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为什么会失去荆州?荆州的丢失对蜀汉有什么影响?

“无心失荆州”现在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导致失败或损失。可以用来劝人不要“大意失荆州”;也可以用来为自己的错误辩解,这本身就是三国时期的典故。

不过,看看当年的历史,还是要说一句“唉!关公!”因为“大意失荆州”未必真的全是关羽的错。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问题,回答一下。

第一种说法,也是最原始、最深入人心的说法,是关羽骄傲轻敌,在荆州东线没有做好保护孙吴的工作的情况下,贸然进攻北方的曹仁,导致荆州失守。这就是现在成语中所说的大意失荆州的由来。

还有一种说法在近代开始流行。据说是因为关羽和刘备的政治路线偏差很大,刘备是王,关羽是汉,所以关羽不听刘备的统筹安排,而是主动伐魏。关羽和刘备的关系,和于迅和曹操的关系差不多,所以刘备这次没有出兵增援关羽,导致关羽失去荆州,兵败麦城而死。也就是刘备靠曹操和孙权杀了关羽。

第三种说法是,诸葛亮重新安排对荆州的保护,并不是为了排斥异己。调动荆州军队进攻曹仁的命令是诸葛亮发出的。关羽当时只是在执行大本营的命令,这个命令本身就是有瑕疵的,或者说是故意的,就是没有后续的保护和应对。目的是除掉关羽。

我认为以上三种说法存在一定的逻辑缺陷,核心疑点在于荆州作为魏蜀吴交汇的核心战略点,必须作为首要的攻防要塞,无论是刘备、诸葛亮还是关羽本人都不会把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当回事。除掉关羽,可以解除其他将领的职务,削减他们的军权然后调回成都。关羽要北上,他一个人能行吗?关羽是熟悉春秋的将军,这点常识还是有的。

我们来看看当时荆襄九郡的战略分布:东汉时期的荆州有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七郡。赤壁之战后,刘备趁机占领了南方的长沙、零陵、贵阳、武陵,加上江夏。曹操北得南阳,从南阳分出襄阳、南翔两个新县,加上江夏;孙权占领南郡加江夏。

刘备借荆州之言南郡。孙权将南郡转给刘备,刘备驻守南郡,直接接壤曹操的襄阳防区,孙权的部队担任二线防守。刘备占领淅川后,为了让孙权牵制曹操东线,集中兵力在汉中与曹操西线作战,刘备归还了靠近孙权东线的桂阳、长沙、江夏三郡,保留了靠近淅川的武陵、零陵、南郡。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战略信号,就是刘备把战略进攻的重点转移到了汉中,于是在汉中集结了张飞、魏延、黄忠等将领和主力,刘备已经没有余力同时在东线向曹宣战了。防守南郡、武陵、零陵三郡是关羽明确的任务,关羽也清楚的知道自己没有后备力量。一旦曹魏和吴栋从北方和东方袭击,他们自己的驻军力量不足以同时作战。

这里有必要多说。刘备帐下不是有两个将军叫马超和赵云吗?只派一个去帮关羽不是可以吗?赵云的问题在于他不是武将,这也是有争议的(刘备从来没有重用过赵云)。然而,马超是一个新的领导人。何况他的老单位庞德也倒向了曹操。刘备对马超没有多少信任。别人真的找不到一个能像曹操手下的张辽一样独立的将军,这是刘备集团的一大短板。

还有一个误解。大家都认为是关羽发起了对曹仁的战争,但实际上曹仁是受曹操之命,作为征伐南方的将军前来讨伐关羽的。关羽有两个选择。一是放弃外围防线,坚守南郡,等待刘备支援;二是主动争取一举击溃曹仁的军队。为什么没有选择坚持下去,主动出击?因为关羽知道自己的攻强于守,自己的性格也不是那种固守待援的人,所以选择了攻与守。但关羽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守卫南郡等三地,而不是硬要北伐。

后来七淹军逃出庞德的禁令,把曹仁困在樊城,差不多达到了关羽的目的。此时,来自张辽和黄旭的第二批援军的到来,扭转了双方军力的对比。关羽无力赢得正面反击,吕蒙趁机偷袭武陵、零陵、南郡,关羽退守麦城。当关羽从苦战的麦城突围到离益州不超过20公里的林州时,遭到东吴潘璋部马忠的伏击,被俘身亡。

关羽失去荆州的原因如下:

1.刘备战略重心转移到汉中,导致兵力分布不平衡,关羽守备兵力明显不足。即使关羽坚守南郡,结局还是一样。

2.关羽的性格,刘备和诸葛亮都很清楚,所以东联盟吴栋的具体实施应该由西川大本营来完成,而不是关羽本人。

3.刘备打败曹操,攻占汉中,应该迅速做出决定,还是继续从汉中一口气攻下长安,牵制曹操的军队,防止曹操发动东征战争威胁荆州;或者调动西川东线与荆州接壤的部队增援关羽,因为谁都知道曹操睚眦必报的性格对于失去汉中和失去夏是不会无所作为的,唯一能想到的复仇计划就是荆州的关羽。

4.关羽唯一做错的是,在被禁七军淹没的时候,他不得不及时返回南郡,以保持双方力量的平衡。

5.如果把南郡还给孙权更明智,关羽的军队将撤退到零陵和武陵,吕蒙将是第一道防线。

6.孙权对关羽的幕后攻讦至今仍为人诟病,因为小三郡换来了孙刘联盟的瓦解,短期之利忘了发展重点方向上的失误。但是,对于荆州这个重要的地方,拿在别人手里,就相当于在自己家门前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孙权也需要地理上的缓冲地带,也可以牵制刘备的发展。拿下荆州至少可以让他稳坐老二的位置,而且对江东的传承极为有利。

在分析了关羽的“大意失荆州”之后,我们再来谈谈失荆州对蜀汉的影响。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从隆中对(曹璐队)说起。这是诸葛亮提出的战略思想,也是被后世神化的重要依据。具体如何,我就不引用了,大家随便找。

事实上,当时曹的各个阵营中都有一个战略对立面,一个是毛杰提出的,一个是鲁肃提出的,还有一个就是众所周知的诸葛亮版。每个人都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进行了实际的分析,这三个人都是大师。

但作为一部大家耳熟能详,后人推崇的诸葛亮版《隆中对》,其实并不为后人所推崇。例如,《吉翔》这本书就涉及到苏洵对草堂的看法。苏洵认为诸葛亮只是以关羽为荆州守将,以在西蜀建立根据地为主力,很难达到兼顾的目的。孔明认为,如果有高山和狭窄的通道,就有可能避免灭绝。事实上,西蜀的风险是很难守住的,不可能守在一个角落里。按照这个地图更不可能拿下中原。苏洵还形象地举了一个例子:要成为富人,必须四通五通占领京城,集天下之利。而你赚了一点利润,就藏在家里,天天养着。是求不亏,不是求财。如果小偷来了,你怎么知道自己真的不会丢?民国创始人毛泽东赞同苏洵的观点,并评论说,原来误以为是隆中对(引用),相隔千里,分作两股势力。最终关羽刘备诸葛无敌。不过毛泽东也高度赞扬了连孙的反曹策略,因为和当时的情况很像,所以草堂应该属于五五开。

这里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大意失荆州”的荆州,现在已经不是湖北管辖的地级市了。属于汉代十三州之一,包括南阳郡、南郡、江夏郡、桂阳郡、武陵郡、零陵郡、长沙州,可以说是极其重要。以隆中为参照的内政原话是‘北依汉、绵,利,东接,西接巴、蜀,故此为用兵之国!’事实上,荆州从未完全落入刘备手中。赤壁之战后,荆州一分为三,北部四郡归曹操,东部三郡归孙权,西部三郡归刘备。

虽然荆州大部分仍在曹操手中,但基本符合诸葛亮的战略思路——先稳荆州再取益州。这样我们要出兵,就可以双管齐下,一条路威胁洛阳,另一条路可以媲美长安,主动权在蜀汉军队手里。如何佯攻,如何进攻,主要完全看诸葛亮的心情。这种打法让曹操很不舒服,因为一个涉及到首都许昌,另一个目标长安属于旧都,政治意义上不能丢;从战略上讲,这两个兵就像两把尖刀刺进了中原腹地。如果局势稳定了,他们就联合起来,然后把战线直接推到曹操眼皮底下。如果东吴再来,最后很有可能会再打一场“官渡之战”,但这次能不能赢还真不好说。因为这些原因,曹操才会在关羽水淹七军之后,才想着迁都,也就是做一个战略纵深。

但是荆州失守了。对蜀汉来说,或者简单地说,对诸葛亮来说,失去的不仅仅是进攻线,更重要的是人口和士兵。众所周知,在魏、蜀、吴中,魏人口最多,所以兵多,蜀、汉人口最少,兵也比较单薄。据《三国志》等史书记载,关羽对曹魏发动襄樊战争时,带了约三万精兵。那么有理由推测关羽将在荆州留下至少65,438+0,000兵马来保卫吴栋。所以对于镇守荆州的关羽来说,大概有4-5万兵马。这个时候属于蜀汉的巅峰时期,刘备在益州大约有65438+万兵马,所以总* * *大约是15万。但关羽战败,荆州直属的五万兵没了;夷陵之战,刘备填兵五万左右。长此以往,诸葛亮只剩下5-6万士兵。可以说,镇守益州的各部都捉襟见肘,不可能再搞什么运动了。

所以从刘备去世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用了五年时间(223 -228)。这五年,诸葛亮平定云南,不仅是为了稳定大后方,也是为了寻找和用兵泛滥。最后,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征集了6万人左右(6万人指能打仗的,后勤运输人员不算,约为654.38+万人)。

不管蜀汉军队能否借东吴把守的荆州,据说区区六万人根本不足以支撑分兵。

因此,根据目前的研究,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在内部已经偏离了隆中对的战略思想。他的进攻路线不再是指向长安,而是指向凉州,或者说顺势打下永州西部。

可以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机把握的非常好,甚至有可能超过预期值。其实北伐的战略目的是从四川走出来,以便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否则,如果魏军停止整个出口,蜀汉只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发展,用不了多久就会灭亡。但由于街亭战败,北伐完全不可能。不过从战略角度来说,凉州被困几十万人也不算坏。但从人才的角度来看,蜀汉第一次北伐直接间接损失了中层,将损失多达11人,但得到的只是一个姜维,得失真的不好说。

现在看来,第一次北伐是诸葛亮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接下来的四次有些甚至不能算是真正的战斗。至于第五次北伐的失败,有很多因素,但武功还是在渭南,可以说是受关羽失荆州的影响。

所以,没有了荆州,蜀汉就缺少了一个像样的出兵之地,损失了几十万人,把自己变成了“瓮中之鳖”,使得他在人才凋零的时候,不得不一次次北上,从而消耗了大部分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