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游戏的幕后制作

这部电影的编剧格拉汉姆·摩尔是艾伦·图灵的狂热粉丝。在他少年时参加的美国太空营和计算机编程夏令营中,这位数学家的影响无处不在。意识到图灵对自己的巨大启发,摩尔一直在寻找机会把图灵搬上银幕。当《艾伦·图灵传》的版权被制片人诺拉·格罗斯曼(Nora Grossman)和伊多·奥斯特罗斯基(Ido Ostrowsky)拿下时,摩尔立刻签了剧本合同,而且一分钱都没出。创作时,“还原一个真实的图灵”成了他的创作动力。但要做到准确并不容易。图灵的大量工作记录在二战中被毁,仅存的片段成为高度机密。摩尔不得不从外部寻找细节,以及这些组织对他的影响。令人惊讶的是,关于图灵在破解密码后与军情六处合作的最有力的信息来自《007》的作者伊恩·弗莱明的日记。

电影中的主要事件都是真实的,但它们不得不被夸大。影片中,图灵将他开发的机器命名为克里斯托弗(图灵初恋情人的名字),但现实中,机器的名字是庞贝,编剧发明了这个桥段。因为原著作者安德鲁·霍奇斯和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图灵对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热爱与他对Morcom的热爱密不可分。这个情节的加入,是为了充分表达图灵的真实执念而进行的艺术夸张。影片中休·亚历山大的角色原型一半是休·亚历山大,一半是团队中的另一位数学家戈登·韦尔奇曼。电影中审问图灵的警官诺克也不是真人。他象征着那个时代制度化的同性恋恐惧症,表明图灵的捕获者和迫害者不是残忍的疯子而是最普通的人。同时,为了保护现实中审问过图灵的警官,摩尔给了这个角色一个假名。这部电影在几个不同的时期保持跳跃:图灵在布莱奇利花园工作,他去世前的最后几天,他遇见并爱上克里斯托弗·莫康和解密的童年。这种混合结构意在充分展现图灵的人格形象及其形成的原因。由于图灵对密码、谜团和游戏着迷,编剧希望整部电影是一部“模仿游戏”,只有观众像图灵一样思考,电影中的无数谜团才能解开。

1954年7月7日,图灵通过“化学阉割”越狱后,因食用浸过氰化物溶液的苹果,倒地而亡于家中。导演莫腾·泰杜姆在采访中说,这部电影没有回避这些故事,因为它讲述的是真实的故事。结尾,精神受到毒品影响的图灵默默走向被他视为初恋化身的电脑“克里斯托弗”。比直接展示他死亡的画面还要尴尬。编剧摩尔也认为,电影旨在展现图灵传奇的一生和丰功伟绩,关注这些比大力刻画他的自杀过程更重要。20165438 2004+065438+21 10月,《模仿游戏》在北美四家影院小范围上映,首周末收入48.2万美元,平均每家影院120500元,表现相当不错。2015 65438+10月18,北美累计票房破5000万美元,全球也突破1亿美元。2015,65438 10月25日北美累计票房达6064.2万美元,超过布达佩斯大饭店5965438+万,成为2014北美上映独立电影年度票房冠军。2015年3月3日,全球累计票房破2亿美元大关。

最终《模仿游戏》北美票房总计965,438美元+0,654,38+025,683美元,全球票房总计227,774,226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