使用这种机制,用各种借口来维护自己的自尊,难免有自欺欺人的嫌疑,这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强迫性神经症和偏执性精神病患者经常用这种方法来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
一般来说,“合理化”可以分为三种方式:
酸葡萄心理(1)酸葡萄
当你所追求的东西因为自身能力不足而得不到的时候,你就会受到贬低和攻击,这就是所谓的酸葡萄心理。这个机制来源于《伊索寓言》(伊索,Fab 1e)中的一个故事。从前,一只狐狸走进一个葡萄园,看见架子上挂满了成熟的葡萄。他想吃,但是因为架子太高,挑了几次都吃不下。他说葡萄是酸的,他不想吃。其实葡萄是甜的,因为不能吃,但是是酸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一个体能差的学生说,只有四肢发达的人才会喜欢运动;长相普通的女人特别喜欢说“自古美人不吉利”,“美人是祸水”;追不上女朋友的男生说:“这种女人不道德,水性杨花。我不想嫁给我。".
酸葡萄心理的成因:
1.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乏狐狸的境遇和心态。当我们失意的时候,我们会找理由丑化我们得不到的东西。举个例子,一个学生没有考上梦想中的名牌大学,却考上了普通大学,他心里说,还不如不考名牌大学,那里竞争激烈,也许我要努力学习才能不掉队,而在普通大学学习,也许我能名列前茅。再比如,一个普通干部在竞赛部经理岗位上不成功,他觉得失落,不开心。后来,他突然想到:职位越高,责任越重,才能让一个老百姓安心,有更多的时间研究业务。此时他的情绪很快恢复正常,不再担心。
2.“酸葡萄心理”是指当你因为自己的真实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感到沮丧时,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你编造一些“理由”来安慰自己,从而消除紧张,缓解压力,使自己从不满、焦虑等负面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3、“百年人生,逆境十之八九。”心理防御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生活和社会,但是沉迷其中对心理生活有明显的副作用。比如鲁迅先生的阿q,总是找酸葡萄和甜柠檬来为自己受到的侮辱或不公正待遇开脱,让自己活得太窝囊,太可悲。
4.心理是指当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时,通过贬低原有目标来淡化内心欲望、减少焦虑的行为,称为“酸葡萄心理”。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行为。当个体追求的目标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为了保护自己的价值不受外界威胁,保持心理平衡,当事人会强调自己的既得利益,淡化原本目标的结果,以减轻失望和痛苦。这种心理反应被称为“甜柠檬心理”。
5.就像狐狸找不到好吃的,却找到了酸酸的柠檬,于是安慰自己:“这个柠檬正合我的口味,我喜欢吃酸的。”考砸了就说自己工作早,挣钱早。如果真的考上了,经济上损失很大。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都是个体为了缓解痛苦和紧张,保护自尊而采取的心理防御功能,为自己找理由,为自己辩解。
6.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有一定的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负面情绪的作用。但真正处理挫折,不能只是自圆其说。在情绪稳定的时候,要冷静客观的分析自己达不到目标的原因,重新选择目标,或者提高努力。
(2)甜柠檬
与酸葡萄相反,另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是甜柠檬,这意味着试图说服自己和他人,你所做的或拥有的是最好的选择。上面提到的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后来去了柠檬树,因为饿了,就把柠檬摘下来绞起来充饥,一边吃一边说柠檬是甜的,其实绞起来的柠檬是酸的。它延伸到我们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有时候,像这只狐狸一样,我们会尽力强调事物光明的一面,以减少内心的失望和疾病。比如娶了一个相貌平平的老婆,说她有内在美;嫁给木纳沉默寡言的老公,说他老实;孩子资质平平,说他“傻福。”这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知足常乐”的心态,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接受现实,但如果过度使用这种方法,就会阻碍我们追求生活的进步。
(3)推诿
这种自我防御机制是指将个人的缺点或失败归咎于其他原因,找人承担自己的过错,个人心安。比如学生考试不及格,不愿意承认自己准备不足,却说老师没教好,老师对试卷评价不公平,或者题目超范围;被打败的将军不想承认失败是由于错误地使用了自己的战略,而是说“这不是一场战争。”打人是正当防卫;我喜欢社交,喝酒,找乐子,说是为了生意或者工作联系感情;输了比赛,说场地不好,裁判不公;老师责问学生说:“爱之深,责之急。这些都是搪塞。台湾省有句俗语:“不能划了船就说小溪窄。”搪塞的表现非常生动。
3.仪式和抵消
(ritua1和撤消)
人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犯错,都会感到不安,尤其是事情牵连到别人,给别人造成无辜的伤害和损失。如果我们试图用象征性的事物和行为来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事件,这种方式就叫做仪式和抵消。比如,有外遇的丈夫买了车,送了钻戒给妻子以消除愧疚,而这个行动证明了他是一个有良心的丈夫;再比如:一个工作太忙没时间陪孩子的父亲,为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物质来消除心中的愧疚,似乎用这个动作来证明自己对孩子的照顾。此外,新年破事说“岁岁平安”也是一样,采用“礼和抵消”的防御机制。
一些精神疾病是由于过度使用这种机制而引起的。有一个中年妇女,为了自卫不小心杀了人,饱受强制洗手之苦(每天洗手20多次,每次20多分钟,手部皮肤几乎溃烂)。经过心理治疗发现,她被迫洗手是因为自己不小心杀人而产生的内疚感。她认为自己的手沾满了血,很脏,所以她控制不了自己不断想洗手的想法和行为(其实她想洗去的是自己的愧疚)。她洗手来减轻内心的内疚。
4.隔离
(隔离)
所谓“隔绝”,就是把一些事实隔绝在意识的领域之外,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造成精神上的不快。最常被孤立的是与事实相关的个人感觉部分,因为这种感觉容易引起焦虑和不安。如果一个人死了,用“死了”、“死了”、“死了”代替死了。
替代性辩护机制
摘要
替代防御机制是用另一种东西替代自己的缺陷,以减轻缺陷带来的痛苦。这种替代有时是一种幻觉,因为在现实中,他无法获得实体的满足,所以他可以用幻想来获得想象世界中的满足,有时他用另一个对象来补偿他因缺陷而产生的挫败感。这种防御机制可分为幻想型和补偿型。
1,幻想
(幻想)
当人们无法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或者无法忍受一些情感上的困扰时,暂时离开现实,在幻想世界中获得内心的平静,达到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满足感,这就叫“幻想”。类似于常说的“白日梦”,比如工人金科上班时被工头无理责骂,很生气,但又不如别人,无能为力。在去他家的路上,他买了一张张爱国彩票,吃饭的时候和太太聊天,说“如果他中了奖,就自己开厂,用很多钱请工头,然后给他点颜色看看,让他丢脸……”。意义治疗法的创始人弗兰克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集中营呆了四年。他发现,能活着走出集中营的人,与年轻与否关系不大,最重要的是对未来有一个“愿景”(即通过想象未来的愿景来支撑自己忍受当下的苦难)。幻想是一种想象功能,是儿童必经的生活过程。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个人幻想的内容与学习经历有关(随着学习经历的增加,内容也有所不同)。比如童年幻想偏向于玩具的获得和游戏的满足,青春期偏向于英雄崇拜。一般来说,性格孤僻的人往往很少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很容易用幻想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和痛苦。
幻想可以是一种使生活愉快的活动(很多文艺创作都来源于幻想),也可能具有破坏力(当幻想代替了实际行动)。幻想可以说是思维的退化。因为在幻想世界里,你不用按照现实原则和逻辑思维来处理问题。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自行编制。
幻想使人暂时脱离现实,缓解个人情绪,但幻想解决不了现实问题。人必须鼓起勇气面对现实,克服困难,才能解决问题。否则,当你经常沉浸在幻想中,把“现实”和“幻想”混为一谈时,就会表现出类似歇斯底里和宏伟妄想的症状。比如某学校临时聘用的一名技工,最近因为参加技术检验考试失败了,但与学校同时聘用的另外两名技工相比,他不仅通过了考试,还被学校聘为正式技术岗位,这让他心理受挫。另外,他女朋友因为他考试不及格,认为他没有前途,所以和他分手了。在这双重打击下,他最近开始语无伦次,到处说自己被聘为校长了。机修工的行为是因为他用个人的想象力(把幻想当成真实的东西)改变了自己头脑中的现实,以维持自己心理的平静,从而产生了夸大的偏执。
2.补偿
(补偿)
“补偿”一词最早出现在阿德勒的心理学中。阿德勒认为,每个人生来都有某种自卑感(从孩提时代起,就有意识地认为别人总是比自己高,比自己强,从而产生自卑感),而这种自卑感使个体产生了“争强好胜”的需要,为了满足自己“争强好胜”的需要,个体试图通过“补偿”的方式来克服自己的缺点。我们用什么样的补偿来克服我们特有的“自卑”,就构成了我们特有的人格类型。因此,阿德勒认为,为了理解人类的行为,我们必须掌握两个基本概念——自卑和补偿。
当一个个体因为自身的生理或心理缺陷而无法实现目标时,用其他方式弥补这些缺陷,以减轻他的焦虑,建立他的自尊,这就是所谓的补偿。就功能而言,补偿可分为消极补偿和积极补偿。所谓负补偿,是指个体用来弥补缺陷的方法,对个体本身没有帮助,有时甚至会带来更大的伤害。比如一个事业失败的人,整天沉迷于酒精,无法自拔;一个想减肥的人,只要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暴饮暴食来缓解挫败感;一个被同学嫌弃的学生,加入了一个不良帮派组织,以获得帮派成员的接纳;一个得不到积极关注和关爱的孩子,会发展出消极的行为来获得别人的关注。另一种积极的补偿,运用得当,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好的改变。所谓积极补偿,是指以适当的方式弥补其缺陷。比如一个长相平庸的女学生,致力于追求知识,赢得别人的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联邦德国成立了许多慈善救济组织,特别是针对犹太人的组织,以弥补希特勒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世界的浩劫和对犹太人的屠杀的罪责。古希腊演说家德莫斯·安西(Demos Ansi)为了克服自己的口吃,用石头练习,以使自己的发音更加正确。结果,他不仅克服了口吃的缺陷,还成为了著名的演说家和辩论家。一位美国总统的第一夫人曾经说过,年轻的时候外表不美,转而培养内在美,追求成就感,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这些例子,也是我们常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是对成功的补偿。除了以上两种补偿,还有一种补偿方式,叫做“超过,补偿”,是指个体否认自己的失败或某一方面不可克服的缺点,加倍努力,企图克服,但结果超过正常。比如一个在学校被嘲讽为“男人婆”的女老师,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是个“有女人味”的女人,买了大量的名牌化妆品和名牌服装,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每天穿一套新衣服,而不是以前的衬衫和牛仔裤。她的改变为她赢得了别人的称赞,但也造成了她财务上的尴尬。她缺钱,想维持赞美的形象。当她在一家百货商店偷东西时,被当场抓住并绳之以法,这毁了她光明的前途。补偿有拉回(补救)的作用,防止向前跌倒(失败、障碍),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相当有利;但是,使用误差补偿是有害无益的。上面提到的女老师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基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完美的生活中,人们会用补偿的方法来克服生活中或多或少的缺陷。区别只在于有些人的生理缺陷(比如平庸的女学生),有些人的心理缺陷(比如害怕别人怀疑她没有女人味),有些人的社交缺陷(比如事业失败的人),有些人的过错缺陷(比如造成二战浩劫的人的心理愧疚)。
编辑此段落
(5)建设性防御机制
摘要
一种更好的防御机制是补偿好的东西,这是有建设性的。分为认同和升华两种。
1,识别
(识别)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些重要的事情要完成,主要的是完成“认同”的过程。“认同”从童年到青春期开始,成为主要的发展任务。孩子用来学习社会群体的态度和习惯,青少年用来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因此,心理学家一致认为“认同”是辅助人格发展的重要方法。然而,根据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虽然“认同”对儿童学习性别角色是必要的,但如果使用不当,它也可能成为一种防御性反应。“认同”是指个体对某个地位或成就高于自己的人的认同,以消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就定义而言,认同可以从心理上分享他人的成功,从而带来个人的满足感或增强个人的自信心。举个例子,一个物理系的学生,因为崇拜系里的一个著名教授,所以留了胡子,而这个教授的“注册商标”就是他很有个性的胡子。这个学生同意教授的观点,留起了胡子。其他如“史密斯”、“东施效颦”等都是认可的例子。身份有时可能等同于一个组织。比如一个从小辍学的人,加入了一个学术研究小组,成为小组的荣誉成员,不断吹嘘自己在小组中的重要性。
2.升华
(升华)
升华这个词是弗洛伊德首先使用的。他认为,当一些本能的行动,如饥饿、性欲或攻击的内驱力,转移到一些被自己或社会接受的领域时,就是“升华”。比如有打人冲动的人,可以通过练拳或者扔胶水来满足自己;我喜欢骂人,以成为评论家来满足自己;如果你想杀人,你可以做“外科医生”或者“屠夫”(杀猪杀牛)来满足你的本能冲动。以上例子都是升华。西汉时运不济的文史学家司马迁,因仗义执言,得罪了汉武帝,被判入狱。在狱中,他写下了历史记录。《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作者歌德在失恋的时候写了这本书。他们都在悲愤中坚强,升华了自己的“忧患”,为后人创造了壮美的文学和历史境界。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弗洛伊德,a .)在1936出版了《自我与心理防御机制》一书,书中将防御分为十种类型。她认为,九种防御在神经质的成年人和正常的孩子身上都很常见,只有“升华”对成年人和孩子都是正常健康的。
升华是一种很有建设性的心理功能,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必需品。没有它,如果把人生挫折中的一些本能冲动或不满转化为对世界有益的行动,就会给这个世界增添许多不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