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给出的六条人生忠告。

1.对于这个世界,对于别人,对于自己,总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

不用说,我们理解别人的困难。连我们自己的事情都不容易让我们知道。人们往往愿意相信自己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思考、感受和行动,但精神分析坚持认为,我们的思考、感受和行为往往是未知的、不可理解的,它们处于潜意识的指挥和控制之下。比如(这也是曾老师在讲座中讲到的一个例子),父母拼命督促孩子好好学习,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讲课,让孩子以后没有工作,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学习变差,还产生了强迫等症状。父母表面上是希望孩子好,但真正的想法是怕孩子以后学不好,考不上好大学,没面子,满足不了虚荣心。是父母不愿意承担失败的焦虑,所以通过督促孩子学习,把这种焦虑推卸给孩子。这是一个典型的“虽然你爱它,但它实际上是有害的。”

理解我们内心的感受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在文明和社会的要求下,我们必然要遵守某些规则。当我们内心的想法和这些规则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习惯的做法就是压抑,以至于后来连自己都不知道,也不承认。

一个人看到异性就脸红,不舒服。他(她)不知道他(她)心里对异性有好感。

女人总是怀疑丈夫别有用心。虽然经过观察和试验没有证据,但她无法摆脱这种想法。事实上,她对丈夫以外的男人有着强烈的仰慕,她接受并抵制两种情绪的冲突,并投射到丈夫身上。

一个强迫症患者无法摆脱对童年性游戏的愧疚。

婚姻不和谐的小夫妻,潜意识里,女人总有婆家等条件不如自己的,老公总有很强的自卑感。他潜意识里试图通过征服妻子来摆脱自卑。所以他们总是吵架。

一个年轻女孩对死亡有恐惧,无法摆脱。她害怕自己的想法,觉得不可思议。她不知道这是她想逃离生活中压力的象征性表达。

每个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士(尤其是精神分析咨询师)都有很多案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就连心理咨询师自己,有时也会陷入潜意识的泥淖。我们也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当我们对来访者产生爱恨情仇等过于强烈的感情时,我们是否把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个人的印象投射到了来访者身上?

弗洛伊德曾说,人类的自负遭受了科学的三次重大打击。曾经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让我们知道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第二次,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证明了我们人类只是动物界的一个物种,是由低等生物进化而来的。第三个是精神分析,它告诉我们,即使是我们自己,有时候也做不了自己的主人。

第二,我们内在精神生活的质量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成就和幸福。

先说动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但孰先孰后,个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人对物质的追求(精神的东西除外,包括权力和地位等。)没完没了。沿着这条路是不可能找到生活的幸福的。只有把精神追求放在物质之上,走追求精神和道德不断提高和完善的道路,才能理解人生的真谛。无论你的命运和成就如何,你都会过得充实而快乐。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虽然不同于致力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但并不以说教为工作目的和方法。但不是不在乎人家的人生观。就是通过心理咨询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用健康的人生观影响来访者。在这方面,心理咨询师以其对他人的博大爱心,在治疗中发挥着终极作用。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说心理治疗是“爱的教育”,就是这个意思。我个人更倾向于用“人本主义”来定义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道德和对待来访者的态度。不管你持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只要你尊重生命(自己的和别人的),尊重生命的价值,对世间万物始终保持一种兴趣和谦虚的态度,生活就会幸福。

人的一生,都无法摆脱个人欲望与社会要求和道德标准的冲突。就精神分析人格理论而言,这是一个如何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保持平衡的问题。本我代表人的本能,自我代表现实,超我代表我们内心的良知和道德。这三样东西中,自我是最难的。它应该恰当地满足本我的要求,接受超我的严格监督,衡量现实世界中的情况,然后决定采取什么行动。

心理咨询的对象往往是自我出了问题,不够坚定,不够宽广,以至于在本我或超我,或者两者结合的作用下,丧失了工作能力,不能再完全履行职责。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就是帮助自己,让自己通过调整来强化自己,在面对各种要求和困难时有主动性和适应性,在人生的各种选择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而“心中悲痛大于死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会更加意识到精神充实和心理健康在人民幸福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我们对别人的态度是我们自己对自己态度的投射。

中国古代的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经常把自己的想法“投射”给别人。

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我们每个人为了保护自己免受过度心理伤害而拥有的措施,并在人的潜意识中自动发挥作用。

“投射”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分为“外投射”和“内投射”。“外投射”是指当你内心无法接受某种欲望、冲动或想法时,就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有这种欲望、冲动或想法。比如一个人迷恋别人的老婆,却无法接受这样一种莫须有的情欲。他在心里(改变)一个同事有这么一个匪夷所思的情况的现实,对同事的责骂和谴责。其实他是在通过这样的行动来抵抗自己无法接受的欲望。

如果你的超我太强,往往无法包容别人。很明显,他总是有强烈的攻击别人的欲望,所以他(她)总觉得别人在攻击他。反之,当一个人善待同事和朋友时,他或她总是得到同样的回报。

“投射外”严重时是妄想,属于精神疾病范畴。在比较轻微的时候,如果自己没有察觉,很容易对别人形成偏见。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当我们对一个人产生情绪判断的时候,就要时刻思考这是不是我们内心想法的投射,而不是被假象所迷惑。

第四,只有保持适当的人际距离,才能拥有并享受高质量的人际关系。没有人想成为一座孤岛,也没有人想成为人群中的一员。

这篇文章是关于与人交往的。包括与亲戚、朋友、同事等的关系。我们每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只有以他人为参照物,才会发现和调整自己。这样,就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一个人不能一个人生活,如果他没有精神病的话。第二,要和别人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要失去独立性。如果你若即若离,你可以说这是中庸之道。

在心理咨询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年轻人因为缺少朋友和爱而苦恼,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却不知道如何摆脱这种状况。

不善于与人沟通有素质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前世没有从身边的人那里学到这个技能。比如很有可能是他们的父母不喜欢交朋友。他们的性格过于内向孤僻,很容易看到人与人之间竞争的一面,人与人之间很少或根本不合作。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然不会学会热情好客,广交朋友。他们遇到人不知道怎么说话,不适应别人和自己在性格、处事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内心对别人有着强烈的排斥,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想法和行为。这样,朋友只会越来越少。这也需要一个忠告。对别人的态度是你自己态度的投射。他们自己是封闭的,不对别人开放,也不对自己开放。他们也不承认自己的弱点和缺点,竭力掩盖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缺点,在幻想中麻醉自己,欺骗自己,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中锻炼成长。

给这类朋友的建议是,要有决心脱离过去的自己,重新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忍受学习过程中的失败和痛苦,一步步成长。想要别人理解、帮助和接纳自己,首先要理解和接纳别人,这样才能尽快融入群体。

另一方面,人也要有适当的自信和自知之明。在原则问题上,不随波逐流,不跟风。可以是一个不同的人。“从众”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人越独立,就会越独立。在你应该遵从的地方遵从,而不是在你不应该遵从的地方。政治家最需要这种品质。他们的坚定来自于他们对时局的前瞻性判断,他们比一般人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往往在改革开放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超越常人的判断,做出重大决策。当时可能赞同的人并不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决定的正确性显现了出来。虽然这和人际交往是不同范畴的事情,但还是适合说明一个人的独立判断和自我坚定。

伟人往往内心是孤独的。所以,一定程度上耐得住寂寞,也是一个人成熟和内心坚定的表现。孤独会让人难过,但也为独立思考提供了合适的情境。他让人们远离尘嚣,更加关注自己和他人的精神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楚、更深刻地看这个世界。

第五,培养细腻的情感。任何简单的情绪都可能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暴力。

情绪是源于中间,形成于外部的心理过程。这非常复杂。从心理学上来说,没有一种情感是纯粹纯粹的。多种感觉经常相互交叉、交融、渗透、转化。对个人和他人的感受做一个复杂的估计,以免陷入简单化的观点。用曾老师的话来说,情感应该是一个谱系。不仅是两端,还有中间部分。

比如爱的情感。当我们谈论爱情并产生爱情的时候。首先,内心有一种被调动起来的兴奋或力量,渴望得到释放和保障。它必须指向一个对象。我们将这种能量投射给彼此,我们期望在彼此的认同和统一中失去所有的自我。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迷失自我。剩下的可能就是空虚和无奈。这个时候,很难说我们的小我是强是弱。而当我们向他人投射爱时,我们也可能会有一种试图控制和主宰对方的欲望。“我爱你”背后的潜台词是“我想控制你,你必须属于我”。当我们听到有人说“我爱你”的时候,无疑会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压力。这就是为什么爱经常或者很容易变成恨。

当我们能够微妙地把握和理解一种感觉时,我们就不再简单地对待它。看看人类创造的一组关于爱情的词汇就知道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了。爱情、亲情、羡慕、爱情、留恋、爱情、性、友情、友情、吸引、向往、相思、悲伤、痛苦、遗憾等。

我们需要在这些情绪面前去思考,去认知,去欣赏,去理解,去接受,或者去改变。

一个没有细腻感情的人,就像一尊只雕刻了轮廓的石像,没有精神,没有光泽,没有生命。相反,一个能够产生、感受、理解和恰当应对他人情绪的人,才是活生生的人,才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人,才是有魅力的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多愁善感没有错。当然,感觉是一回事,采取什么行动是另一回事。

第六,活在当下。在时间的坐标里,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活好当下,不仅能修复过去,也能成就更好的未来。

有人说精神分析是一个丧的过程。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精神分析关注的是“现在是过去的再现”。它认为,一个人目前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甚至精神疾病,都可以在过去的创伤中找到。

但精神分析的目的不是让一个人永远沉浸在过去的荣耀或痛苦中。是带领人们完成过去没有完成的完整悼念,告别过去的情绪,翻开人生新的一页。

很多人以为过去的伤口早已被遗忘,过去的生活早已成为过去。但他们往往并不知道事件已经过去,也许情绪并没有消失,仍然时不时地附着在最近的事情或人物身上,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重复着已经成为过去的戏码。

精神分析心理咨询就是指导人们如何在心理内容上区分什么是过去的,什么是现在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弗洛伊德说:精神分析是对人的一种再教育。

只要你努力,你就会改变。精神分析的术语是“行动中的观察”。渴望、悲伤、内疚、谴责、后悔都解决不了问题。只有采取行动改变自己和他人,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幸福。心理咨询和治疗鼓励每一个向它寻求帮助的人,希望一切都可以改变,现在改变还来得及。

本文转自网络。