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二册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1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65、66页。
教材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对直角有了初步模糊的认识。本课教材先呈现三个学生身边的活体——数学书、黑板、三角形,用红线在物体上画出直角,让学生直观理解直角;通过“比较、辨认”、“折叠、画图”等多种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锐角和钝角的特点,加强对这三个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经历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直角的过程,直观地理解了直角,初步发展了空间的概念。
2.借助三角形,你可以辨别直角、锐角和钝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直角、锐角、钝角,就可以借助三角形来判断三个角。
教学难点:
掌握直角、锐角、钝角的画法。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形,纸板,活动角度
教学过程:
首先,回顾一下引言
1,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图形王国的新朋友。是谁呀?
生:犄角。
老师:你对角了解多少?
生1: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生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角的开口大小有关。开口越大,角度越大,开口越小,角度越小。
生三:角度画法: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向不同方向画两条边。
老师:看来焦真是大家的老朋友了。
2.课件有图片。
老师: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情。你能找到它们隐藏的角吗?(学生观察鉴别。)
课件演示了从图中画出直角。
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画直角的过程。)
老师告诉学生们这些是直角。
第二,探索新知识
1,知道直角
(1)了解矩形符号。
(2)肢体语言代表一个直角。
老师:请闭上眼睛。你能想象一个直角吗?你能和你的身体成直角吗?请给台上的学生看。
2、判断角度是否正确
方法一:直观判断角度是否正确。
方法二:借助三角形识别。
(设计意图:老师重点演示方法。通过比较三角形中的直角,这是一种直接观察的验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和准确。)
3.找个合适的角度。
老师:我们教室里的直角在哪里?说出来。
比较你找到的直角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测量得出,所有的直角大小都一样。)
4.与活动角成直角。
5.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大于直角的角叫做钝角。
6.感受一下三个角度的关系。
老师:如果这三个角按大小排起来,怎么排?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并由大到小排列,也可以由小变大,最后集体交流。)
第三,游戏延伸
游戏要求:说出老师用活动角换的角。
(1)判断锐角。
老师和活动角成锐角,逐渐变大,但还是锐角。
总结出锐角有大有小,但大多小于直角。
(2)判断角度是否正确。
做一个直角,和三角形比较。
得出直角都这么大的结论。
(3)判断钝角。
老师操作,得出结论:钝角有大有小,但再小也比直角大。
第四,动手操作。
1.用纸折三个角。
2.画三个角。
(教师示范,学生独立完成,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第五,总结思考。
老师:学习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教材第66页1和2题。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轴对称现象,并能正确地找到和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对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欣赏有生命的事物和相应的图形来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对对称现象的初步认识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到并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产生问题。
1,猜猜,激发兴趣。
老师:在这个花开的季节,昆虫快乐地飞翔。看啊!他们来了,但他们只是半个人。他们说:“只要你猜猜他们是谁,他们就会出现。”
老师:请猜猜它们是什么。展示蜻蜓、蜜蜂和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如果你猜对了,展示昆虫的另一半。)
老师:学生很棒!然后仔细看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边一模一样。
师:像上面那个左右两边相同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对称。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学习更多关于对称性的知识。
相互观察、感知并讨论他们的发现。有些学生从图案的形状观察对称特征。
报告你的发现:这些数字的两边是一样的。
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轴对称图形?
第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剪一剪,教学课本第29页1。
(1)老师演示,先把一张纸对折,然后画一张画,最后沿着画的线剪开。打开的是一件外套。
(2)学生模仿并制作剪纸。学生开始剪的时候,老师:用剪刀注意安全,不要伤到你的小手。
这件大衣完成后有什么特点?(它是对称的)
(3)说说你是怎么在群里切割对称图形的?
(4)展示学生剪下的作品。(将优秀作品贴在黑板上)
老师:学生们都剪得很漂亮。你在对称图形的中间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所有数字中间都有折痕。
师:对,这些图形中间有一条折痕,把这个对称的图形分成左右(或上下)完全相同的两部分。然后我们可以给这个折痕一个名字!这个折痕在数学王国里叫对称轴。(板书:对称轴)翻到课本第29页,拿出剪刀和长方形的纸,照原样剪下,剪完后出示自己的。作品。
刚才我们发现图片都是对称的图案。我们也能通过小手寻找对称的图案吗?
2.九折优惠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对折。打开看看吧。你发现了什么?(对称)再上下折叠,你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
(2)取出准备好的方形纸,对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交谈)
(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对称。)
(3)取出准备好的圆纸,对折。你发现了什么?不管怎么对折,都是对称的。)
老师总结:对折,我们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是对称图形。
老师:先用尺子标出,然后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学生畅所欲言。
第三,巩固应用,提高内化
1,课本29页,做吧。
图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下列字母、数字和汉字中哪一个是轴对称图形?它们有多少对称轴?
1、2、3、4、5、6、7、8、9
3.教材第33页练习7,1-3题。
第四,复习整理,拓展延伸
1.我们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你收获了什么?
2.老师总结:同学们都说对称的身材美,没错!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观察,用双手创作,就可以用对称的图形更好地装扮我们的生活!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经历过数据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能根据数据回答一些问题。
2.过程和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统计学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道四季的划分,以及你生日的季节。
教学重点:
1.有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经验。
2.用块状统计图展示统计结果。
3.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4.比较分析判断,问或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1,使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2.能够对调查时间做出合理的推断。
教具准备:
1.在黑板上写一个“画一”的格子和一个“填一”的表格挂在黑板上。
2.日历
教学过程:
首先,引入新的课程。
1.今天星期几?今天有人过生日吗?
2.今天显然是他的生日。他带了一个生日蛋糕来和我们分享。让我们为他唱“生日快乐歌”,好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什么时候吗?谁想谈谈?
我想知道班上学生的生日是什么时候。我该怎么办?
第二,玩中学
1,说出来。
你的生日是哪一天?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2.一分。
哪几个月是春天?哪几个月是夏天?哪几个月是秋天?哪些月份是冬天?四季是怎么划分的?
(1)小组讨论。
(2)与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告诉我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记住四季的划分。
3.调查。
(1)用你喜欢的方式调查学生的出生季节。
(2)小组交流:如何收集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
4.涂上一层。
给统计表上色,整理数据。
5.说说吧。
(1)哪个季节学生过生日最多?
(2)有多少学生在夏天和冬天过生日?
(3)如果不知道班里某个同学的生日,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片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第三,全班总结
1.你从这门课上学到了什么?
2、统计的作用可大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
第四,作业
1.搞清楚你们村有多少学生在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2.一个季度有几个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和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实现人脸在身体上。
能力目标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感和创新感。
情感目标
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识别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验在身体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些立体图形,一些平面图形,白纸,蜡笔等。
教学规律: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模、讲解、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三维到平面的探索建模过程,注重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空间概念的培养,融合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式,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体验进行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程
(课件:美丽的城堡)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去了一个美丽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有各种形状的图形。请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有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展示:平面图形)学生试着说出他们所知道的图形的名称。揭示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平面图形,丰富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业务交流,探索新知
1,感知面在身体上。
(1)观察操作。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隐藏在每个人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发现,触摸和交谈,并迅速采取行动!
(2)汇报交流:你在什么物体上发现了什么图形?再次触摸您要寻找的人物的脸。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挺身而出的主要特征是扁平。通过触摸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认识到物体的每一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课件呈现面在物体上的分离过程)老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通过看,初步体验在体内)
2.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
(1)老师的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中拿出来,留在桌子上的白纸上?(这一要求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探索性和可操作性。)
(2)团队合作完成。
(3)报告和交流的方法不同引导学生想出各种方法(素描、绘画、印刷等。)并给予好评。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让他们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个人感受,培养语言的有序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体验平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概念,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体验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改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总结我们从长方体发现了一个长方形,从正方体发现了一个正方形,从三棱柱发现了一个三角形,从圆柱体发现了一个圆。我们还发现这些人物的脸都是平的,而且只有一张脸。因此,这些图形称为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试试你的技术。老师说了一个图形的名字,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同时用手指画一幅图。同桌之间可以进行互动练习。通过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所学的图形,可以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有效发展他们的空间概念。)
(3)巩固深化,迁移拓展
1,连一连:用名称连接图形(变式图形的呈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获得的性质和特征归纳到相似的对象中,使学生在概括中对图形有进一步的认识。)
2.了解一下:你在生活中哪里见过这样的人物?(老师先引导学生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让他们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然后告诉大家发现了什么。)老师:其实我们在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数字。现在,我们去街上看看吧!跟大家讲:这些交通标志是什么形状?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把数学课上知道的图形和生活中的物体结合起来,加深对这些图形的理解。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找朋友(进一步面对面体验。)
4.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每个图形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
5.战斗。今天,孩子们在这个班里学得很好。胡老师将给每个小组奖励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里面有几个平面图形),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喜欢的东西。
(1)团队合作。
(2)交流展示。
说,你拼写什么?使用了哪些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展,学生可以学会欣赏自己,欣赏对方,培养自信心。)
6.全班总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部分是什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问题的基础上安排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利用加减法解题,学会使用括号;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解题。本单元教材在写作上有以下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
2.例子的呈现是开放的。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况,使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法解题,知道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圆括号的使用。
2.综合公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2学时
在第一堂课上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示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通过从生活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了括号的作用,我会在解题中用到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况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对话:小朋友,你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显示游乐园的情况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吸引学生注意这幅画。
3.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提问。老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和提问。
【设计意图】:介绍学生喜欢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Q:看到这张图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老师有选择性的板书:现在有多少人在看戏?
2.观察和理解信息:从图片中你知道什么?
3.小组讨论。
(1)应该怎么算现在有多少人在看这部剧?
(2)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派代表在小组内交流课堂上问题的解决方法。
4.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解题方法。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很明显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想知道现在有多少人在看这部剧,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略有不同。
6.你能把两个小公式写成一个吗?学生试着做一个综合的公式。
黑板:(1)22+13-6(2)22-6+13
沟通:你怎么看?
7.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事物的发生发展时,了解条件,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第三,练习巩固和运用练习
1,练习1,问题1,让学生解释图片的意思,明确计算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回答。然后找几个同学谈谈如何解决问题,以此来启发有困难的同学。
2.练习1,问题4,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在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要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和实践中掌握知识。
第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技能?你能解决我们今天学到的问题吗?
动词 (verb的缩写)课堂作业
第二节课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的例子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实现解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店情况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对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了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店看看那里有什么好吃的。你想吗?
2.投影显示游乐园的面包店地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吸引学生注意这幅画。
3.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提问。老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几个面包?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和提问。
【设计意图】:介绍学生喜欢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Q:看到这张图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还剩多少块面包?
2.观察和理解信息:从图片中你知道什么?
3.小组讨论。
(1)应该怎么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从小组中派出代表,在课堂上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解题方法。
方法1: 54-8=46 (a)和46-22=24 (a)
方法2: 8+22=30件,54-30=24件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很明显,这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问:还剩多少面包?解决问题有不同的思路。
6.你能把两个小公式写成一个吗?学生试着做一个综合的公式。
黑板:(1)54-8-22 (2)54-(8+22)
沟通:你怎么看?如果第二个综合公式比较难,老师会进行指导。特别强调首先计算括号中的内容。
7.完成练习1,问题5后,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
8.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事物的发生发展时,了解条件,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第三,练习巩固和运用练习
1,练习1,问题2,让学生解释图片的意思,明确计算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回答。然后找几个同学谈谈如何解决问题,以此来启发有困难的同学。
2.练习1,问题3,让学生自己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和实践中掌握知识。
第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技能?你能解决我们今天学到的问题吗?
第五,课堂作业。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知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建立长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测量和收集数据。
教学准备:
标度(米标度,厘米标度)
教学过程:
第一,引入谈话。
1,小朋友们,我们已经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了。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2.我学会了如何用标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回顾如何使用秤)
3.在这节课上,让我们用尺子来测量我们周围的物体。你想量多长?(根据学生在黑板上的答案)
第二,小组活动的要求。
1.分组合作,选择四件你感兴趣的事情进行测量。
2、班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逻指导)
第三,小组开始活动。
第四,报告和记录数据。
1,在黑板上报告并记录测量数据。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
3.讨论和交流:你从统计数据中学到了什么?
第五,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