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小学、中学、大班的孩子读绘本

一、激发孩子阅读绘本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激发孩子对绘本的兴趣呢?

1,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带一些自己喜欢的绘本。

让孩子主动说出自己带的绘本,老师会及时给小红点等奖励,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进步。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的主动性得到了提高,对绘本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

2.坚持每天给孩子讲故事。

老师可以利用每天吃饭和午餐前的时间,给孩子讲一个绘本故事。在说话时,他们要注意语气和语调,以满足故事人物的需要,从而激发孩子对绘本的兴趣。讲完后,他们会把绘本放在图书馆区给孩子看。经过多年的观察和引导,我们发现孩子喜欢看老师讲过很多遍的绘本,这也是由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的。也正因为如此,我觉得孩子会慢慢喜欢上看绘本。

第二,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绘本。

“大人看文字,小孩看图片”这句话,道出了小孩看绘本的特点。孩子的年龄不同,认知水平不同,理解能力不同,阅读能力不同,想象能力不同。所以在选择绘本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思想积极向上的绘本。

小班幼儿形象的具体思维占优势,喜欢模仿。他们要选择色彩鲜艳、画面简单、形象可爱、故事简单短小、字数少、重复多的东西,比如绘本:《尿床》、《谁在我头上》之类的,甚至不用字。如:大风,飞机等。

中产阶级的孩子观察力和想象力都有所提高,应该选择一些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的绘本,比如《爸爸,我要月亮》。因为理解能力的增强,他们开始喜欢幽默夸张的故事,比如我爸我妈。

大班幼儿的思维仍以具象为特征,抽象的逻辑思维正在萌芽,理解能力较强,对文字感兴趣,想象力丰富。他们可以选择一些人物夸张、画面丰富、故事有趣的绘本,而绘本仍然以画面为主,画面中的文字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规律可循,帮助孩子逐步完成从画面图像到文字符号的过渡。

大班下学期要选择一些小学的绘本,比如培养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比如走迷宫,找错误,通过拼图讲故事等等。在故事方面,也要选择一些内容比较复杂的书,比如《匹诺曹》、《舒克和贝塔》,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理解和记忆。

另外,我们在给孩子选书的时候,还要考虑绘本的一些特性,比如纸张的安全性,画面是否反光,印刷是否清晰,尤其是对孩子:阅读的安全性很重要。

第三,巧妙地引导孩子阅读绘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不同年龄的孩子阅读能力不同,所以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的阅读活动,让每个孩子的阅读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小班孩子自主阅读意识差,但模仿能力强,所以我们采用集体阅读和亲子阅读,老师可以综合观察大部分孩子的阅读情况,在集体活动中进行集中指导;在亲子阅读中,家长可以观察和发现孩子自己的兴趣点,对阅读的观察和理解,并及时调整。他们还可以与老师和其他家长交流经验和问题,以指导孩子的阅读。

在指导孩子阅读时,我发现小班的孩子有一定的阅读兴趣,但不能边捧着书边读,有的捧着书倒着读;但天津看得津津有味;有的透过中间看;还有人随意阅读,于是我们开始引导孩子认识封面、封底、页码,有条不紊地看书。让孩子掌握初步的阅读技巧,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知道封面和页码的情况下,引导孩子看“封面上有什么”和“看封面猜内容”。“完整的故事”让孩子知道阅读要从封面一页一页翻。小班的孩子对数字的了解有限。我会让他们先找到“5以内的页码”,通过“看谁找对了”这个游戏让他们快速找到页码。

中班的孩子观察力和想象力都有所提高,大班的孩子有一定的合作和竞争意识,老师可以在角落观察个别孩子的活动,进行个别指导。大班的孩子还可以开展每周一次的读书日活动,创作故事,表演故事情节,竞选故事大王,为家长和孩子制作绘本。

中大班的老师可以根据班里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设立“新闻播报角”,每天邀请一个孩子当小播音员,为大家播报一条新闻、讲一个故事或介绍一本书,还可以设立表演区“梦想剧场”,让孩子表演令人愉快的喜羊羊、灰太狼、谁最漂亮等。在剧场里,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还可以发展孩子的语言。

小、中、大班的老师也可以开展“借书”活动,鼓励孩子带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然后分类标注,比如红色的科普圆形标志,黄色的生活圆形标志等。,然后制定借阅规则。小班的孩子年龄小,所以规则主要是老师制定的。中班和大班的孩子可以和老师一起健身。如果他们每周五借书,可以带回家看书,周一还。用星星表示书的保护程度。比如五星表示书能按时还,不掉角,不掉页,不乱涂乱画,不撕毁。其中一项做得不好,就会少一颗星。因为是自己制定的制度,孩子特别遵守。而且在他们的借阅活动中,懂得了“书不借不读”、“借易还易,再借不难”的深刻道理,懂得了珍惜。

四、读书要做到“无声胜有声”、“无字胜有声”,注重图片的作用。

好的绘本对读者有一种吸引力,比如“无声胜有声”、“无言胜有声”。长期以来,幼儿园对绘本阅读活动的指导存在一种倾向。老师过于注重文字的描述,让孩子尽快记住并表达书中的内容,只是忽略了图片的教育价值,图片其实是表达情感的工具。孩子们只需仔细观察画面中人物的表情、神态和动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图片的内容,实现绘本情感教育的价值。相反,忽视图片对孩子的吸引力,会导致孩子在阅读绘本时失去情感交流。

第五,要充分挖掘绘本的价值。

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绘本所蕴含的多元化教育价值,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五大领域,拓展绘本意义的外延,即以一本绘本为核心,充分挖掘其在健康、语言、计算、科学、社会、艺术、音乐等方面的教育价值。通过孩子在各个领域的体验和实践,让孩子更深刻地理解绘本。

那么如何挖掘绘本阅读时隐藏的多元智能呢?我来说说孩子在中小学读的三本书。

1.绘本《锄床》特别适合小班的孩子,年龄小,自控意识差,经常尿床。有的孩子不好意思说:“我不小心把水洒在床上了!””或者“我出汗太多了!“《除草床》的故事特别有意思,就是小动物爱吃什么就尿什么。因此,当看到图片中被子上的萝卜图案时,孩子就猜测是兔子撒尿了,提高了孩子在阅读中的推理能力。这就是绘本中蕴含的科学智慧。复述故事时,只要有小动物撒尿的图案,孩子就会问:“尿床,尿床,谁尿的?“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这是语言智能的体现。这个有趣的故事也告诉了孩子一个道理:那就是每个人小时候都会尿床,而且不羞于尿床,让孩子在不小心尿床的时候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能够正确面对。

2.中产阶级的孩子观察图片比较仔细,空间智能已经初具规模。在绘本《熊叔叔的生日聚会》中,通过熊叔叔开门关门、上楼下楼、进门出门、坐下站起来,让孩子熟练地理解四对反义词,符合语言场。方位词的研究属于空间智能的发展。老师还可以组织小朋友给熊叔叔设计蛋糕,唱生日快乐歌,给熊叔叔送上祝福。最后大家一起围成一圈跳舞。通过这本绘本,提高了孩子在语言、空间科学、艺术、音乐等领域的能力。

3.绘本《爱钟表的国王》描述了一个故事:国王非常喜欢发条。当他看到他最喜欢的发条时,他会把它拿走。后来,他保持了所有的时钟,但他发现生活已经改变了。因为没有发条,人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做。国王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把收集的发条全部还给大家。这本图画书适合大班的孩子。在引导孩子阅读时,可以引导他们认识钟表和整点半小时。还可以组织孩子讨论如果没有钟没有时间会怎么样,让即将上小学的孩子初步有一个时间的概念,明白守时的重要性。这个故事不仅提高了孩子的数学智能,还发展了孩子的社交智能。

日本画坛之父松居之先生说:“绘本是大人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在绘本中,孩子们和主角一起兴奋、悲伤、自豪、思考、欢呼,他们的情感在互动、交流、碰撞、交融中升华。让我们成为孩子阅读的点灯人!引导更多的孩子走进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