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自信心
首先,提出的问题
(1)小班(3-4岁)幼儿在幼儿园活动中往往缺乏主动性,胆小怯懦,做事往往依赖大人的帮助。这是由于3-4岁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较低;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孩子人生的转折点:离开家进入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生活环境变了,各方面都要学会照顾自己,服务自己,感觉不适应很多。此外,孩子对自己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能力缺乏自信和信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实践证明,自信的孩子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对活动有积极的渴望,敢于大胆探索,愿意与周围的人交往,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自信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中,普遍忽视了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包括自信心的培养。有些老师虽然知道培养自信的意义,但往往缺乏具体的方法,无从下手。
(2)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逐渐树立目标意识,注重结合幼儿自身需求和发展规律实施教育。但是,如何针对孩子的日常活动和游戏活动,目标和游戏活动的关系,目标和游戏活动的结合,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旨在找到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二、理论基础
一、小班(3-4岁)儿童活泼好动,模仿性强,情绪化,自制力差,认知活动集中在具体形象上。而游戏正好可以满足孩子好动、自制力差的特点。在游戏中,孩子不仅可以自由变换动作和姿势,还可以多次重复自己感兴趣的动作。
第二,游戏可以满足孩子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的需求。孩子们可以在游戏中获得影响和控制环境的能力,建立对自己的信心。当孩子完成游戏活动中涉及的某些话题和任务时,孩子会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人,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再次,3-4岁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决定了要开展以自我服务能力、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为内容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与儿童自信心的培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尤其是儿童自我服务能力和自信心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第三,实施过程
(一)观察和评价儿童的初始自信水平。
开学时,在分析研究班里孩子情况的基础上,制定评价依据。评价依据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实际观察,来自现实;二是参考孩子自信心评价的指标。观察和评价应全面、准确、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